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方建国 《德国研究》2000,15(4):30-33
同济大学留德预备部成立21年来,为国家和对德文化交流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本文从师资、生源、办学特色及科研成果等方面详细介绍了留德预备部。  相似文献   

2.
严谨治学讲求实效———记同济大学德国研究所主办的德语业余培训班郑春荣随着中德交往的加强,社会上对德语的需求也日益扩大。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同济大学函授学院同上海欧美同学会留德分会合作,由同济大学德国研究所主办的德语业余培训班于1990年2月正式开班。在...  相似文献   

3.
本刊讯2006全国德语专业青年教师教学法培训班于2006年2月12日至2006年2月16日在同济大学成功举办。此次培训活动由教育部专业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德语组主办、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承办,并受到了同济大学德国学术中心的资助和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的热情协助。来自全国7所高校的教学法与培训专家,同来自全国各地21所高校的从事专业德语教学的42名教师汇聚上海同济大学,进行了为期五天的有关教学法理论、四项技能训练、中国德语教学探讨、实践与创新和四级测试的短期培训。此次活动从理论与实践、国外与国内、课堂与课外、传统与现代、学习…  相似文献   

4.
徐琴 《德国研究》2002,17(4):68-73
为了迎合中国赴德留学热潮 ,德国驻华大使馆文化处于 2 0 0 1年 7月设立留德人员审核部协助使馆工作。本文详细介绍了留德人员审核部的运作情况。  相似文献   

5.
正9月28日,以"德国大选后的中德关系"为主题的第五届"中德论坛"在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成功举行。此次论坛由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上海市欧美同学会留德语国家分会、德国波恩大学全球研究中心联合举办。同济大学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主任、原中国驻德大使馆教育处公使衔参赞、原同济副校长董琦致开幕辞。董琦在致辞中指出,中德两国的关系目前正处于中德建交45年来最好的历史时期,德国大选后,无论是哪个政府上台,全球经  相似文献   

6.
葛放 《德国研究》2005,20(4):18-18
由奥地利教育部和中国教育部联合主办、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承办的“奥地利日”stserreich-Tage(华东地区)活动于2005年10月28日在同济大学举行并获得圆满成功。奥地利教育部官员Zhao-Heissenberger女士暨两位专家参加了为期两天的活动,同济大学校长助理董琦教授代表校方也出席了开幕式。奥地利专家给中国的同行和学生生动有趣地展示了他们有关以首都维也纳为例的概况教学设想,介绍了奥地利标准德语SD和相关的语言水平考试SD-Pr櫣fung的情况,以及对外德语的教学理念,并和与会者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和交流。与会者对有机会和奥地利同行…  相似文献   

7.
刘怀宇 《德国研究》2002,17(1):66-69
本文以问卷调查为基础 ,较深入地剖析了新一代留德学生在德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现状 ,力求使读者对新一代留德学人有一个总体了解。  相似文献   

8.
宋健飞 《德国研究》2006,21(3):F0003-F0003
2006年6月2日晚7时,170余位中德文学翻译爱好者和嘉宾欢聚同济大学中德学院二楼会议厅,参加正在这里举行的首届德-汉、汉-德文学翻译大赛颁奖仪式暨余华、Kracht作品朗诵会。同济大学校长万钢教授亲临颁奖仪式,德国驻沪总领事芮悟峰博士、德国歌德学院秘书长Knopp博士、中国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副司长姜锋博士等嘉宾出席了这次活动。万钢校长、同济大学副校长兼德国学术中心主任朱绍中教授、德国驻沪总领事芮悟峰和姜锋副司长分别发表讲话,对此次翻译比赛的圆满成功及获奖译者表示衷心的祝贺。中国作家余华和瑞士德语青年作家Christian…  相似文献   

9.
同济大学与德国有着传统的渊源关系,由于国际、国内的种种原因,这种关系曾一度中断,恢复对德的传统联系是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已故老校长李国豪教授根据国家建设和学校传统与发展的需要,在中德两国政府的有力支持下,积极推动了学校对德交流与合作工作的重建和开展.当时,留德预备部、德语系等机构相继成立,德语教学逐步展开,与德方一些院校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还组建了德国科教情报研究室,这是德国问题研究所的前身.  相似文献   

10.
今年5月、8月.德国国家元首、政府首脑相继访华,先有近代中德教育合作的样板同济大学百年庆典,德国总统霍斯特·克勒到访,后又有德国总理默克尔来华为中德建交35周年庆祝和"德中同行"系列文化活动助兴,中德两国的关系在平稳发展中显得更为活跃和密切.尤其是克勒总统在同济大学发表的题为"同舟共济"的演讲,被一些媒体评论称"透露了对华政策的新思维".  相似文献   

11.
叶隽 《德国研究》2006,21(1):60-64
本文详细探讨宗白华留德选择及其经历过程,尤其注重分析其留德期间对德国社会的不同体验,充分展现出作为留德学人的宗白华的丰富与多面性。  相似文献   

12.
正9月23日,以"新时代的中德关系"为主题的第六届"中德论坛"在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中德大楼举行。本次会议由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上海市欧美同学会留德语国家分会、德国波恩大学全球研究中心联合主办,《德国研究》杂志编辑部、同济大学中德校园和中德学院协办。同济大学副校长吴志强致开幕辞。他向前来参会的嘉宾、学者表示欢迎,并  相似文献   

13.
《德国研究》2015,(2):F0003-F0003
5月28日下午,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和中国欧洲学会德国研究分会在北京共同举行“德国蓝皮书《德国发展报告(2015)》发布暨德国内政外交走向研讨会”。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复旦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等单位的近30位德国研究专家与学者以及在京各大媒体的代表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14.
《德国研究》2015,(2):145
<正>5月28日下午,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和中国欧洲学会德国研究分会在北京共同举行"德国蓝皮书《德国发展报告(2015)》发布暨德国内政外交走向研讨会"。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复旦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等单位的近30位德国研究专家与学者以及在京各大媒体的代表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15.
正3月23日,在华访问的德国总统约阿希姆·高克到访同济大学,参观校史图片展,发表主题演讲。在演讲中,高克总统特别对"同济"校名作了阐释。他说,同济大学的校名来自于"同舟共济"这一美好的、被广为引用的格言,它也是同济大学的校训,代表着知识进步和社会进步,而大学能够并且应当孕育这种进步。"同舟共济"也适用于描述德中两国之间的深厚联系,德中两国在过去40多年里,特别是在过去四分之一个世纪里,建立了紧密牢固的经济、文化、政治和科学合作网络。  相似文献   

16.
张焱  黄克琴 《德国研究》2012,(3):129-F0003
2012年全国德语专业青年教师写作教学法研修班于5月18—20日在同济大学成功举办。此次研修班由教育部外指委德分委全国高校德语青年教师培训中心主办,同济大学德语系和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中国)承办,并得到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德分委考试中心两个协办单位的鼎力支持。  相似文献   

17.
《德国研究》2013,(2):F0003-F0003
2013年全国德语专业青年教师研修班于2013年4月11-14日在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成功举办。本次培训由教育部外指委德分委全国高校德语青年教师培训中心主办,同济大学德语系和歌德学院北京分院承办,并得到了德分委四级考试中心的鼎力支持。此次培训专题为"语言学教学"。来自首都师范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浙江大学、德国柏林洪堡大学等单位的多位中德教学专家担当主讲。  相似文献   

18.
正2017年12月2日至3日,"德国的中国能力与中国的德国能力"国际研讨会在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中德大楼成功举办。此次会议由同济大学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德国研究中心和中德学院联合主办,德国汉诺威莱布尼茨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系和德国汉诺威莱布尼茨孔子学院协办。同济大学副校长江波博士与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主任董琦教授分别致辞。江波在致辞中回顾了同济大学对德交流的悠久传统与现况,并指出在十九大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背景下,中国需要进一步加强与世界各  相似文献   

19.
同心同德同舟楫,济人济事济天下!1907年,德国医生埃里希·宝隆在上海创办了同济德文医学堂。1924年春吴淞新校区的工科和医科校舍全部落成,教育部于1924年5月20日批准学校改为大学,由此5月20日被定为建校纪念日。2007年5月20日,同济大学将迎来百年华诞。在此,我们向多年来关心和支持同济大学建设与发展的各级领导、遍布海内外的20余万校友、社会各界友好人士和全体师生员工公告如下:1.学校将本着“隆重热烈、规模适度、注重实效、办出特色”的原则,总结百年精神文脉,挖掘百年历史积淀,继承百年优良传统,弘扬百年奋斗精神。凝聚人心,集结资源…  相似文献   

20.
为了实现独创性和普遍性这两个目标,今年5月即将开幕的韩日世界杯足球大赛,将成为向世界宣传和展示韩国文化优秀性和独创性的最佳机会,如果能使前来参观的地球村村民们和谐地聚在一起,并利用这个机会传播韩国文化,将是明智之举.在这一精神指导下,世界杯足球赛各赛场所在地的10个道、市,正在积极准备着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动.总体来看,韩国不仅设定了各道市自身的特色形象,而且还将这些活动升华为增进友谊、促进人类和平的"地球村活动".为促进"地方艺术的世界化",韩国政府将提供500亿韩元的财政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