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也是世界发展的智慧借鉴。其传承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牢固确立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在把握发展大势中永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加强全局性谋划,在服务复兴大局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力;加强战略性布局,在讲好中国故事中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力;加强整体性推进,在深化协同贯通中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力。由此,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国价值和世界意义不断得以彰显。  相似文献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绵延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海外华侨华人爱祖国、爱家乡这一优秀传统得以形成、延续、发展的沃土。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海外的传播,对增强海外华侨华人及其新生代的民族认同感、自豪感、凝聚力、向心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正>10月14日,由九州文化传播中心、罗浮山国学院、中华老人文化交流促进会主办,泰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协办,山东绿地泉控股集团承办的2017海峡两岸"中华民族敬天祈福"活动在山东省泰安市举行。此次活动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风采,揭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的意义,对弘扬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精英论道探究融合之路中华传统文化交流大会是2017海峡两岸"中华民  相似文献   

4.
文化是思想领地和精神家园,更是信仰依归和价值根基.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传承,认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5.
李萌  王育济 《人民论坛》2023,(2):104-106
数字技术重新定义了文化传播的主体与时空,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广泛的传播主体和广阔的传播空间。技术民主化逻辑推动着传播主体的大众赋权与传统文化的全景呈现。传播时效的即时性、碎片性、恒定性,形成了传统文化的“碎化-聚合”机制和无限长尾效应,也创造出基于数据库的传播新趋势。线上线下交互传播进阶为虚实融合、人机融合的沉浸场域,而元宇宙作为极致的沉浸形式,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超时空传播带来无限预期。  相似文献   

6.
陈爱爱 《人民论坛》2021,(4):107-109
培育一流人才必须要有一流文化,“以文育人”已经成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议题。作为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青年理想与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然而,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创新乏力,对青年群体的影响力有待提高。对此,必须要从学校教育与社会传播两方面着手,营造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作用。  相似文献   

7.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在一些重要讲话中多次提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系列新认识,揭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意义,强调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应用和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方法。  相似文献   

8.
文化自信是对于文化价值以及发展适应性的认同、认知和践行,是将文化内涵不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重要表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是民族精神、民族意识和民族品格在文化层面的集中表达,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和中国人的精神家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继承和传播,离不开对文化的自觉自信。继承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型历史和时代语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文化自信的构建具有强大功能,充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资源和精神基础,提高其与现代性的融合性,实现功能有效性和实效性的发挥。  相似文献   

9.
李少多 《理论月刊》2023,(1):103-11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创新转化的关键在于处理好传承与创新、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以青年文化作为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创新转化的新视角恰逢其时。这既源于青年群体是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中坚力量,又源于青年文化赋予了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强劲动能,主要表现为青年文化从整体上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内涵价值、表现形式和消费业态的创新。要继续以青年文化为推力,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策略、传播策略、消费策略上与当前新的实际相融会,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精神能量。  相似文献   

10.
王艺腾  陈继红 《群众》2023,(21):24-25
<正>习近平文化思想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新定位、新概括、新方针和新使命,开辟了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境界。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智慧滋养和扎实的理论根基;另一方面,习近平文化思想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其在与现代文化、现实生活融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  相似文献   

11.
<正>《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拓展教学路径,提升教育效果。书院资源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积淀着深厚的人文底蕴,予人以良好的文化滋养。我校与著名的枣庄兰陵书院颇有渊源,内涵丰富的书院文化、德行高古的书院先贤、求真务实的书院精神、经世致用的书院哲思等,  相似文献   

1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涵养了中国式现代化以及人类文明新形态,而且它对于全球现代化进程中所谓现代性困境的破解,也提供着认知、启迪与价值指引。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进程中,注重中西文化比较研究以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质,提炼体现中国风格的标识性概念,叙述好“中国版中国文化故事”等,着力于传播方法论层面的探寻,对于强化国际话语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新媒体背景下,以微信、微博为特征的"微"传播成为传播的重要方式。"微"传播以便捷、灵活以及高效等特征在民间适用的广度和深度都不可小觑。建设优秀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应当利用好、掌握好"微"传播的特征和功能,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供畅通、准确的传播途径。这不仅是新媒体时代文化建设的主要力量,更是社会正能量传播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所倡导的价值理念具有内在一致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与发展。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过程,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秉承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规制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为当代中国的发展提供合理性、建设性的阐释。内含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形成于历史传承与时代创新中,历史传承使中华优秀的文化基因得以延续,时代创新使优秀传统文化实现现代转化。同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传播中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实现现代化;中国故事为世人所知,增进对外交流与自信;中国精神被传扬,提高国际舞台上中国话语的感染力。  相似文献   

16.
中华传统价值观念要想不断发展、实现创新性发展与创造性转化,就必须扎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土壤,兼收并蓄,汲取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通过传播优秀的中华传统价值观念,持续强化我国文化的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17.
思想政治课教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主战场,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使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时代价值,需要厘清育人和育才相互统一的关系、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互动转化的关系、内化和外化辩证统一的关系、守正和创新有机结合的关系、人化和化人相统一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正>12月16日,由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和省文化厅共同举办的"文化强省建设与优秀传统文化"理论研讨会在南京举行。省政协主席张连珍出席并讲话。张连珍说,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为我们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科学指导和根本遵循。要深刻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  相似文献   

19.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有之义。因此,我们要认清坚定文化自信、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性,多元化、多途径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同时重视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文化安全。充分利用丰厚的文化资源,把我国从文化大国建设成文化强国。  相似文献   

20.
《台声》2017,(6)
<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习近平总书记十八大以来治国理念的重要来源。习近平多次强调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影响和重要意义。1月25日,农历丙申年倒数第二个工作日,四处弥漫着春节气息。当日,中国国家通讯社新华社,公布了两办"近日"印发的一个意见,即《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这是第一次以中央文件形式专题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