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韦兆钧  洗锦华 《前沿》2009,(4):10-12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不但是深化了人类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更是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人学的时代价值。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其真谛在于:它是一种价值取向,即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力、为了人和塑造人;它是一种思维方式。要求人们在分析、思考和解决一切问题时,既要坚持运用历史的尺度,又要确立并运用人的尺度,要对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命运确立起终极关怀。从马克思主义人学视野来研究科学发展观,其体现的是社会发展理念的人本关怀:它体现了社会的全面发展及人类的共同进步的同一;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揭示了社会发展必须以人的全面进步为尺度。  相似文献   

2.
20世纪80年代以来,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经历了起步期、发展期、繁荣期三个阶段。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的重点集中在人学价值分析、人学建构以及传统资源的人学解读等方面。在新的历史方位下,进一步深化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着眼于新时代人的美好生活需要,夯实思想政治人学的学科根基,正面回应对人学范式的质疑,超越社会哲学范式和人学范式的争论。  相似文献   

3.
当代台湾散文中的生命体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人为中心号称人学的文学需要从认识自我中去探究人类那真实和神秘的情感世界;偏向于借助“我”的眼睛来观照世界、抒写情怀、剖析现实,较之其它文类主观色彩更为浓厚的散文,尤其适宜于挖掘人类及自我的生命内涵.社会大变动时代的散文家,为回应时代的挑战,解决社会及自我的困惑更是不可回避地留下许多具有生命意识的散文作品.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文明观具有深刻的人学意涵,从人学视角出发,阐释其中的人学逻辑,是研究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内在要求。文明的本质在于人的进步。现代资本文明的开创,是人类文明史的一大进步,对人类社会和人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然而,现代资本文明具有典型的二重性,资本文明的弊端和缺陷,决定其是一种历史的和暂时的形式,人的进步将在更高级的文明形态中达成。人类历史步入“真正的普遍的文明”时代,将开启人的自由解放的理想生存状态。当代中国以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为理论依循,在实践中开辟了一种新文明类型的可能性。人类文明新形态以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为底色,凸显出人的主体价值,实质性地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进步,文明的人本意蕴和价值逻辑得到充分彰显。  相似文献   

5.
刘翠玉 《前沿》2008,(1):21-23
社群主义是在批判以约翰·罗尔斯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从方法论方面看,新自由主义的出发点是个人和自我,而社群主义的出发点是社群;从价值观上说,新自由主义强调个人的权利,而社群主义则强调公共的利益和普遍的善,然而二者都没有真正解决个人与社群之间的关系问题,马克思主义超越了新自由主义和社群主义,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6.
轩玉荣 《前沿》2012,(7):53-54
马克思"人学"之思及意义在于赋予当代哲学以崭新形象出现。他完成了从"解释"的哲学向"改变"的哲学的格式塔转换,为我们拉开了人作为人应该成为人的历史序幕,实现了哲学在当代的"人类学转向"即人类对自身本质的合理性认识。在解决威胁人类生存的生态危机问题争论中,生态哲学(环境哲学)的出现可以看做是对这一本质的回应。  相似文献   

7.
在全球化进程中,经济、科技、世界格局等因素从正面促进了全球关联和共同利益的形成,而全球性问题则从反面促成了全球性的相互依存。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人与自我这三重关系的内在矛盾表明,可持续发展问题在实质上与全球性问题具有内在一致性。强调人类相互依存与共同利益的后现代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价值导向。  相似文献   

8.
朱前星 《理论月刊》2003,(6):F003-F003
现代科学技术带来了自然、社会和精神三类问题。科技伦理问题的症结在于科学技术本身存在不足、人的认识本身存在不足以及社会经济制度本身存在缺陷。科技伦理问题的解决有赖于通过全人类的道德教育,唤醒生态伦理的良知,实现人类道德教育的自然价值;培养超越精神和超越能力,唤醒人类道德教育的个体价值;塑造关心价值,升华人类道德教育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9.
袁玲红 《理论月刊》2007,1(4):46-48
正义伦理是现代人推崇的价值理念。然而在女性主义者看来,它存在三大真空地带:忽视人类相互依赖的普遍经验;忽视传统女性的弱势群体地位;忽视了家庭生活领域的价值。关怀伦理学分别从人己关系方面注重推理与情境分析相结合对单纯进行抽象的道德推理的超越、人与人关系方面“关系自我”对“抽象自我”的超越、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系统有机论对本质主义机械论超越了正义伦理,给人们提供了认识世界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络在当代的发展与普及,极大地拓展了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场域,并缔造了人的虚拟发展这一人类发展的全新方式。近年来,人的虚拟生存和发展问题得到了国内外学界的积极回应,并在对其研究中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其中曾令辉教授的《虚拟社会人的发展研究》将虚拟社会人的发展的研究提高到马克思主义人学的高度来认识和研究,拓展了对马克思主义人学当代性的理解,这种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人学与现代西文人学的分水岭郭文祥西方人学,从文艺复兴开始讲了二百年的人性,转入近代后又讲了二百年的人权。这两个时代,人学思潮基本上是沿着同一条河床流动的,那就是理性主义人学。到了19世纪下半叶,黑格尔之后,人学开始分流。在德国,理性人学经过...  相似文献   

12.
技术时代与人的生命物化毛萍一“技术时代”是海德格尔后期著作中常用到的一个术语,意指肇端于17世纪英国产业革命以来,以科技的迅速发展为标志的人类社会发展时期。“技术时代”是人类生活水平空前提高的时期,又是人类遭遇许多未曾料到的技术负面影响的时期,如果说...  相似文献   

13.
历史观是人们对于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和理解。在历史观问题上,费尔巴哈是个十足的唯心主义者。他抽象地理解人及其本质,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并将人类社会的历史看作是宗教变迁的历史。马克思"新唯物主义"以人的感性实践活动为出发点,在社会本质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等方面全面超越了费尔巴哈,创立了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14.
探求马克思主义人学价值与时代视野的融合●万光侠一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可能视野确立当代马克思主义人学的研究视野,这是深化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的重要课题。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兴起根源于20世纪人类的现实生活,根源于我们时代的文化精神。因此我认为,对于“人学”概念内...  相似文献   

15.
周鹏 《理论月刊》2014,(5):28-34
马克思人学思想是核心层、价值层、策略层的有机统一。其中,核心层科学地分析了人的本质,确立了马克思人学思想的科学性;价值层站在无产阶级乃至全人类的立场上阐述了人对自由的追求、人的解放,明确了马克思人学思想的价值性;策略层针对自由资本主义社会的时代事实论述了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和方式,凸显了马克思人学思想的时代依赖性。从层次上对马克思人学思想进行划分为我们解决如何对待马克思人学思想、如何评判苏联模式、如何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等一系列问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6.
1.马克思主义有没有自己的人学?或者说存在不存在马克思主义人学?这是一个曾一度在西方引起激烈争论的问题。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虽然认为马克思主义仍然是我们时代不可超越的哲学,但又断言马克思以后马克思主义“停滞”和僵化了,其中有一块“人学的空场”,所以,他声称要用存在主义‘补充”马克思主义,“把人恢复到马克思主义之中”。与此相反,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者阿尔都塞走向另一个极端,他认为马克思在理论的成熟时期,从根本上批驳了任何关于人的一般的哲学思考,批驳了“任何哲学人本学”或“人的哲学”,马克思主义是“理论…  相似文献   

17.
生态时代与乌托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果说已经过去的文明时代的代表是物理学,那么新的文明时代的代表可能就是生态学。传统的物理学的图景中,人是站在自然和事物的对立面,从自然与事物中榨取对自己有实际用途的东西的。在生态学研究中,人与自然在存在的意义上是平等的、息息相关的。与物理学时代的重技术、重物质不同,生态学的代更看重的是关系、交往,更看重精神在世界中的整合、升华作用,而艺术将首先从人类生存的内宇宙中救治技术在近代社会数百年中淤积下的弊病,它作为人类精神的栖息地将如同大地作为万物的栖息地,这将成为新时代人们的共识。入将通过自身的改进与调节,努力改善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创造出一个更美好、更和谐、更富有诗意的世界。我们的职责是着手于对大地、天空以致人们心灵的乌托邦的重建。  相似文献   

18.
论消费时代视觉文化的困境及其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伟斌 《求索》2010,(10):69-71
消费时代下,现代化大工业体系高度发达、人口高速城市化、电视等媒体文化产业高速发展、以电脑为代表的最新视觉技术飞速发展等等,这都使得图像以更高的效率生产和传播。传统的审美方式得以改变,社会的道德危机和信仰缺失等问题将人们带入了当代视觉文化困境。于是,回归传统的审美方式并倡导多元化的艺术作品,走向自然的真实视觉,并鼓励人与人的直接交流,从根本上摆脱商品拜物所带来的虚假幸福,以最终超越视觉文化便成了回应消费时代视觉文化勃兴的历史必然。  相似文献   

19.
高放 《探索与争鸣》2023,(5):39-44+177
全球化是全球众人关注的重大课题。全球化与现代化是以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为载体逐步发展起来的。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至1991年苏联解体,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全球化与资本主义现代化、全球化两种模式对峙和对抗的格局。1991年苏联解体后,全球化呈现出五个新特点。第一,以信息化为先导的新科技革命更加全方位、加速度地迅猛发展。第二,当代世界资本主义更加明显地从传统的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发展到了社会资本主义的新阶段。第三,出现了反全球化的逆流。第四,中国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迅速和平崛起,内政和外交都在摆脱、超越传统的苏联模式,探求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第五,和平与发展已取代战争与革命,成为当今时代主题或世界主题。未来全球化的趋势将是科技全球化与经济全球化两大主流的交汇更加密切,更富成效。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太空化、宇宙化是比全球化更加远大、更具吸引力的新千年远景。  相似文献   

20.
彭立春 《求索》2011,(12):117-118,134
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人学中国化方面做了积极探索和实践,获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效,体现了整体性与创新性相结合、继承性与时代性相结合、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等特征,要促进马克思主义人学科学发展,必须注重时代变迁、注重问题意识、突出中国特色,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