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正【调研背景】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分支,古镇承载着灿烂文明,传承着历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是我们国家的文化名片,更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丰厚的文化遗存对于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精神、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国家软实力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南浔古镇以其资源的独特性和文化的丰厚度被誉为"江南六大古镇之首",是世界文化遗产地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多年来,南浔区委、区政府高  相似文献   

2.
辽宁是一个文化大省,拥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辽宁地区民族众多,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所拥有的满族、锡伯族等特色民族文化都是其他地区不可比拟的。此外,辽宁还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居全国前列。面对众多的文化资源,我们更有理由、有条件实现辽宁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转变,打造出具有地域特色的群众文化。  相似文献   

3.
刘连安 《中国民政》2022,(16):22-23
<正>地名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形态,体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沉积着生产生活的印记,记录着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风貌。我国传统地名文化内涵丰富,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要的民族文化遗产。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深入推进地名文化建设,地名文化保护工作取得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文化是国家实力的重要资源,是民族精神、民族情感、民族历史、民族个性、民族气质、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有机组成和重要表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为传承和保护先人的智慧与文明所付出的努力和行动。文章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角出发,诠释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问题。  相似文献   

5.
“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的理论论断深刻地揭示了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历史逻辑和理论内涵。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进行地区经济建设的重要资源,更塑造着人们共同的价值情感与文化认同,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南涧“跳菜”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文化也是产业,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发挥了建设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在传统保护与时代发展相结合中带领各族群众走向“共富”与“共识”。  相似文献   

6.
牟军 《今日民族》2014,(10):22-24
<正>云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边疆省份,其民族饮食文化呈现出异彩纷呈的样态。过桥米线作为一种主流文化传统的食俗,早已融入到云南各民族的饮食文化体系之中。2008年,过桥米线入选昆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缘起文化多样性与其说是不同的种族创造的,不如说是不同的地域孕生的。作为人类历史遗留与智慧结晶的文化遗产,亦是与其文化生成和传承过程中丰富多彩的自然和社会人文生态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7.
杜晓帆 《人民论坛》2023,(9):103-106
当前,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处在新的发展阶段,亟需建构完善符合中国国情、彰显文化自信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面对新的问题与机遇,力求在保护理念、管理方式、阐释利用和学科建设上有所突破和创新,构建涵括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系列文化遗产保护、文化遗产社会功能性分级分类管理和中国“文化遗产学”四个方面的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  相似文献   

8.
承续民族血脉 守护精神家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中华民族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对民族文化的传承,是增强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以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9.
<正>地名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推进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目前,我国地名文化建设和保护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地名文化的发展现状与社会需求尚有较大差距,地名文化建设的系统性不强,地区发展不平衡,整体作用发挥不够,地名文化理  相似文献   

10.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上古歌谣、隋唐壁画、宋元戏曲、明清歌舞,在各个历史时期大放异彩,工艺、音乐、舞蹈、民俗等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门类构成泱泱大国丰富多彩的浩瀚文化长卷。这种世代相传、极为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基石,是维系中华民族精神和情感的纽带,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内在动力。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积极利用在人们生活中扎根并传承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艺术的重大课题,也是推进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举措,是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文化遗产分为物质文化遗…  相似文献   

11.
《广东民政》2011,(12):34-34
地名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是当地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地名文化的研究和老地名的保护工作已引起全球的重视,我国各地文化研究也刚刚起步。南海是个千年古邑,地名文化历史悠久、内涵非常丰富,保护传承地名对打造文化强区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黄晓群 《云南人大》2006,(10):14-17
边疆民族地区是众多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各民族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内容丰富、形式各异的民族文化,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在中华文明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是我国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活力的源泉和体现,是国家和民族宝贵的资源和财富.在边疆民族地区的法治建设过程中,我们需要逐一分析其建设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注意充分利用韦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的宝贵资源,为增强和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的法治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3.
诸多贵州民族歌曲列为国家级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表演艺术与社会风俗、礼仪、节庆等密切相关,体现了传承与创新、认同感与历史感、文化多样性和创造力等特点。文章探讨了其蕴含的文学、民俗学、生态文化、历史、民族团结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贵州民族歌曲的传承应从本质、路径、机制三个角度进行探究考察。  相似文献   

14.
吴昊  郭静伟 《思想战线》2011,(Z1):31-32
民族文化生态村是一种力求全面保护和传承优秀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并努力实现文化与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乡村建设的新型模式。这种建设模式为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起到重要的作用,促进了民族地区人民的文化自觉,从而达到保护、传承与发展好民族文化的目的。云南省弥勒县的一个小山村可邑就从中获益。  相似文献   

15.
孙平 《中国民政》2020,(2):26-27
央视开播的《中国地名大会》使得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们找到一个共同的兴趣点——地名,引导人们从地名看文化、从文化看中国,充分领略地名文化的魅力和精彩。《中国地名大会》在传承弘扬地名文化的同时,也带给我们许多启示与思考。  相似文献   

16.
非物质文化遗产被称为人类文明的活化石,它承载着人类共同的文化基因。我国五千年的悠悠历史中积淀了底蕴丰厚、异彩纷呈的多民族、多元化的文化遗产,它们不仅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记忆之根,也是华夏民族的精神脊梁和历史见证。如何将“非遗”这一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更好的薪火相传,是我们教育人应该思考的问题。探索有效途径和策略,进行校园非遗活态传承,对弘扬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具有积极推动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地名是一个区域、一个地方的名称,以不同民族寓言命名的地名,往往记载着本民族的历史文化。  相似文献   

18.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世代相传的宝藏,体现着民族智慧和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古老生命的记忆和活态文化基因。秦皇岛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涵盖范围包括古老的表演艺术、口头习俗、民间流传的传统知识和实践活动、民俗、礼仪与节庆、传统工艺以及相关表现形式等内容。以秦皇岛的高校——燕山大学为平台,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传承与创新,是刻不容缓的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19.
王丹丹 《前沿》2009,(6):92-95
新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是新疆各民族历史的产物,它以独特的民族地域特色的“活”的形态深刻表现了它的时代印记,因此有着丰富的文化内容和文化价值,对它的保护将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我国和谐社会的和谐文化建设,同时也有利于促进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对外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20.
少数民族地区博物馆建设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播、继承与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居民集聚的中心城镇地区,"活态"博物馆建设对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发挥着不可代替的作用。从民族地区博物馆建设的现状、"活态"博物馆建设的意义与路径,以及文化传承的长效机制角度出发,研究"活态"博物馆建设与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内在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