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在维护公共安全中的广泛应用,技术治理成为公共安全治理现代化的显著趋势。技术治理促进公共安全治理开放化、规范化和法治化,是提升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的关键。技术治理是新时代满足人民群众安全需要的必然选择,是充分利用信息科技手段实现精细化治理的客观要求,是响应基层社会由总体支配到技术治理的重要工具。然而技术治理在创新公共治理方式、增进社会安全稳定的同时,也存在技术发展滞后安全需求、“技术利维坦”、治理共同体缺失、技术革新代替体制变革等风险。因此,建议采取加强技术创新,完善技术监管,健全公共安全治理共同体,加强制度建设等风险防范策略,规范公共安全治理行为,化解技术治理风险,建构契合公共安全治理现代化要求的技术治理新模式。  相似文献   

2.
国家安全是政治领域永不过时的议题,它关乎整个社会的公共利益和未来发展。党的二十大强调要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锚定国家安全在民族复兴和国家强盛过程中的时空定位和使命任务。进一步挖掘安全的内涵和发生逻辑,基于“政治性议题”视角阐释国家安全治理的公共性和整体性,可以在共同体中塑造一种安全责任,实现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的共建共享。以此为基础的“变局-集成”的治理图式,可以全面分析国家安全治理的风险变局,在“观念-体系-能力”三个层面统筹国家安全治理的集成创新。  相似文献   

3.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作出了新部署,并针对社会治理提出了“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新论断。这一论断实现了从“社会建设”到“国家安全”的发展和跨越,深刻蕴含着从“一体”到“总体”、从“微观”到“宏观”、从“制度”到“价值”、从“静态”到“动态”的多维跃迁。然而,当前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中依旧存在着结构性、机制性、制度性、本土性的难题,成为改革创新的瓶颈。因此,有必要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从党组织建设、主人翁角色、政府职能、智慧治理等方面完善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方案,从而建设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治理体系,有力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4.
边疆民族地区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短板,边疆民族地区面临的风险挑战决定了必须把边疆民族地区放到国家治理重要位置。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边疆和民族地区治理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主要包括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道路、治国必治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时代治藏基本方略和新时代治疆基本方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边疆和民族地区治理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边疆民族地区治理指引了前进方向,新时代边疆民族地区治理要坚持党对边疆民族地区治理的全面领导、切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面提升边疆民族地区治理的法治化程度、坚持以治藏和治疆为核心的边疆民族地区治理方略和不断增强边疆民族地区治理的现代化能力,从而促进边疆民族地区实现持续稳定与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5.
在党的坚强领导和总体国家安全观理论的指导下,新时代我国在维护国家安全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党的二十大报告针对国家安全问题提出了新观点、新论断,将新时代维护国家安全思想推进到新的境界。完善参与全球安全治理机制是处理好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关系的新境界;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是处理好安全和发展关系的新境界;健全国家安全风险监测预警体系是预防为主理念的新境界;确保粮食、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是维护重要领域国家安全的新境界;建设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是国家安全治理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6.
吴莹 《求索》2023,(2):180-187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治理取得了重大建设成就。党的二十大在总结过去5年工作和新时代10年伟大变革的基础上,对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作出新的重要阐述,首次在国家安全框架下提出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的要求,提高社会治理效能成为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总体国家安全观下,社会治理的战略定位得到提升,作为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抓手,也面临新的发展要求。在总体国家安全观下推进新时代社会治理,需在促进民生福祉、增强公共安全、提升基层治理和完善治理格局等方面重点发力。  相似文献   

7.
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国家治理体系和社会治理体制是治理中重要的概念和形式,它们之间有着内在的紧密联系。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领域,社会治理的主体、社会领域的问题以及社会治理的价值都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下,我们应以社会治理体制的创新作为突破口,通过理顺政社关系、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推进基层自治和底层参与、创新社会矛盾体制、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构建多中心的治理模式等途径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奠定重要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8.
党的领导是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的有机统一,是全面系统的整体领导,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制度型保障。制度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和必然要求。为此,要坚持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健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制度,完善全面从严治党制度,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党的领导的本质是为人民服务,要健全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的各项制度,通过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制度体系,尊重人民的主人翁精神,保障人民的主体地位,依靠人民的真心拥护,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9.
基于中国共产党在缔造新型现代国家和推动现代化建设中的领导地位,中国形成了政党与国家相互嵌入、政党主导型现代国家建设模式。在该模式中,“政党建设”和“国家治理”的协同推进以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主动性与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历史必然性之间的相互促进为内在机理;以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执政能力和全面从严治党能力来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统筹规划功能、系统推进功能和激励凝聚功能为互构联结的整体呈现;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同向同行的价值目标。三者共同彰显了中国特色治理框架下的独特互动逻辑。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中国由地区性大国向全球性大国迈进,国家利益不断拓展,特别是全球化的深度发展,人员、商品、资金、技术、信息等要素高频次、大规模地加速流动,国家主权范围内的地域边疆与非主权范围的场域边疆面临的各种非传统安全威胁也越来越多。传统边疆安全治理理念与方式已经难以有效应对日益复杂多元、叠合交织的多维边疆非传统安全威胁的新挑战。边疆非传统安全治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期安全治理转型、时代发展需求与理论反思再建构的内在诉求。新形势下,中国边疆非传统安全治理需要立足于广义边疆观与总体国家安全观,以及各种非传统安全威胁的时代性和特殊性,基于全球性视野、前瞻性思维和战略性考量,转变理念,创新思维,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为价值追求,建构中国视角、中国语境与中国范式的中国边疆非传统安全治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的理论分析框架,才能有利于为全面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发展与利益提供理论支撑与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11.
导读     
当前,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环境、新的战略阶段和新的战略要求,需要应对的风险和挑战、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比以往更加错综复杂。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是做好国家安全工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保障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12.
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进入治理创新的新时代。而推进治理创新、实现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公共权力与多元主体建设基于共建共治共享之上的政治共同体与社会治理共同体。改革开放既是社会结构深刻变迁的过程,也是新的社会力量分化产生的过程。治理创新时代,新的社会阶层既是其最大增量,也是其最大变量。团结凝聚新的社会阶层,是治理创新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组织起来"既是我们党的老传统,在新时代又被赋予新的使命,有其特定的内涵与功能。要做实做深新的社会阶层组织化,重在继续夯实"党委+群团+社会组织+自组织"多元协同的组织网络体系和工作格局。  相似文献   

13.
夏存喜 《群众》2020,(1):54-55
治国安邦,是一切时代、所有国家的首要课题。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回答了“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这个重大问题,擘画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公安机关作为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专门力量,肩负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捍卫者的重大政治责任,必须按照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要求,大力加强公安机关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能力建设,切实担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新时代使命任务。  相似文献   

14.
谭婷 《思想战线》2023,(2):19-28
大学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撑点和着力点,必然遵循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逻辑。党建引领大学治理能力现代化,要以新时代治理导向和实践路向为指引,注重运用共同体思维,在深入分析当前大学治理能力现代化面临的精神困境、融合困境、行动困境的基础上,着眼坚定人民立场、强化领导核心作用、注重文化价值引领、坚持学习型政党本质四个方面,坚持以师生为本实现源头治理、构建“一轴多元”大学治理格局提升治理合力、树立新时代大学精神激发治理活力、推进大学改革创新增强治理韧性,创新推进大学治理共同体建设,切实提升大学治理效能。  相似文献   

15.
金辉 《桂海论丛》2022,(6):77-83
社会治理共同体是中国共产党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基础上提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原创性治理话语,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社会治理中的体现。社会治理共同体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理论内涵,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因此,在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有效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社会组织的协同作用以及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在各司其职的基础上协调配合,不断提高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作为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既肯定社会对国家的决定作用,又承认国家对社会的反作用,并认为维系国家与社会发展及二者关系的基础在于人民群众。马克思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可以为构建乡村社会治理共同体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与方法指导,启示我们在构建乡村社会治理共同体时必须坚持社会力量参与、县乡政府负责和以农民群众为本。  相似文献   

17.
甘晓辉 《群众》2023,(8):43-4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江苏省委明确提出,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有力有效统筹发展和安全,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南京市高淳区始终坚持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加快构建新安全格局,为高淳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18.
《群众》2020,(14)
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及时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重要职责,担负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使命"。要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强化风险意识,完善应急管理制度,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能  相似文献   

19.
国家治理现代化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层级的重要指标,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一项战略任务。现今,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面临社会主义认同、社会分配、社会舆情和非传统安全四个方面的挑战。文章拟从理性认识这四个主要方面的现实挑战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20.
张卫 《群众》2020,(11):65-66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社会治理共同体”这一新的提法是对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进一步创新和丰富,为我国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是构筑“中国之治”的社会之基。只有进一步健全社会治理制度,加快推动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才能保证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