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文学理论陷入危机已是不争的事实。摆脱危机的办法有二:一是密切文学理论与当下创作实际的联系;二是静下心来,反思百年来文学理论走过的路。文案研究、学案研究是反思百年现代文学理论的结节点,现在进行这种研究正当其时。这是目前文学理论研究的新趋势。清华大学罗钢教授积十年之功完成的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和"境界"说的学案研究,启示我们:"学说的神话"必须破除,研究方法必须革新,研究精神需要持久坚韧。  相似文献   

2.
百年前,李白的一位后人置下一片房产。生有五房儿子。百年后,五房儿子繁衍的各自分支都是枝叶茂盛,百年老宅的价值也是节节飙升。因种种原因,“李白后人”对百年老宅从没有进行过分家析产。如今,因城市发展需要。百年老宅即将拆迁,围绕拆迁款如何分配,70多位“李白后人”打了一场罕见的遗产继承官司,成为江苏省有史以来人数最多、年代跨越最长、案情最复杂的遗产大战。  相似文献   

3.
“五四”及其新文化运动是一场伟大的启蒙运动,不仅对新文化是一种启蒙,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分水岭,而且对现代化也是一种启蒙,给当代中国留下了一笔丰富的精神遗产。所以,我觉得纪念“五四”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4.
《上海机关动态》2010,(5):21-21
近日,上海海事法院举行“迎世博庆五四”中、英文双语演讲会,8位青年干警围绕“唱响世博的青春乐章”主题和“坚持能动司法,全力服务世博”要求,他们表示服务世博重在行动,要再接再厉,扎实工作,为上海世博会成功举办提供坚强有力的司法保障。  相似文献   

5.
2008年5月9日,著名学者王元化先生逝世,中国思想界又失去一位勇于思考的智者。王元化先生逝世正值本刊编辑五四运动89周年纪念专题,而对“五四”的反思正是王元化先生晚年思想的重要一面。因此,本刊发表罗银胜《王元化先生对“五四”的反思》一文,既是对先生的纪念,也希望引起读者对“五四”丰富内涵的多角度探讨。  相似文献   

6.
“五四”运动是一场爱国运动,又是一场文化运动。爱国运动以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发的“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学生运动为标志,而文化运动则早于此_它以195年9月清年》(第二年改名《新青年》)的创办为标志。这一运动高举“民主”、“科学”两面大旗,向封建礼教进行了猛烈的攻击,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封建文化的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文化运动与爱国运动互为因果c陈独秀说:’‘欲图根本之救亡,所需平国民性质行为的改善。”以我之爱国主义》衡青年》二卷2号)这正是《新青年》创办的目的所在。也正是为了这一场启…  相似文献   

7.
董新祥 《理论月刊》2008,(9):147-149
歌德笔下的浮士德形象,不仅是对西方资产阶级数百年思想史的概括,也包含对现代人精神困惑的深入思考和回答。浮士德身上“灵”与“肉”矛盾,涵盖了自然欲望与道德理性、自由与必然等深刻的哲学命题。  相似文献   

8.
震憾世界的“五四”运动,以磅礴的气势充分显示出中华民族新的糈神面貌。这一运动的浪潮,迅速波及到当时日本殖民统治下的台湾岛。“五四”精神启迪了台湾同胞的觉醒,岛上也掀起一场新文学运动。经过十年的生长、发展,三十年代,台湾新文学运动进入一个新阶段。自1930年至1937年6月这段时间,被文学界认为是台湾新文学的“开花期”和“成熟期”。这时期,文学社团日趋扩大,报刊杂志大为盛行,作家辈出,作品增多,台湾  相似文献   

9.
北京大学,作为“五四”运动的发祥地;一直被全国青年视为精神圣殿,怀着一颗虔敬之心,记者驱车来到了著名的北大校团,并走访了北大团委副书记彭华彰,就“五四”的话题谈了起来。戴着近视镜,一副清浪的学者风度的法学博士彭华彩,在一间宽大的会议室里与记者对坐,侃侃而谈。“我认为‘五四’运动的主旋律是爱国主义精神,在当时的民族危亡之际,热血青年们提出的“外乎国权、内惩国贼”的口号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它又衍生了这样两大时代主题,一是救亡图存,另一主题是思想启蒙。作为‘五四’运动的准备的新文化运动,提出了科学与民主…  相似文献   

10.
民俗学研究视野与现代文学国民性主题的发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林红 《求索》2008,(11):185-187
民俗学研究是五四文学探求“国民性”改造的重要部分,五四时期,在启蒙思想的影响下,民俗学研究首先以学术的视角拓展了国民性研究的视野,使“国民性”反思突破了五四初期的政治制度与政治文化层面而进一步延伸到民俗文化的深层,也使“国民性”改造的启蒙思考真正贴近了乡土国民的精神世界。正是民俗学视野的介入,也使得现代文学在开创之初就以乡土为文化指向而获得了启蒙与审美的双重深化,使民俗社会中符合自然人性的本真状态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国民性”改造也因此获得了可汲取的本土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1.
“过3年左右,武汉定会有个大变化!”这是去年底,董辅礽教授以不容置疑的语气下的断言。 去年初冬,一场突如其来的寒潮冻得武汉人匆忙换上冬装。早已过花甲之年的董老,仍是一件衬衣,外加一套西装,精神矍铄,毫无寒意。精明的武汉人,借董辅礽教授参加于1993年11月29日举行的武汉大学百年校庆之机,纷纷邀请他作短暂的考察、讲学。董教授也不顾旅途劳顿,竭尽其对武汉的关心与支持,结合刚发表不久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精神,就武汉发展的有关重要问题,发表了许多宝贵意见。  相似文献   

12.
邰宗 《台声》2013,(9):74-74
8月20日,“2013京台青年科学家论坛”在北京举行。求自两岸农业、测绘、水利等领域的400余位青年科学家围绕农产品物流和食品安全、测绘与地理信息技术、水资源管理等城市发展热点问题进行广泛探讨,搭建交流平台,  相似文献   

13.
一场关于改革的“反思”论争去年以来在中国民间自发产生且有愈演愈烈之势。有媒体将它称为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次论争”。一些经济界、理论界重量级人物先后程度不同地卷入其中,围绕改革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一批“非主流”学者、公共知识分子包括网民与官方身份的“主流”专家学者,进行了激烈的思想交锋,“反思改革”所涉及的深度、广度以及论争的激烈程度为近年所罕见。“非主流”阵营强烈质疑部分改革已被利益集团“扭曲”,有必要“反思改革”;“主流”阵营则强调不能“否定改革”,争论日益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  相似文献   

14.
优秀历史建筑是城市“凝固交响乐”中的“华彩乐章”,是城市发展不可或缺的元素——不仅是城市的历史文脉,更是城市精神的重要动力之一:以巴黎为代表的欧洲城市十九世纪中叶以来就是依靠以历史建筑保护为核心的大手笔城市设计推动了城市的复兴,缔造了沿用至今的“美丽城市”保护设计理论。  相似文献   

15.
《同舟共进》2014,(7):91-91
重庆董天策(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院长、教授、博导,本刊特邀审读员)《同舟其进》的文史栏目向来深受读者喜爱,或发掘新的史宴,或阐述新的见解,或品评历史人物,或漫谈人文趣事,总能让人增长见识,启迪思维,培育智慧。杂志2014年第6期的“专题策划”从时事转向历史,推出“甲午:一场战争的百年反思”,从而使这一期刊物形成了侧重历史探寻的鲜明色彩。  相似文献   

16.
丁盛将军之子丁小亮告余,其父任军长时,喜着中山装,戴鸭舌帽,围浅灰方格围巾,一头挂胸前,一头甩后背,俨然“五四”青年派。故有人误传其为“大学生”,实大谬也。余初见丁盛将军于1983年,时将军居南京五条巷一老宅破屋,正独自玩扑克牌“算命”游戏,双目迟滞,神情惶惑,垂垂老矣。  相似文献   

17.
“五四”新文化运动已经发生整整八十五年了。这是中国激进知识分子发起的一场启蒙和救国的群众运动,他们热烈地倡导新文化、新道德,反对旧文化、旧道德,振臂高呼“打倒孔家店”的口号,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向落后腐朽的旧制度宣战。运动深刻地改变了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向欺压自己的列强和无能腐败的当权者奋起抗争。八十五年来,围绕“五四”运动的争论从来没有停止。守旧派抨击它数典忘祖,毁灭传统文化,使中国不再像中国;极左派则利用其激进的口号,鼓吹平均主义的小农式乌托邦;狭隘民族主义者把“五四”的爱国主义解释成盲目排外,特别是反…  相似文献   

18.
五四运动可以分为前后有别的两个阶段:1919等以前的新文化运动是前“五四”;1919年以后的政治教亡运动是为后“五四”。与此相应,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参与实践也有两种模式:一是从文化切入,坚持社会批判;一是直接从政,卷入现实政治。反思这两个“五四”、两种参与对知识分子造成的不同命运,对我们讨论今天知识分子的参  相似文献   

19.
孙冬雪 《两岸关系》2009,(10):57-57
美食,美酒,美人;秀歌,秀舞,秀青春。 一场帅哥美女的热歌劲舞秀,一场异彩纷呈的模特表演,一场华丽的选美大赛,融合出一个华丽阵容,组合成这台“庆中秋,迎世博,长宁区台商中秋联谊晚会”。  相似文献   

20.
关于"问题与主义"之公案的历史还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五四时期的“问题与主义”之辩,是中国共产党思想史上的一桩“凸显之案”。本文在反思历史的基础上,对当年的“问题与主义”之辩作出实事求是的评判,挖掘其真正的思想文化内涵,恢复历史的真实面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