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邓天白 《探索与争鸣》2022,(10):147-155+180
“智媒城市”作为智能化的媒体城市,是人类与城市之间中介化、智能化传播关系的体现。当前,主宰着现代性的技术自治模式与人们身体内部的主体模式之间,呈现出界限消弭、动态融合,而体验与现实又日趋分离的状态。随着城市传播领域对身体议题的召回,重新建立身体与空间的感性连接成为一个重要面向。我们在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及麦奎尔的“关联空间”驱动下提出“人机共生的关联城市生态系统”概念,即营造一个人机共生、智能化关联,具有技术、自然与人文“可供性”的“城市生态系统”。智能时代的“融合革命”在整合了多重感官智能身体的同时,人自身所引发的技术反制也要求人重新确立自我的主体地位,消解技术异化,实现城市智媒及其数字系统的自然生态化、人文生态化以及“具身公共性”,并以道德和审美、物质与人文的和谐统一来实现后现代具有文化归属感的“城市家园”建设。  相似文献   

2.
游戏与科技“双螺旋”式的耦合共生承载着不同时代的青春记忆,内嵌着青年群体游戏消费样态的演变逻辑,剧本杀游戏的具身叙事特性契合了青年新生代对线下沉浸式社交游戏的诉求转向。剧本杀叙事结构的开放性和叙事模式的媒介化,提高了青年游戏体验的交互性、沉浸性。研究认为,游戏沉浸的认知动力机制表现为青年的具身交互,其中青年参与游戏实践的“体认性”能够激发和承载完整的身体体验、嵌入游戏空间的“情境性”能够匹配和叠加主体认知、融入游戏角色的“交互性”能够孕育和释放耦合动力。在主流叙事的文化实践中,实践-认知图式应成为主流叙事嵌入青年文化的新范式,要以身体在场的回归启动青年完整的身体实践,通过情境叠加叙事触达青年的现实生活世界,在认知耦合交互中释放青年文化共创的内驱力。  相似文献   

3.
学科实践是新课标的核心议题,也是推动课堂实践转型的重要突破口。新课标所倡导的学科实践革新知识观,是实现学生知识学习向学科素养转化的一种学习方式,更是学科育人方式变革的新方向。从具身认知理论视角考察思政课学科实践,一是阐明学科实践秉持的具身知识观,实现概念性知识操作化;二是阐释学科实践恪守的具身学习观,明确学习性活动体验化;三是阐发学科实践塑造的具身育人观,倡导知识与素养统一化;四是阐述学科实践遵循的具身评价观,促成表现性评价可视化。以此,形成具身认知视域下思政课学科实践的基本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4.
在西方哲学漫长发展历程中,哲学家习惯将“身体”与“思维”作为绝对对立的概念进行争论。传统形而上学漠视、贬抑身体,将思维、理性置于重要地位;具身哲学将身体视为认知主体,对传统认识论进行重大颠覆。伴随信息技术的发展,“身”“思”之辩体现于人工智能领域。作为人工智能的两种发展方向,表征主义以“算法”“推理”为核心,崇尚理性;行为主义以“身体”“知觉”为主导,追逐感性,二者均存在局限。漠视身体感知,表征主义将面临框架难题;疏忽思维理性,行为主义将陷入表象困惑。唯有优势互补、“殊途同归”,人工智能才能逃脱“莫拉维克悖论”怪圈,实现精确性与灵活性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5.
冶进海 《理论月刊》2022,(8):136-146
多种技术糅合进化中的媒介平台越来越智能化、人性化、场景化和艺术化。元宇宙等模糊虚拟与现实界限的媒介平台,一方面是媒介汇聚众多技术后镜子般模仿物理世界的深度实践的产物,另一方面与媒介环境学派提出的“艺术的接生婆”遥相呼应。元宇宙时代的媒介图景将会在现实物理世界基础上以巨大的想象力依靠媒介技术搭建出镜像虚拟世界、想象虚拟世界、混合虚拟世界乃至多维虚拟世界,由此需要防范化解脱离肉身的风险、技术控制的风险、放逐自我的风险、文明跃迁的风险,尊重现实中“臭皮囊”的自由选择,铸好虚拟形象之魂魄,实现人之为人的“本真性”超越。  相似文献   

6.
镜像神经元的发现及具身认知研究的兴起,在认知心理学领域掀起了一场全新的研究热潮,诸如记忆、情绪等的具身性特点的研究。这些研究的成果,给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带来了全新的视角及科学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7.
本土疾痛的身体体验,既是中国人世代知识经验的传递,又是文化认同的关键。脉诊是认知能力与治疗能力相对应的具身性理解方式。中医具身性体验,可以拓展和丰富民族志研究的传统方法。多重世界的系统独立性,可作为理解中医不同流派的工具。在科学主义的间隔下,病痛体验是人们理解替代医学体系的现实基础。中西医百余年来的间隔,需要用人类学来打破。具身性与多重世界的视角,可以帮助形成一种对中医“内外交织”的研究态势。  相似文献   

8.
李萌  王育济 《人民论坛》2023,(2):104-106
数字技术重新定义了文化传播的主体与时空,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广泛的传播主体和广阔的传播空间。技术民主化逻辑推动着传播主体的大众赋权与传统文化的全景呈现。传播时效的即时性、碎片性、恒定性,形成了传统文化的“碎化-聚合”机制和无限长尾效应,也创造出基于数据库的传播新趋势。线上线下交互传播进阶为虚实融合、人机融合的沉浸场域,而元宇宙作为极致的沉浸形式,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超时空传播带来无限预期。  相似文献   

9.
沈嘉熠 《人民论坛》2022,(8):112-115
虚拟世界的光怪陆离是人类想象力通过数字技术而呈现的各种幻象,其中虚拟角色通过其独有的开放性和互动性恰好赋予了受众想象的空间,“萌”态的设计和多元的交互方式充分映现了受众的情感依托和个性表达,它与受众之间发生的具身感知和环境认知凸显了想象引发的“沉浸性”。随着虚拟与现实的边界日趋模糊,受众对虚拟世界的沉浸感知将在交互情境下日益深化。  相似文献   

10.
詹玲 《探索与争鸣》2023,(10):136-145+180
与科技天然血脉相连的科幻小说,在回应后人类时代提出的新人学及其价值观问题上,不仅承担着展望未来的预演使命,还肩负了回应现实的时代重任。当前,多数科幻小说仍坚持强调人之为人的特质,由于算法技术的突进,迫使作家强调具身性,从情感转向知觉系统及欲望本真。少量科幻小说开始试图超越有机/无机,虚/实界限,以更开放、包容的姿态重构人与技术/技术物的平等关系,并推演人和人类社会的未来新可能。无论哪一种想象,都是科幻小说践行科技核心精神的体现,即以认知为基础的创新和超越。从科技维度建构的以人为本的新价值立场,既呈现出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人学肌理,又为文学反思、叩问科技与人的关系问题,提供了更富阐释力度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利爱娟  李慧 《前沿》2011,(23):242-244
关于具身认知的最基本见解是:认知根植于人的身体结构以及最初的身体和世界的相互作用中。在对其基本观念的论证和深化应用中,存在着诸多争议;关于具身认知的研究也有很多范式。文化影响个体的方方面面,个体的行为承载着文化,因而文化不仅对硬性的具身认知有影响,而且对软性的也有影响。  相似文献   

12.
刘睿  钟淑颖 《理论月刊》2023,(10):142-150
现实生存与虚拟生存的有机统一构成个体身心健康的重要表征,深度的“脱实向虚”必将妨碍作为现实存在的人的幸福实现。随着人类虚拟生存从“想象版”到“网络版”再到“元宇宙版”,青少年“脱实向虚”趋势加速演进。元宇宙中虚拟体验将全方位嵌入人的肉身感知,这可能点燃青少年“脱实向虚”的引擎,成为时下一大隐忧。但先进科技的捕捉与青少年“脱实向虚”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联系。就其生存论动因而言,青少年“脱实向虚”是现代性虚无主义渗透、青少年发展困境突围、教育不均衡辐射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元宇宙前夜,预防、遏制和超越青少年“脱实向虚”趋势,需要加强青少年现实生存教育、独立人格培育、人生价值观教育,最重要的是关注和成全青少年的现实幸福。  相似文献   

13.
随着元宇宙数智时代的到来,元宇宙为智慧城市的进阶化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基于技术变迁视角,从梳理出智慧城市发展的历史脉络与元宇宙发展的相关政策出发,提出了城市元宇宙的核心概念。城市元宇宙作为一种复杂生态系统,有着属于自身的底层构建逻辑,超越了既有新型智慧城市的局限性。通过构建起统合“城市元宇宙”和“元宇宙城市”两条发展路径的共创生态,助推元宇宙在现实城市的规划建设、动态监管、应急处置与经济生活等功能场景方面实现数智化转型升级,进而为我国未来城市元宇宙的科学研究与发展治理提供方向性指引。  相似文献   

14.
方俊 《中国青年研究》2022,(12):33-40+32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反复开展的大规模在线教育,“放大”了过去广受争议的教育公平与青少年发展的关系问题,引发了人们对在线教育的深刻反思。作为教育技术演进产物的在线教育,在提升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水平的同时也加剧了人们对教育公平的担忧。由于教育在促进阶层流动和青少年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各方力量“斗争”下的在线教育成为不确定之“物”。既然教育公平的问题本质上是义务教育阶段资源分配不均导致的不均衡发展问题,那么衡量作为社会技术运动的在线教育进步的标准不应是技术与社会的关系,而应是技术本身的形式和设计者的意图。由此,新的在线教育治理格局不仅关乎教育公平,而且也是一种教育理念和教育形态的转变,它在塑造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和自我提升的个性化教育等方面所具有的革命性潜能,能够赋予青少年发展话题以充足的想象力和空间。  相似文献   

15.
跨境电商产生的信息管理问题层出不穷,而元宇宙为解决跨境电商信息管理难题提供了新思路。从技术维度与机制维度看,元宇宙与跨境电商信息管理具有较高的契合性。结合“信息场-信息生态链-信息生态圈-信息生态系统”逻辑,构建了元宇宙跨境电商信息场、元宇宙跨境电商信息生态链、元宇宙跨境电商信息生态圈及元宇宙跨境电商信息生态系统。针对元宇宙跨境电商信息生态系统的治理问题,提出了横向协同治理、纵向协同治理、内外协同治理和虚实协同治理的理念,认为应发挥政府主体的治理效用,尤其要加强政府在元宇宙跨境电商信息生态系统构建及运行中的引导与监管作用,通过元宇宙技术规避跨境电商信息生态系统的权利失衡问题以及实现多元主体的协同效用。  相似文献   

16.
数智化浪潮下,社会发展对创新型人才需求持续增加。高校“双创”教育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在数智化挑战下,应加快数智技术赋能“双创”教育,改革“双创”人才培养新路径。文章以数智化教育背景,围绕学科建设、科技服务平台体系建设、元宇宙实践空间建设三个层面探讨数智产教融合的“双创”人才的培养路径。  相似文献   

17.
虞昊 《理论月刊》2022,(12):152-160
晚近关于元宇宙的讨论热度极高。在拉康主义开启的分析性视角中,此种“元宇宙热”始于一种越出符号秩序的死亡驱力,这意味着元宇宙的“崇高化”。进而,从现代性与互联网两个层面的“上帝之死”背景出发,可以发现:在现代性宣告“上帝之死”后,上帝无法再作为大他者之具身为人提供神学安慰,迈向元宇宙实乃人在自身“崇高化”过程中的“创世”冲动与自我确证。在赛博空间中,“不存在上帝,一切都不被允许”,但这一退却的“上帝”将在元宇宙中以数字大他者的面目返场,人因此倾向于下降为数字“白痴”。这样一来,迈向元宇宙的行为可能是一次“造神”而非“创世”。  相似文献   

18.
肖珺 《人民论坛》2022,(7):40-44
元宇宙通过虚实融合的数字交往改变媒介化生存方式和社会生活。作为物理现实、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的相互融合,需要从物质资料层、技术层和交互层理解元宇宙。元宇宙的传播特征表现为高度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深度沉浸、极致在场的用户体验,数字交往中的开放共创系统,“两栖生活”将推动人类社会文化迁移。元宇宙作为一种更具普遍性的网络集合拥有更高水平的算力,人类机器化、机器人类化将同时加速。但是元宇宙是否能带来更好的数字文明将是悬而未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以世代理论为视角,探索青年群体在元宇宙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作为重大社会事件和社会情境的“元宇宙”,将人类世代区分为“前元宇宙世代”和“元宇宙世代”,并存在“世代转换”和“世代更替”的可能性。“元宇宙世代”的本质属性是“玩工社会”,“元宇宙世代”可以通过兴趣爱好寻找职业,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和应变力,进行“边玩边工作”的社会活动。通过“元宇宙特区”建设推动元宇宙的落地,在“元宇宙特区”中,以青年群体为主体的“元宇宙世代”作为生力军应发挥主体作用,促进人类在元宇宙的持续存在和发展。而作为人类生命存在的基础,生活和生计合二为一的“元产业”将是元宇宙和“元宇宙世代”的存续之道。  相似文献   

20.
王洁 《理论月刊》2023,(5):40-47
元宇宙作为前沿技术的集成阵地,受到了行业热捧,引发了学术热议,在打开关于未来世界巨大想象空间的同时,也拓展出技术哲学思考的新领域。以马克思主义技术哲学为指导对元宇宙进行考察,首先要在“自然—人—社会”的三维结构中厘清其自然属性、个体属性和社会属性;其次,要在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以及人与社会的三重关系中剖析其作为互化新空间与异化新领域、同一桥梁与斗争舞台以及互嵌契机与脱嵌危机的辩证本性;最后,要在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人与自身虚实共同体以及人与社会价值共同体的三维引导中防范异化可能、化解斗争风险并消除脱嵌危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