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程彪  赵虹 《长白学刊》2023,(4):40-48
哈特、奈格里与哈维在非物质劳动问题上的分歧,集中体现了他们对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不同认识。哈特、奈格里认为,当代资本主义变化的实质是劳动的主导形式由物质劳动转向非物质劳动,生产的重心由物质商品的生产转移到社会关系和生命形式的生产,转向生命政治生产;这种新的生产模式促进了共同性的发展,创造了超越资本主义的主客观条件,也孕育出当代一个“差异的、多元的、自由流动”的新主体——“诸众”。而哈维指出,非物质生产理论强调的那些变化主要是消费领域发生的转变,对公共财富的剥夺是剥夺性积累的重要手段;当代资本主义的这些变化都是资本为追求复合增长而做出的挣扎,随之产生的反抗斗争并非都具有超越资本主义的进步意义。深入考察哈特、奈格里与哈维在非物质劳动问题上的分歧,对于揭示资本批判的当代维度、理解马克思主义资本批判理论的当代拓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哈维追随马克思的资本批判路径,以空间地理方法为工具,基于资本逻辑与领土逻辑、资本危机与时空修复以及剥夺性积累与反抗的三个视角分析和批判新帝国主义的运行机制。哈维的新帝国主义批判理论沿袭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批判范式,是对马克思资本批判之方法论资源和价值目标的继承;开启了帝国主义批判理论研究的新维度并创新了研究方法;与偏离马克思政治经济批判的各种资本主义后现代批判理论相比更具现实意义和理论说服力。  相似文献   

3.
从对《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的重新解读出发,莫伊舍·普殊同发现了一个与“传统马克思主义”不同的马克思,在阐述劳动与时间的辩证法的过程中完成了对马克思批判理论的重构。但是由于普殊同颠倒了价值形式与私有制之间的相互关系,导致他抽去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中的生产关系维度,而把资本主义的崩溃理解为一个与私有制和阶级关系无关的客观历史过程的结果。因此,他无法在资本的辩证运动之中找到超越资本的力量,最后走向了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背离。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的原始积累理论与我国的工业化实践郭丽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区分了资本经历的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并对前资本主义时期即资本原始积累时期作了系统的科学的论述。考察这一理论,对于实现我国的工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一、马克思的原始积累...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理论是对资本主义认知和反思的理论范式,时间和空间则是资本主义借以实现资本增殖和经济修复的重要理论向度。对资本主义统治下的时空机制的不同探析,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理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理论主题和出场方式,诠释了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理论的显性视域、空间转向、现实进路的发展逻辑。在这一过程中,它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本质,也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当代变迁中接续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发展趋势,从而推动我们从社会批判理论的视域认识和理解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应然性与必然性。从社会发展的价值与伦理尺度来看,共产主义社会解除了资本主义统治下的时间和空间的压迫形式,创造了人类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时空形态,具有其实现的应然性;从社会发展的趋势来看,当代资本形态的创新、“时空修复”机制的运用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而且最终会导向资本过度积累危机的爆发,进而彰显了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6.
“西方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理论的探索陈振明关于当代资本主义的理论和关于社会主义的理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政治理论的两个密切联系的部分。“酉方马克思主义”既批判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又批判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寻求一条既不同于当代资本主义,又不同于现...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十四章中,通过对资本原始积累的分析,概要地叙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特别是揭示了资本主义积累的趋势:由于资本主义内在规律的作用,靠剥夺小生产起家的剥夺者必然被剥夺,并且指出,“这是否定的否定。这种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资本论》第一卷第832页,以下凡引该书该卷只注页码)  相似文献   

8.
刘玲  陈娟 《传承》2010,(36):30-31
奥康纳在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进行重构的基础上,引出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批判,认为其不仅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所引起的经济危机,还面临着生产条件不足所引起的生态危机。奥康纳的这一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对正确认识当今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和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现代性批判问题是马克思重点关注的理论议题,在他那里,对于现代性的审视不仅是一项哲学任务,更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焦点所在。透过《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我们发现,马克思对于现代性的批判有一条清晰的运思逻辑:从哲学批判走向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哲学批判是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逻辑起点,在深刻剖析黑格尔理性形而上学的基础上,马克思以“感性活动”批判黑格尔的“纯粹活动”、以“现实主体”批判黑格尔的“理性主体”,同时批判了黑格尔对劳动概念的抽象理解。以此,马克思摧毁了现代性的基本原则——抽象的主体性。然而,哲学批判难以切中社会存在和现实社会的经济关系,难以触碰现代性问题的根基。基于此,马克思将现代性批判上升到政治经济学批判,他具体考察了国民经济学、异化劳动现象与私有财产问题,并立足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本身批判资本主义问题,最终揭露了资本主义自身的内在矛盾以及资本逻辑对现代社会的抽象统治。  相似文献   

10.
哈贝马斯的新社会运动理论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社会运动理论,两种范式尽管在时代背景、结构根源、运动性质、运动目标、运动主体以及组织和斗争方式上存在显著的区别,但在总体性分析、结构主义路径、资本主义批判、解放主题等方面又有着很强的理论传承和亲缘关系。哈贝马斯对马克思社会运动理论范式态度的根源在于他由马克思主义者向左派韦伯主义者的转变,虽然他的新社会运动概念有着与马克思主义传统决裂的策略价值,但它同时意味着对社会运动预先进行错误的二分,这会导致一种概念上的束缚。鉴于当代社会运动中“旧政治”和“新政治”的彼此共存,将两种范式的理论解释优势结合起来,建构一种整合的社会运动理论来为当代社会运动提供更好的阐释则成为一种必需。  相似文献   

11.
“社会正义”无疑是马克思哲学当代性讨论中不容忽视的重大理论问题。清理并剖析相关研究成果,对于回应西方政治哲学思潮的执战并开展批判性对话,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学界关于这一问题存有若干争论。马克思“社会正义”理论在应对重大现实课题中彰显了其“批判”与“规范”的双重向度。  相似文献   

12.
《传承》2016,(8)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是以生产方式为核心的,囊括经济、政治、文化的总体性批判,在此基础上形成资本积累理论、世界市场理论等一系列资本主义批判理论。这些理论不但成为马克思主义帝国主义理论的理论先导,也是当代西方左翼新帝国主义理论的重要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后期,空间理论在社会科学领域被激活以后,不平衡空间发展成为分析当代世界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视角,其中哈维(D.Harvey--1935)的不平衡空间发展理论,既有理论分析研究又有现实社会批判,既总结了以往研究又提出了新的理论研究框架,特别是建立不平衡空间发展理论的四个核心要素:资本积累过程中的物质因素、剥夺性积累、资本积累时空中的特点和在不同地理空间规模上的政治、社会和阶级斗争,对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推动我们的不平衡发展理论等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总体性”是《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重要概念,青年卢卡奇主要从结构性和历史性两个方面对其作了界定。总体性这一范畴承担了对于辩证法的批判本性的论证,青年卢卡奇从总体性与辩证法的关联入手,试图恢复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性,开启了西方马克思主义重释马克思辩证法的先河。青年卢卡奇还从辩证法的实践基础出发,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物化现象进行了批判,提出只有通过总体性的辩证法,实现总体性的革命,才能反抗资本主义的总体统治。由于青年卢卡奇对于总体性这一范畴的理解没有超出传统形而上学的范围,因此他最终还是走向了带有悲观色彩的对于人类解放的理想性诉求。  相似文献   

15.
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涌动、阶级斗争观念的式微和古典解放话语的局限性使得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现代性批判理论面临着挑战.以拉克劳和莫菲为代表的后马克思主义是对晚期资本主义政治状况的一种积极反映,提出了更复杂的反对资本主义斗争的解放理论,其实质是主张在后现代的语境下实现现代性政治批判向后现代政治逻辑的转换,即从“经济决定论”转向政治自主论,从宏观政治转向微观政治,从二元对立转向多元对抗,从阶级主体转向身份主体.后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概念迎合了当代社会的多样化发展,对推进马克思主义研究具有启示意义,但又存在着诸多理论上的失误和缺陷.  相似文献   

16.
区别于传统的自然时间概念,马克思所阐发的"时间"是扎根于人的现实物质生产活动当中,具有社会历史意义的社会时间。正是在这种时间观的变革中,马克思完成了对资本主义的批判。马克思首先从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出发,以"生成性时间"批判了资本主义"千年王国"的意识形态幻象。随后深入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以"物化劳动时间"批判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必将灭亡的政治经济学指认。最后,以"自由时间"构建起科学的共产主义学说,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实现了对资本主义批判的理论完成与价值完成。通过"时间"范畴来管窥马克思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为我们正确认识资本主义与马克思思想理论的要旨提供了广阔视野。  相似文献   

17.
区别于传统的自然时间概念,马克思所阐发的"时间"是扎根于人的现实物质生产活动当中,具有社会历史意义的社会时间。正是在这种时间观的变革中,马克思完成了对资本主义的批判。马克思首先从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出发,以"生成性时间"批判了资本主义"千年王国"的意识形态幻象。随后深入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以"物化劳动时间"批判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必将灭亡的政治经济学指认。最后,以"自由时间"构建起科学的共产主义学说,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实现了对资本主义批判的理论完成与价值完成。通过"时间"范畴来管窥马克思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为我们正确认识资本主义与马克思思想理论的要旨提供了广阔视野。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代表大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这对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邓小平理论作为当代的马克思主义,一个重要特征是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是马克思关于东方社会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实现社会发展阶段飞跃的理论,它是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在东方社会历史进程中的具体体现。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和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生产形态的世界历史,为东方社会根据自身的历史文化特点,摆脱资本主义的痛苦,直接建立社会主义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吴楠 《大连干部学刊》2021,37(10):20-25
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资本批判和现代化强国建设是内在统一的.马克思基于科学的实践观开创了社会发展理论的新范式,奠定了现代化强国的理论基础.通过分析个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运动,马克思解蔽了笼罩在资本主义现代化强国身上物的外衣,揭示了资本主义现代化强国不可调和的矛盾,并强调国家必然被"自由人联合体"所取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在当代中国的最新实践.  相似文献   

20.
《现代化陷阱》的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提出了当代中国的资本原始积累问题。的确,“原始积累”恐怕是现在从学术界到社会弄得最混乱的概念。我曾看到一份地方政府刊物夸耀说当地已经“完成了原始积累”;一部电视系列片则把中国乡镇企业的发展称之为“人类历史上最高尚的原始积累过程”!在这里“原始积累”俨然成了褒义词。另一部电视系列片更有意思:在列举了深圳当时的一些“缺点”,如现代包身工制、拘禁式工棚、对打工妹的性奴役现象等等之后,话锋一转,大谈起英国“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羊吃人的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