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梅子 《党课》2010,(20):92-93
1996年的夏末,李燕离开贫穷的家乡河南蒿县后山村,独自一人来到了洛阳。这一年,父母因车祸不幸去世,16岁的燕子成了孤儿。乡亲们筹钱让她上高中,要强的燕子却另有想法,她给村长留了封信就离家出走了。在留给村长的信中,李燕承诺:“等我几年,我一定会成功,我要让乡亲们都富起来。”  相似文献   

2.
她28年如一日。默默地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献给了居民,她不为金钱所动,甘为人民孺子牛,被段内居民誉为活着的“孔繁森”。她就是成都市公安局黄瓦街派出所户籍民警江志敏。 廉洁奉公的江户籍 今年44岁的江志敏,16岁就在公安战线从事户籍民警工作,一干就是28个  相似文献   

3.
10岁娃盼着有张医保卡10岁的宁宁最近一直惦记着一个“礼物”,这个礼物是张医疗保险卡。“孩子以前陪我到医院看病,看我拿医保卡交费时,她就说,她也想办一张,以后看病就不用我花钱了。”  相似文献   

4.
饶禹 《当代党员》2014,(3):62-63
2013年11月17日,秀山县梅江镇民族村。 女孩李燕揣着双手,站在家门前的大树下,眼巴巴地望着山路尽头。 “他来啦!”一声欢呼,李燕雀跃般地朝山脚跑去。  相似文献   

5.
1925年7月15日,她出生在美国阿肯色州的一个农民家庭;13岁时,她第一次从作家斯诺的《西行漫记》中认识了中国;20岁时,她嫁给了中国农业部特派留学生黄元波;21岁时,她随丈夫来到了中国;28岁时,她来到了七朝古都开封,走上三尺讲台,成为河南大学的一位外籍教师;50岁时,在周恩来总理的专门批示下,她如愿以偿地加入了中国国籍。在中国的62年,她在国外报刊发表文章100多篇,出版专著、译著5本,成为一名孜孜不倦向西方传递中国声音的文化交流“红娘”;在河南大学执教的55年,她培养出数千名本科生、300多名硕士生和2名博士生。如今已年逾八旬的她仍在为发展河南的教育事业而奔走呼号。这一切,都源于一个简单的信念:“我爱这个伟大的国家,我爱这里的人民”。她就是Shidey-wood(中文名:吴雪莉),河南大学外语系名誉主任,博士生导师,教授,河南省政协委员。从她的讲述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一个外国人眼中的改革开放30年。  相似文献   

6.
合欢树     
史铁生 《党课》2013,(14):112-114
10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说她小时候的作文做得还要好,老师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会是她写的。“老师找到家来问,是不是家里的大人帮了忙。我那时可能还不到10岁呢。”我听得扫兴,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她就解释。我装作根本不再注意她的话,对着墙打乒乓球,把她气得够呛。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地白花的裙子。  相似文献   

7.
陈蓉 《世纪桥》2009,(10):52-52
1904年4月28日,黄浦江的一处码头。 一位15岁的少女提着沉重的行李,走向“高丽号”轮船。她没有回头,也没有放慢脚步。她知道,她的父亲紧跟在她的身后,她不能显示出一丝的犹豫,要不,父亲就会毫不犹豫地揽着她退出登船者的行列。  相似文献   

8.
水滴 《廉政瞭望》2008,(1):30-31
生死约定,女警官帮死囚“妹妹”寻亲 1998年7月的一天早上,33岁的丹东市公安局看守所女警官王静监号里进来一个膀大腰圆,看上去比男人还要结实的杀人犯。女囚叫高俊燕,28年前,刚刚出生她就被父母抛弃,养父母把她培养成一名柔道运动员,后因腰伤退役。她向“干妈”借了5000元钱,买了一辆出租车,仅开两个月,就遭遇交通肇事报废了。“干妈”知道后,不断向她讨债,她拿不出钱,在一次吵闹中失去理智掐死了“干妈”。  相似文献   

9.
1949年冬,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八军在赣州成立教导队.学员由所属各师选送,条件是共产党员、打过仗、有文化、身体好、25岁以下的男同志.教导队学员共100多名.当时郭俊卿仍女扮男装,名字叫郭富,是144师选送的.我是142师选送的.教导队分班,郭俊卿和我编在一个班,我开始认识她.班里她最小,不足20岁,个子也矮,大家都称郭富是小弟弟.郭俊卿嗓音粗,平时语言又少,在学习时,她却积极发言,还联系自己的苦难家史.她说:“我15岁那年迫切要求参军,就是想为父亲报仇;16岁入党后,经党的教育才懂得为阶级仇去打仗、杀敌的道理”.她又说:“我在战场上不怕牺牲的勇敢劲儿,就是为全中国人民都得解放……”.她爱好文艺,“北风吹”、“兄妹开荒”等歌曲,她唱得挺好,每次唱完,  相似文献   

10.
我的孙女4岁时问我:“蚂蚁怎么睡觉,是趴着睡,还是仰着睡?”“虾在水里游,又不走路,它要那么多脚干什么?”“太阳为什么是圆的,有方的太阳吗?”我只能回答最后这个问题。我说,太阳都是圆的。她却说:“那我画一个太阳行不行?”于是,就在纸上画了一个方太阳。现在,她15岁了。我刚  相似文献   

11.
2002年11月24日,对农二师三十六团退休职工马大娘来说,这是她这大半辈子最刻骨铭心、最该诅咒的日子,从此使她由幸福的晚年生活转向无底的深渊,整日以泪洗面,无法面对老伴和子女。 她和老伴都已退休,两人退休金加起来有八九百元,晚年生活倒也过得有滋有味。这一天是老伴的生日,老太太一大早就来到市场采购。刚走到市场门口,迎面走来一个20多岁的外乡人。小伙子面容诚实,衣着得体,他走近大娘说:“阿姨你好!我打听个人,他叫张浩才,今年63岁,兰州人。”大娘想了想,觉得没这个人。小伙子又启发说:“他有个女儿叫张丽,28岁。”大娘印象里还是没有这个人。她看小伙子着急的样子,有些不忍,说:“不要急,再问问其他人吧。”这时从远处又急匆匆走来一个30多岁的男子,梳分头带眼镜穿西装,俨然一副知识分子模样。小伙子叫住这位青年男子,问他是不是本地人。青年男子说他是米兰中学的语文老师。可青年男子也不知道张浩才。小伙子很失望地说:“我是从兰州来这里找我叔叔张浩才的,兰州最  相似文献   

12.
我第一次感受到美国“妇道文化”。是在一次课余时间:一位女教授听说我的父亲49岁时就离开人世.很出乎她的预料,情绪一下子低落下来。她悲伤得就像失去自己的父亲一样,这种情绪共鸣,一下子拉近了我俩的心理距离——一股来自女性的温暖与关怀,掠过我的心底:尽管她比我大将近20岁.又是大名鼎鼎的科学家,  相似文献   

13.
刘英 《世纪桥》2009,(22):52-53
我是北大荒的第二代,父母是20世纪50年代来北大荒的山东、吉林支边青年。 2007年8月28日,在一次特殊的接待工作中,我认识了原黑龙江省政协副主席、抗联老战士李敏。那年她84岁,在我的概念中认为她肯定是行动不便、老态龙钟。  相似文献   

14.
今年28岁的龙晓霞,从事司法工作仅三年时间。在她身上没有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业绩,更没有慷慨激昂的豪言壮语,她只是默默无闻、踏踏实实地履行着一个共产党员、一个司法工作者的职责,为“保一方平安”工作着。然而,就是她,一名不见经传的乡镇司法助理员,经全国30位法学家及新闻界资深记者提名,全国广大电视观众投票,却荣列为“2003年百姓最关注的年度法治人物”。  相似文献   

15.
《当代贵州》2011,(30):66-66
10月28日,美国自由女神像迎来125岁生目。生日当天,“她”获得一份由美国新泽西州一家名为“地球摄像头”的公司赠送的特别礼物——5台网络摄像机。这5台摄像机安装在自由女神手举的火炬之上,开始每周7天、每天24小时连续运转。  相似文献   

16.
新学期的第一堂课,教授作了自我介绍之后,让我们这帮新同学互相认识。这时,一只柔软的手搭在我的肩上。我回过头,看见一位满脸皱纹的老太太正友好地向我微笑。她说:“你好,帅哥。我叫露丝,今年87岁。我可以拥抱你一下吗?”我不禁笑了:“当然可以。”她马上给我一个热情的拥抱。  相似文献   

17.
《党课》2011,(20):84-85
三岁多的时候,翩翩忽然开始关心生死问题,一天在卫生间担心地问我:“妈妈,将来你老了的话,很快会死的,是吗?”我安慰她:“那还是很遥远很遥远的事呢!”某天路过一家花圈店,她大为惊艳:“这么多漂亮的花呀!”我说这是花圈,是送给去世的人的。她问:“为什么人死了要送花圈呢?”  相似文献   

18.
伊藤的传奇     
“我爱生我养我的母亲,我爱樱花烂漫的日本,我更爱社会主义中国!我的心永远在中国!”60年前,一位年仅20岁的日本少女,在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那场侵略战争的裹挟下,来到了在铁蹄蹂躏下哀鸿遍野的中国。在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沧海桑田后,如今的她已成了一位地道的中国老人。她用自己的一生写下了一部离奇曲折,感人至深的——伊藤郁子,今年已经整整80岁了,在如城这座古老的小镇已经生活50个春秋了。现在,她是江苏省如皋市政协委员,享受县处级干部待遇的离休干部。熟悉她的当地人都爱亲切地叫她“伊藤”。这位二战时从日本来到中国的传奇妇女,如今虽…  相似文献   

19.
指路明灯     
今年7月1日,我站在鲜红的党旗下,庄严地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作为一名学生党员,作为一名在19岁就被党接纳的高中生,我激动不已。此时此刻,突然有四个亲切的大字跃入我的脑海——“共产党员”。是的,是《共产党员》一步步引导我追求真理,把我领进了党的大门。 我爸爸、妈妈都是老党员,《共产党员》杂志是我们家的常备“精神食粮”。小时候,爸爸、妈妈常把每期《共产党员》杂志用细绳串起来,挂在玻璃隔窗上。那时我总愿意翘首仰望她,觉得她是那么的神圣。“共产党员”是我最早认识的几个字。  相似文献   

20.
4月28日,英国时任首相戈登·布朗在英格兰西北部大曼彻斯特区为工党拉票,一位66岁名叫达菲的女选民走到布朗面前,对工党执政期间有关政策提出质疑,布朗也耐心地向她解释实行这些政策的原因。在两人谈话结束后,布朗对达菲表示感谢之意。布朗上车后立即“原形毕露”,向助手发泄怒火:“那是场灾难。根本不该让我和那个女人见面。谁出的主意?”“该问的都问了!她是个偏执的女人,还说自己过去是工党的支持者,真是可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