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情况说明"这一证据材料在刑事司法实践中大量存在并作为定案证据被广泛运用。然而其特殊的表现形式又未见于法定的八类证据之中。不是所有的"情况说明"都具有证据的属性。通过对"情况说明"证据属性的梳理,我们发现"情况说明"除了不能担当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视听资料、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笔录这三类证据之外,可以成为其他四类证据。  相似文献   

2.
吕静 《中国检察官》2013,(23):44-47
"情况说明",是指在刑事诉讼中,相关人员就刑事案件中存在或者需要解决的问题提供的工作说明、工作情况、说明等的总称。[1]"情况说明"的证据能力及性质定位,在理论界饱受争议,亟待厘清。司法实践中,"情况说明"涉及的事项种类繁多、适用混乱,须予规范、规制。有鉴于此,笔者拟借本文对"情况说明"的定位和规制问题作一些探析,期待对司法实践能有所裨益。一、"情况说明"的性质及证据学分析(一)"情况说明"具有证据能力  相似文献   

3.
证据为本的实践主张工作模式、干预政策必须以充分的证据为前提以达到最优的服务效果。本文通过介绍证据为本的社会工作的基本特征和要点,并以海西社工事业发展中心残疾人婚恋辅导项目为例来说明我国在开展具体社会工作时的不足,探讨证据为本的社会工作如何在实践中得到推广。  相似文献   

4.
办案情况说明在刑事司法实践中经常使用,但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研究,导致很难正确理解其的证据属性,影响了处理刑事案件的质量,因此有必要从证据法学的角度研究办案情况说明。本文论述了办案情况说明作为证据形式存在的必要性,分析了办案情况说明的种类,论证了办案情况说明的证据属性,指出了办案情况说明的证据采信规则,以及具体适用时须注意的一些程序性问题。  相似文献   

5.
论刑事案件的证明程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进行刑事诉讼活动,必须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要贯彻这一基本原则,就得学会善于运用证据。对证据的要求则必须确实、充分。本文试以办理刑事案件应如何全面理解和掌握证据必须充分为主题,联系到证据必须确实的问题,作些探讨性的论述。  相似文献   

6.
李春刚  王凯 《证据科学》2009,17(2):192-199
办案情况说明在刑事司法实践中经常使用.但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研究,导致很难正确理解其的证据属性,影响了处理刑事案件的质量,因此有必要从证据法学的角度研究办案情况说明.本文论述了办案情况说明作为证据形式存在的必要性,分析了办案情况说明的种类,论证了办案情况说明的证据属性.指出了办案情况说明的证据采信规则,以及具体适用时须注意的一些程序性问题.  相似文献   

7.
试析纪检口供的证据效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邱文华 《河北法学》2005,23(11):100-102
当前,在查办贪污、贿赂、挪用公款等职务犯罪案件中,被告人翻供的情况比较突出。在此情况下,可否以纪检口供直接定案,成为司法实践中十分棘手的问题。通过考证现行立法及有关证据法理论,发现纪检口供并不具有刑事诉讼的证据能力,不能直接作为刑事诉讼证据。要解决这一司法难题,必须对现行反腐体制进行改进。  相似文献   

8.
各位记者:《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规定》)于2001年12月6日经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201次会议通过,于今天公布。这是我国第一部比较系统地针对民事诉讼证据问题作出的司法解释,对我国的民事审判工作的发展和民事诉讼制度的完善必将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下面,我就这一司法解释的起草情况、主要内容和意义作简要介绍和说明。一、司法解释的起草情况和主要内容民事诉讼证据问题,是民事诉讼的核心问题。最高人民法院在《人民法院五年改革纲要》中,就提出要完善我国的民事诉讼证据制度,…  相似文献   

9.
运用证据认定案件事实是"以事实为依据"法律适用原则在民事诉讼中的具体体现,而运用证据的方法就是证据方法.虽然我国民事诉讼理论和审判实践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证据方法概念体系,对民事证据的运用也通常从谁主张谁举证这一举证责任的角度进行静态阐述,但法官抑或当事人如何运用证据来证明案件事实,运用证据的过程是否存在法定的标准,这是审判实践中必须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正> 我国的刑诉证据制度,长期以来被称为实事求是的证据制度。实事求是,是我国各项工作必须遵守的指导原则。在司法实践中,必须把实事求是的精神贯彻到每一个具体案件的处理过程中去。可是,如把我国的刑诉证据制度,称之为实事求是的证据制度,这就值得商榷了。实事求是证据制度,并不能反映我国证据制度的特点,这里涉及到应当怎样认识我国刑诉证据制度的问题。刑诉证据制度是指法律就取舍、判断和运用证据来查案定案等所作的一系列规定。我们知道,在社会主义证据制度产生以前,主要存在以下三种刑诉证据制度:神示证据制度、法定证据制度和自由心证制度。神示证据制度,是指借助“神”的力量来考查当事人以确定其是否有罪,它  相似文献   

11.
证据是刑事诉讼的核心和灵魂,侦查部门的所有活动都是围绕着是否有犯罪发生和犯罪是由谁实施的这两个问题来展开的,要解决这两个问题必须依靠证据。固定证据的工作始终是为证明真实案件事实服务的。  相似文献   

12.
证人证言是司法实践中常见的一种证据,是证人就自己所知道的案件情况向公安、司法机关所作的陈述.其内容一般应当是自己亲眼见到或亲耳听到的情况,证人转述他人所了解的案件情况,必须说明来源.  相似文献   

13.
五、什么是诉设证据?它有哪些特点? 查明案件事实,分清是非责任,是人民法院审判民事案件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要查明事实,必须靠证据加以证明。证明,就是人民法院和其他诉讼参与人按照法定程序,运用证据来确定案件事实是否真实的一种诉讼活动。不管是当事人提供的,或者是人民法院收集、调查来的,凡能直接或间接地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客观事实材料,都是证据。诉讼证据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必须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材料,即证据理论上所称的证据的客观性。每件民事纠纷都产  相似文献   

14.
<公证法>第二十七条规定,"申请办理公证的当事人应当向公证机构如实说明申请公证事项的有关情况,提供真实、合法、充分的证明材料;提供的证明材料不充分的,公证机构可以要求补充",这一规定确立了公证当事人的举证制度;但是,如何来认定公证活动中证据的充分性,如何将公证证据与民事诉讼层面上的证据相连接以及在公证实践活动中如何加以应用是需要认真思考的一个课题.  相似文献   

15.
刑事审判中,判定证据的能力和效力,是法官面临的一项十分棘手的工作。笔者认为,针对目前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应当采用以下方法来保证该项工作的顺利完成:一、严格审查证据材料,准确认定证据能力证据来源于证据材料,但又不完全等同于证据材料。证据材料必须经庭审出示、辨认、质证  相似文献   

16.
一、证据意识 这是由侦查和证据在诉讼中的目的和作用决定的。侦查工作的根本目的之—在于发现证据,运用证据证实犯罪,证据又是刑事诉讼的基础。 二、犯罪构成意识 检察机关自侦案件的特点决定了侦查人员必须有较强的犯罪构成意识,要以犯罪构成为主线来指  相似文献   

17.
《现代法学》2017,(5):105-119
把意见、传闻、言词看作证据都是证据问题上的盲点。意见、传闻、言词都是人的意识,把意识看作证据是证据问题上最大的盲点。把证物等同于物证、证书等同于书证也是盲点。证物是物,证书也是物。把证据等同于物也是最大的盲点之一。形式证据观把材料看作证据,本质上还是把人的意识看作证据,因而还是最大的盲点。证据只有两重属性:一为客观性;二为关联性。证据的合法性是西方法律制造的最大的盲点之一。证据有四大功能,中外学者大多只讲证据是证明的根据,这还是一大盲点。西方国家的盖然性证明标准也是重大盲点。必须彻底清除证据问题上大大小小的盲点,必须摆正意识和证据、法和证据的关系,必须全面掌握证据。否则,证据学将不能前进一步。  相似文献   

18.
一、顺应形势,端正审查起诉工作的指导原则 面对新的情况和形势,基层检察院领导和审查起诉部门同志必须端正思想,转变观念,对审查起诉工作重新进行定位调整,要着重强化和把握“三个原则”:(一)“证据第一”原则。证据是用以定性定罪的关键。审查起诉部门或办案同志应牢固树立“证据第一”的思想,牢牢把握用确实、充分、全面的证据来证明犯罪这个基点,决不能有丝毫动摇和放松。(二)履行监督原则。无论公安刑侦体制如何改变,出现怎样新的情况和问题,检察审查起诉工作立足点都应放  相似文献   

19.
沈宝 《天津检察》2009,(1):48-49
电子证据是指以电子信息资料来证明案件事实情况的电子物品或电子记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证据必然会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各类案件中,成为一种新型的证据形式。为此,笔者拟对电子证据的相关问题进行初步探讨,并提出一些自己的观点和建议以供讨论。  相似文献   

20.
一、关于证据概念及其属性的争议我国刑事诉讼法第四十二条对证据的概念从三个层面作了规定:第一,证据是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事实;第二,证据存在七种表现形式;第三,证据必须查证属实才能作为定案依据。但立法的规定并没有消除对证据概念及其属性的争议。因为,立法的缺陷显而易见:刑事诉讼法第四十二条第一款规定“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都是证据”,第三款又规定证据必须“经过查证属实,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证据既然是真实的,又何必查证属实呢?这说明证据的定义自相矛盾,概念使用前后不一。笔者认为,恰恰是真实性的标签,造成证据一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