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魏玛共和国是德意志历史上第一个民主国家,也是德国政治教育制度化的诞生时期,对当代德国的政治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教训.本文通过对其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的深入剖析,探询魏玛政治教育失败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孟钟捷 《德国研究》2003,18(4):66-70
文章对魏玛共和国的社会政策进行了探讨。文章认为 ,魏玛共和国在社会政策上的发展是时代的产物 ,它在许多方面表现出质的飞跃 ,但同时也留下隐患 ,最终导致它的失败  相似文献   

3.
杨菁 《德国研究》2003,18(1):68-72
阐述了德国从中世纪的等级代表会议到民主的代议制的议会制度的演变过程,着重叙述了普鲁士邦代议制度的产生;北德意志联邦会议以及魏玛共和国议会.  相似文献   

4.
魏玛共和国时期柏林的公共图书馆事业卢俊业编译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德国到处笼罩着一种捉摸不定和惶恐不安的气氛。为尽快结束这种局面,1919年1月19日举行了制宪国民议会选举,并于2月6日在象征德国古典主义人道主义遗产的魏玛召开了第一次国民议会,选举...  相似文献   

5.
李勇 《德国研究》2019,(1):100-110
在德国的历史上,规范审查权总是由法院行使。在尚未创制成文宪法的神圣罗马帝国封建时代,法院已经享有审查规范性文件的权力。德国宪政化进程中的法律规范审查制度的演变可划分为君主立宪时期、魏玛共和国时期和1949年开始的《基本法》时期三个不同的阶段。与1949年的《基本法》相比较,《德意志帝国宪法》(1871)和《魏玛宪法》都未确认具体审查模式,也未将议会制定的法律纳入审查的对象。整个法律规范审查制度的演进特点,体现为从单一审查往全面审查、从维护皇权到保护民权的嬗变过程。  相似文献   

6.
德国自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的有关战争责任的话语更迭浓缩地反映了德国的历史观。作为体现时代色彩的口述史,希特勒自传《我的奋斗》认为德国乃被动地为民族和自由而战,拒绝接受德国战败的耻辱遂成为二战的直接诱因;魏玛共和国对《凡尔赛和约》持修正主义立场,反对所谓的"战争责任谎言"成为此一时期的历史共识;第三帝国强调二战是一战的延续;二战以后,魏玛时期的立场得以复辟,然而历时多年的"费舍尔争论"彻底打破了德国的现代国家话语神话,"德国一战主要责任论"得以确立,批判性自我反思成为德国历史和历史书写的新的延续性。这种延续性已经超越了有关一战的历史共识。  相似文献   

7.
德国社会民主党150年来从德意志帝国时期的工人阶级革命党到魏玛共和国时期议会中的社会主义工人党再到纳粹时期的地下党,二战后的建设性在野党,再到改革后的人民党,屡次经历了指导思想的改革和组织的分合。德累斯顿学派的演进制度主义为制度演进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范式和分析范畴,在演进制度主义视阈之下,这些制度演进的原因可被解释为制度模因系统内部选择和小环境外部选择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谭渊 《德国研究》2009,24(4):69-75
专业化建设是一百年来德国汉学发展的突出特点。起初,有关中国的研究服务于德国的殖民扩展政策。及至20世纪初,在德国大学中建立汉学这一新专业的呼声日益高涨。1909年,德国汉堡殖民学院设立了首个汉学教授席位。此后,汉学研究在魏玛共和国时期经历了第一次繁荣,但在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却遭受重创。直至60年代汉学专业才从战争创伤中恢复并在更多的德国大学中得到了巩固。汉学的发展使对中国文学、文化、历史的深入研究成为可能。著名作家德布林、黑塞、卡内蒂、艾希等人进而在作品中成功实现了文学构思与中国思想宝库的融合,最终也给德国人心中的中国形象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相似文献   

9.
德国社会民主党150年来从德意志帝国时期的工人阶级革命党到魏玛共和国时期议会中的社会主义工人党再到纳粹时期的地下党,二战后的建设性在野党,再到改革后的人民党,屡次经历了指导思想的改革和组织的分合。德累斯顿学派的演进制度主义为制度演进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范式和分析范畴,在演进制度主义视阈之下,这些制度演进的原因可被解释为制度模因系统内部选择和小环境外部选择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何谓地缘政治 地缘政治作为一门科学理论出现于十九世纪末,创始人为以拉塞尔为首的德国政治地理学派继承人瑞典的切伦。此外,美国的迈亨将军和英国地理学家马金德也是公认的地缘政治学鼻祖。而地缘政治在当时的日本和魏玛共和国受到广泛研究,作为实现日、德扩张野心的理论基础。慕尼黑学院的地缘政治学家华斯豪弗及其同僚的著作是纳粹和“第三帝国”意识形态和政策的理论基础,因此二战后  相似文献   

11.
反体制政党是西方极化多党制的产物,它们在削弱其反对的政治体制的合法性上存在着共性。本文将意识形态距离设定为控制性交量,根据反体制政党的不同作用方式,建立起政党竞争的中心逃离与中心聚合模型。魏玛共和国与意大利共和国的案例分别验证了这两种不同的作用模式。反体制政党实现体制整合的关键在于审慎地处理"政党意识形态悖论"。这一悖论包含双重矛盾:其一,在政党竞争与社会碎片化的压力下,既要强化意识形态的号召力,又要淡化意识形态色彩;其二,意识形态领域的政治博弈与实用主义层面的政治交易往往同时存在,成为政党的两难抉择。  相似文献   

12.
李伯杰 《德国研究》2009,24(2):58-63
本文把魏玛城作为一个媒介来分析德国历史进程的几个显著特点,即德国历史上的政治分裂、由此产生的被迫借助文化来实现民族意识的建构和与德意志国家的认同、以及文明与野蛮的关系。这些关乎德国命运的重大的历史问题,都可以通过魏玛的兴衰荣辱得到见证。一个小城,却成了德国历史和文化发展的见证。小城不小。  相似文献   

13.
9月2日:▲哈萨克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在第五次非常人代会上宣读了苏联总统和十个加盟共和国领导人签署的一项声明,决定成立3个临时最高机构:①每个加盟共和国各出20名苏联人民代表或共和国一级的人民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委员会,以履行立法职能和起草主权国家联盟新宪法;②由苏联总统和共和国最高领导人组成国务委员会来协商解决涉及共和国共同利益的内外政策问题;③由各共和国代表根据平等原则组成跨共和国临时经济委员会来负  相似文献   

14.
周日和节日的历史渊源在德国与基督教信仰有着极密切的联系,这赋予了周日和节日宗教语境下的特殊含义。在美国法中这属于Blue Law(蓝色规范)的特殊领域,在德国《基本法》中用来规范周日和节日问题的是Art.140GG i.V.m.Art.139 WRV(第140条之魏玛宪法第139条)。这一条款正是通过对魏玛宪法中归属于宗教事务项下的一揽子条款的整体接受才最终进入到《基本法》之中;而且周日和节日保护的宪法目标也清楚表明了其所具有的宗教(或文化)和社会的双重含义。以此宪法规定为基础,德国联邦和州在一般法层面上具体形塑出了对周日、节日进行法律保护的整体框架。  相似文献   

15.
叶隽 《德国研究》2000,(1):41-43
艾伯特基金会是德国社会民主党 (SPD)的政党基金会 ,德国的政党基金会是一种比较独特的现象 ,据称只有德国有政党基金会并提供奖学金。艾伯特基金会是为了纪念德国魏玛共和国时期的第一位总统、社会民主党人艾伯特而设立的 ,是德国历史上第一个政党性基金会。当初设立该基金会的目的就是为了给年轻人提供奖学金。今天艾伯特基金会的活动领域早已超出了奖学金所能涵盖的范围 ,但奖学金的颁发仍然作为该基金会的一个重要任务。下面将艾伯特基金会 ,重点是其奖学金部的运作情况作一介绍 :一、艾伯特基金会的组织结构(一 )董事会为最高管理机…  相似文献   

16.
二周前,克里姆林宫和9个加盟共和国于六月份签订的“9+1”条约显得如此激进,以致萌发了共产党强硬分子政变的企图。现在,在民众揭竿而起的浪潮冲击下政变失败了,该条约却成为形同虚设的规定。该条约原本不能满足各共和国,现在则加剧它们对独立的渴望。事实上,解体的潮流可使前苏联分裂40个以上的国家,其中大多数是小国家——15个加盟共和国加上20个自治共和国中的一些国家,8个自治区和10个较小的自  相似文献   

17.
德国选举制度对政党政治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马敏 《德国研究》2002,17(1):32-36
本文在阐述选区代表制的一般含义和类型的基础上 ,分析了魏玛时期和战后德国不同的选举制度对其政党制度和议会政治所产生的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18.
韩大元 《港澳研究》2020,(1):32-39,M0002,M0003
1982年宪法是制定澳门基本法的依据,也是澳门回归祖国20年来保持繁荣稳定的根本保障。从1988年9月起草澳门基本法开始,到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并实施基本法以来,共和国的宪法精神像血液一样融入到澳门社会的各个领域,为澳门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健康发展提供了根本法基础。澳门回归20年的实践充分表明,在宪法和基本法共同构成澳门新宪制秩序的背景下,澳门特别行政区展现了开放、多元与活力,为“一国两制”的伟大实践提供了新鲜的经验。在回顾澳门回归20年的历程时,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共和国宪法的历史方位与时代精神,对澳门未来发展充满信心。当然,未来“一国两制”的实践也会遇到新挑战、新问题,但只要我们坚持“一国两制”的初心,坚持严格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办事,继续以宪法和基本法凝聚社会共识,澳门将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相似文献   

19.
1990年3月29日,捷克斯洛伐克联邦议会通过决议把原国名“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改为“捷克斯洛伐克联邦共和国”。4月20日,捷国名再改为“捷克和斯洛伐克联邦共和国”,以更好地体现两个民族的平等关系。6月,△当哈韦尔总统到斯洛伐克的科马诺城视察时,斯洛伐克一些群众公开打着“斯洛  相似文献   

20.
车臣一印古什自治共和国是俄罗斯的一块穆斯林“飞地”。它位于高加索的东北坡和与其接壤的车臣平原和捷列克—库马低地上,西边与格鲁吉亚为邻,东南与达吉斯坦交界,北部是北奥塞梯自治共和国。首都为格罗兹尼。共和国面积1.93万平方公里,人口130万。居民有车臣人、印古什人、俄罗斯人等。车臣族人现在苏联有95.7万人,大多数住在本共和国,他们占了共和国人口的50%以上,小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