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5 毫秒
1.
一、构思立意作家的创意萌生后,创作主体就要在一定审美理想的指导下,进行高度专注集中、劳心劳力的创意孕育和创作构思活动。 创意的孕育生成过程通常也叫艺术构思过程,它是文学创作的中心环节,又是决定未来作品面目的极为关键、重要的阶段。 构思这种思维运动不光包含形象思维,而且同时包含着逻辑思维、抽象思维、灵感思维、情感思维等多种思维形式在内,它是一种全面的艺术思维运动  相似文献   

2.
曲艳玲  王伟 《前沿》2010,(22):158-161
云南纸马艺术具有某些特殊的文化创作特征,这就是唯我意识、正面指向、浪漫情怀和乐观精神.这种文化创作特征并不是通过云南纸马艺术的创作过程来体现的,而是通过云南纸马艺术的形象造型来体现出来.云南民间纸马艺术因地域以及创作主体的不同而具有多种多样的版本,在众多的纸马版本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一种同一的心源性因素,即创作主体共同的审美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3.
新时期小说采用意识流文体进行创作,一方面是人的主体意识的复苏和觉醒,另一方面也是文学自身的艺术创新和发展趋势的一种体现,"向内转"成为新时期文学的一个突出特征和创作倾向.本文认为.经历了"文革"精神创伤的新时期作家采用意识流文体应该是一种叙事策略,通过描绘人的意识流动、情绪感受、知觉印象这种艺术形式间接表达作者对于社会现实、人生经历、意识形态的反省和思考.  相似文献   

4.
艺术生态对于文学精品创作十分重要。精品创作的生态有两大内容 ,一是文学创作主体具备了怎样的生态基础 ,主要包括 :德艺双馨 ,涵养精品意识 ;忧患苍生 ,培植人文精神 ;追求原创 ,找到属于自己的话语资源和表达方式 ;二是社会应该为精品创作提供必要的生态条件 ,如适宜的精神空间、健康的舆论氛围、有效的精品战略等  相似文献   

5.
韩捷进 《求索》2012,(1):183-185
在20世纪80年代,苏联作家在创作中自觉承担社会历史责任,为救世努力奋斗,更重视文学的社会价值;中国作家在文学创作中回归文学的主体愿望强烈,更重视文学的艺术价值,还文学之本真,创艺术之魅力。苏联与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显示,社会责任意识与审美艺术的统一是文坛构建的最佳境界。  相似文献   

6.
<正> 一文学接受是文学艺术的审美价值之实现的必经过程,因而阅读活动也同样是文艺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如果说在创作活动中作家是主体,因而对创作生产艺术品的研究必然走向对创作主体的研究,那么,在接受活动中,主体乃是阅读者,所以对接受活动的研究也必然发展到对阅读主体的研究。阅读记录性和分析性文字作品与阅读艺术性的文学作品的区别在于:前一种阅读以准确地理解著作者的记忆中的事件场面或思想理论结构为任,它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无需论辩地断定阅读对象作为物质客体之外的某一固定的原本意义的存在,阅读就是寻找这个意义;而后一  相似文献   

7.
一般地说,长篇小说是生活的史诗,是一种宏大的艺术样式。它以描绘各种人物形态、叙述复杂的故事和展开广阔的生活画面,而成为重要的叙事文学样式。这种长篇小说的本体特征,一方面显示了它包罗万象的恢宏气度,构成了它独特的审美价值;另一方面却也容易形成它的创作难度和滞重凝固的艺术格套,它不仅已是表现当代人生态和心态的桎梏,而且也成了阅读的心理障碍。因此,打破长篇小说的创作定势和传统思维模式,实乃长篇小说发展繁荣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艺术劳动主体是艺术劳动力的物质承担者,是艺术生产力中最主要的、能动的、创新的要素.艺术劳动力是艺术生产力的核心,是艺术劳动者内在的主体功能,它在艺术生产过程中主要表现为审美感受发现力、创作构思设计力、物化传达制作力、创作方法运用力和审美反思评价力.当艺术劳动者实际从事艺术创作生产活动时,内在的主体生产力才能发挥出来,转变成流动的正在支出的艺术活劳动,通过艺术劳动工具的传递,物化在艺术劳动对象上,创作生产出丰富多彩的艺术产品,满足社会的精神审美需要.没有艺术劳动力就根本谈不上艺术生产,因此,艺术劳动主体自身内在能力的使用和发挥--艺术劳动力是艺术生产的决定性要素.  相似文献   

9.
"中国式婚姻"总是呈现出一种"剪不断、理还乱"式的矛盾。如何克服矛盾,实现自由发展,成就婚姻生活的"自由的呼吸",实际上这也是困惑人生的恒久问题。当代女性作家以独特的女性视角和经验,分别从理想与现实、精神与物质、情感与理智等多个维度,艺术地再现"中国式婚姻"的"幸福"与"尴尬",藉此表达出了对当代女性"自在存在"中主体意识的缺失与伤感,对"自为存在"中主体意识的建构与渴望。  相似文献   

10.
<正> 毛泽东并没有把艺术审美追求仅限于一般艺术美.因为艺术美并不都是艺术典型美,要达到典型美,还需要创作主体进一步进行艺术攀登。典型美是艺术美的理想境界。毛泽东文艺美学思想的最佳、最高境界是典型美。他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作家艺术家应进一步把社会生活中的“矛盾和斗争典型化”,造成“高级的文艺”,使其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达到使欣赏者惊醒起来,感奋起来,更好地帮助人民群众推动历史的前进。这是对艺术美的最高标准的美学要求和历史要求。这种艺术要求的实质,是提倡作家艺术家在追求艺术美创造时,不要仅仅停留在一般艺术美的水平上,而应该有更高的追求,通过艺术典型化创造更理想、更强烈、更集中的典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文艺美学思想,极为重视作家艺术家对生活美、生活丑的审美感受、审美体验和审美把握,以此作为进入艺术审美创造的必要准备和坚实根基。但是,相比之下,他更重视对艺术美的追求,主张充分发挥作家艺术家"头脑"的审美创造能力,使生活美、生活丑经过艺术发现、发明和创造,升华或转化为艺术美。毛泽东认为,生活美和艺术美两者都是美,但是人民还是不满足前者而追求后者,原因就在于艺术美源于生活美而又高于生活美。这里所说的"高",自然不是从生活美与艺术美所蕴含的  相似文献   

12.
悲剧艺术是一种崇高的艺术形式,以其哀伤的叙事情节和悲愤的情感震撼人心。而中国悲剧艺术独特的文化视角,向人们展示了悲剧艺术的鲜明特征,它唤起人们对正义、崇高、良善的心理认同,激发人们对审美价值和人生价值的深沉思考。  相似文献   

13.
凯特@米利特的<性政治>是女性主义批评的一个里程碑.她从性别差异入手,通过解构的方式,确定了重读文本、重新认识性别身份对再现女性形象的重要性,打破以往以男子为中心的创作、阅读和批评的规范,消解了传统上男性作家在文学中再现女性形象的权威性和可信性.以女性特有的生活经历、审美体验和批评视角对作品进行阅读和剖析,建构了一种女性主义的阅读和批评方式.  相似文献   

14.
陶陶 《理论月刊》2007,(4):152-154
金圣叹的创作理论观念和创作心理艺术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对《水浒》的评价过程之中,他对《水浒》的内容的评价并不是判断为“反动思想”,而是采用一种真正的隐曲的包装方式,肯定了它的进步思想价值。对小说的本体艺术研究善于从艺术心理角度去阐述作家的创作意图和美学思想,表现了一个小说理论家独到的批评视野和美学趣味。  相似文献   

15.
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审美反映,是艺术家创造出来的一种精神现象。它之所以被从社会生活中创造出来,成为人们的需要,就是因为它对人们的社会生活具有不可缺少的意义。艺术教育就是培养人们的思想感情、文化艺术素养、审美观及艺术创造能力。艺术教育具有什么目的和作用,如何开展艺术教育,弄清这些问题,对在校园开展艺术教育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6.
人类的审美活动,包含美的创造和美的鉴赏两方面。而审美创造和审美鉴赏,又是审美意识中主、客体的“双向”交流。本文试就布依戏、侗戏这一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对艺术审美的奥秘,进行探究。 地处西南边陲,与湘、鄂、滇、桂等省毗邻接壤的贵州布依族、侗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斗争、社会生活实践中,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布依戏、侗戏,它们反映社会生活的独特视角和风格独异的艺术形式,为我们提供了审美参照。  相似文献   

17.
路遥 4 3年短暂的生命历程 ,本身就是生命的悲剧 ,也许有某种关联 ,这种悲剧意识已深深浸透了他对黄土高原上中国农民的关注。在路遥的小说世界里 ,乡土乡情中的农本文化、苍凉浓厚的悲剧氛围以及作家再现生活的史诗品格为我们探究路遥伟大的现实主义精神、农本文化理想和悲剧的艺术价值、审美取向提供了一种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18.
沈海晖 《前沿》2010,(8):178-179
动画作为一种具有独立审美意义的艺术形式,成为一种世界性的艺术。它以赋予生命力为概念,将更多的梦想展现于人们的面前。根据目前国内的动画市场,动画事业更需要重视本土文化的创作,重视传统,从文化艺术中汲取营养,从中寻找审美语言、造型风格和体现生命的艺术符号,走出具有民族化的中国动画。  相似文献   

19.
作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言人,海明威对美国文学的杰出贡献已是无可争辩的事实,但评论界对其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却一直各执一词,众说纷纭。本文从女权主义批评视角入手对海明威的主要作品中主要女性角色进行剖析,旨在阐释海明威不是一个对女性世界麻木不仁的作家,也不是一个所谓的男权崇拜者。相反,海明威虽然更倾向于以男性视角进行创作,但他也是一个具有强烈女性意识的作家。换言之,海明威是一个具有双性视角的作家。  相似文献   

20.
“意识”视野中的当今文学创作感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沛好 《求索》2010,(6):199-201
文学创作,从根本上说是创作主体在审美领域的一种心理意识的产物。运用"意识"这一心理学的理论视野,从创作主体的心理层面上,去透析创作感知的特质及其形成的心理根源,可更为清晰地审视时下颇有争议的当今文学。在传统文化失落,而多元文化共存的当今社会里,当今文学创作主体的自我意识,鲜明地烙上了时代的烙印和社会文化的色彩。这些心理意识直接而深刻地影响着创作感知,在不同的意识层次上形成不同的创作感知特质,从浅入深分别有:角色层感知、自我层感知、存在层感知、心灵层感知,呈现出当今文学与传统文学迥然不同的后现代多元化的创作态势。善于运用"静修"这一心理策略,能拓展和提升自我意识水平,从而提高文学的创作感知力,提升文学的创作品位,让当今文学获得健康和谐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