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张继超 《江淮法治》2014,(10):22-22
“韩剧”、“美剧”的入袭,在国内引起了不小的争议,许钦松委员甚至因此抛出“文化自尊受伤论”。但也有人认为,播一两部韩剧、美剧,不用大惊小怪,看艺术作品就和人吃东西似的,要经常换换口味,不必要将单纯的文艺现象拔到民族自尊的高度,这样是过于敏感的表现。  相似文献   

2.
追剧进行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一部韩剧《来自星星的你》不仅在短短时间内迅速征服中国观众,更在不经意间成为全国"两会"热议的话题。据报道,在"两会"上,不仅有冯骥才、莫言、张国立等文艺界人士以《来自星星的你》为例反思和探讨韩剧、美剧等热门境外剧对中国影视乃至文化的冲击,甚至连王岐山都"点名"《来自星星的你》,谈道"韩剧的内核和灵魂,恰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升华。""韩流"反思人们应该还记得,韩剧《蓝色生死恋》、《大长今》在中国播出的盛况,国内  相似文献   

3.
正一部《来自星星的你》引发关于"文化自尊"的热议,让许多国人为之痴迷的"韩剧"真的就伤害了我们的文化自尊吗?究其根本,在于今日的中国文化难以让我们拾起文化自尊,症结就在于需重塑新时代的中国文化自信。那究竟如何重塑文化自信,捍卫文化自尊呢?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建立健全文化产业法律法规,调整产业政策,完善政策体系。政策的制定者应  相似文献   

4.
张珀溯 《江淮法治》2014,(10):23-23
正近年随着外来韩剧、美剧等一股股外来影视作品流对中国影视市场的"侵袭",中华民族的文化尊严受到挑战。在对外国影视作品的疯狂引进的背后,就外来文化对中国文化尊严造成的伤害笔者浅谈以下几点:一是造成中国传统文化流失。往往外来影视作品均有隐含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子。好莱坞大片《功夫熊猫》中,其包含的中国元素远超出美国本土元素,其故事情节、故事角色选定,都是以中国文化为基准而进行创作的结果。正是这种商业成功范例的影响,越来越多的美剧想方设法地  相似文献   

5.
网友大呼要"化悲痛开辟新渠道"风站表示不解决版权问题视频网站无法发展 美剧迷网站"meijumi.com"不能正常打开.热门境外剧宣告"失踪".、<绯闻女孩>等美剧以及<义海豪情>、<刑警>等港剧已无法从"迅雷看看"、"土豆网"等视频网站观看,美剧<吸血鬼日记>两周内也没有更新.  相似文献   

6.
韩剧在中国的流行与所谓的儒学"反哺",引起了人们对传统儒教伦理的关注和思考,与之相应的反思、激赏、批判或敌视,都把"全球化"时代文化资本和文化工业的道德功能扩大化了,都是对现代语境中传统德性伦理复兴途径的误解.韩剧的"时尚性"、"世俗性"的消费文化特征、横亘在中韩两国之间的民族主义情绪,都使得所谓的"儒学复兴"、"儒教共同体"的伦理假想成为"狂欢"时代的转瞬即逝的一种"单薄"声音.  相似文献   

7.
在2014“剑网行动”的持续发力下,英美剧迷的翻译神器及精神家园射手网关闭了。自11月22日起,以往可以通向万千字幕的射手网首页一片萧索,站长沈晟的告别辞《断·舍·离》显得异常突兀:“需要射手网的时代已经走开了。因此今天,射手网正式关闭。”同日关闭的还有备受欢迎的影视翻译网站人人影视。射手关门、人人谢客,这一消息对于周末坐等剧集更新的英美剧迷而言犹如惊天噩耗。人们不禁疑问,属于野生字幕组的时代真的要成为历史吗?近年来,借助互联网在中国的飞速发展,美剧韩剧、日本动漫  相似文献   

8.
萧妍 《法人》2014,(5):80-82
正回顾美剧在华所走过的35载发展之旅,人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观众苛刻的眼光虽然导致美国电视剧市场竞争激烈,换来的却是电视剧水平的不断提升和资源的合理调配。大洋彼岸的美剧远赴重洋来到中国距今已有35年的发展历史,对于如今的中国美剧迷来说,一部绵延数年的美剧不再仅仅是一种娱乐消遣方式,而成为人们伴随剧集主人公的起伏命运走过自己的琐碎人生,那种割舍不断的情感与日积月累的影响让美剧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  相似文献   

9.
自从1997年《爱情是什么》在中国开播之后,韩剧在中国已经风行了近十年。特别是最近几年,风头有增无减。韩剧的受众也范围广阔,有热衷于《看了又看》、《人鱼小姐》等生活剧的妇女,也有沉迷于《浪漫满屋》、《My girl》等偶像剧的青少年。韩剧以其感情真挚、细节生动吸引了大批的观众,同时也在无形中把一种强大的生活文化强加于人们身上,制造了一场符号暴力。  相似文献   

10.
刑事诉讼中的情感反应有五个关键性的概念:合法性,社会约束性,自尊感,羞耻感,程序公正感。经历认为是公正的惩罚和公正的刑事诉讼程序,被惩罚者的自尊感就会加强;加强的自尊感会重建其已经泯灭的羞耻感;重建的羞耻感会修复其社会约束性;修复的社会约束性又会加强社会对被惩罚者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这必将减少未来的犯罪。经历认为是不公正的刑事诉讼程序,必然导致惩罚者对被惩罚者尊严、权利的侵犯,那么被惩罚者在刑事诉讼中的情感反应和上述正好相反。被惩罚者作为"刑罚不可征服的灵魂"与社会"孤立"和"对抗",这必将增加未来的犯罪。  相似文献   

11.
韩剧在中国所造成的韩流效应是上世纪90年代后期的事情,这股韩流以韩剧为急先锋攻占了我国的电视剧市场,造成了一时的轰动效应。本文结合文化传播理论从韩剧这一视阈对这个有趣的文化现象进行了剖析,文中主要从影响其传播选择性的因素着手解答了其流行的原因,从而对文化传播选择性这一问题有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识骨寻踪     
随着美剧《识骨寻踪》的持续热播,令不少侦探推理爱好者着迷于尸骨在刑案侦破中起到的关键作用。目前,在刑侦领域,现代科技的应用可帮助执法部门获取被害人尸骨中蕴含的各类信息,从而令犯罪现场中的尸骨得以"开口说话"!美剧《识骨寻踪》的持续热播,使得唐普兰斯·贝伦这一角色深入人心。剧中,作为法医人类学家的贝伦能够利用特殊技能,从被害人的尸骨中发现各类线索与证据——他也常常协助执法部门侦破那些因尸体被高度破坏或严重腐败成白骨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高中聋生人际交往需要和自尊的关系。方法:依据舒茨人际交往需要三维理论自编人际交往需要量表,同时使用自尊量表(SES),对北京市两所聋校98名高中生进行抽样调查;对9名高中聋生进行访谈。结果:量表结果显示,高中聋生的人际交往的三种需要中,包容需要和控制需要与自尊不显著相关,而感情需要与自尊显著相关。个案访谈显示,高中聋生对听人存在排斥心理,对边缘群体身份存在习惯心理,自尊水平低的聋生对感情投入存在恐惧心理。结论:高中聋生普遍存在的对听人的排斥心理、对边缘群体身份的习惯心理,导致了包容需要、控制需要与自尊不显著相关。但自尊高低会影响其对感情投入的恐惧心理的强弱,因而数值上显示感情需要与自尊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4.
自尊是人的一种基本需要,自尊有内在自尊和外在自尊之分,人的内在自尊是在自我评价的过程中实现的。价值是客体属性对于主体需要的满足,自我评价实质上主要是主体对自身的社会属性作价值判断。自我评价是自我认识的重要手段,是主体不断获得自由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5.
小议"面子问题"——有关青少年的自尊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文化传承和发展以及演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尤其是面子问题。而这个面子也就是所谓的自尊。本文主要写了自尊的定义,以及影响自尊发展的因素和青少年的自尊的形成和发展有一些基本的前提和要素。在本文中也提到青少年的自尊与父母教养方式有很大的关联。  相似文献   

16.
人们普遍都有维持和提高自己自尊的需要。自尊是个体对自身价值的一种主观评价。实际上,自尊更多与个体对他人评价的感知有关。大学生处于人生发展的特殊阶段,成年初期的发展任务决定了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的重要性。因此,人际关系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自尊水平。  相似文献   

17.
正李其宏: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驻马店市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先后获得河南省"人民满意的政法干警"、"人民满意的好法官"、"十杰女法官"、"十大杰出法官"、"三八红旗手"、"优秀青年卫士"、"全国优秀女法官"、"全国巾帼建功标兵"等荣誉称号。说起那些因为一时冲动而犯罪的青少年,李其宏从不用"少年犯"这样的字眼。她说:"这些孩子,人小心不小,自尊要强。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细微的动作,都会对他们的心灵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8.
墨帅 《法治研究》2006,(6):32-32
人总是爱面子的,说得动听点就是讲究自尊。当然,“玩”自尊也是需要一点技巧的。所谓自尊,端之高者可能会被称为拿架子;失之低者则可能丢尽颜面。就像宋丹丹演过的一个小品,里面有个老太太动辄因豆丁大点的事发脾气,以致大呼“伤自尊了”,这样的矫情自然令人捧腹。而在现实生活中,自尊成为一个变量,它可以是高贵的精神符号,也可以沦为随意贱卖的附属品。心理学认为自尊是一种精神需要,是人格的内核。维护自尊是人的本能和天性。  相似文献   

19.
在孔子"君子"式理想人格的影响下,中华民族形成了赞赏、追求人格境界美的人文传统,而大学生道德素质问题日益加剧引起各界注视。本文就大学生人格塑造问题,论述了孔子理想人格的现实意义,提出了大学生所应该具备的几种基本品德:自尊自爱,诚实守信,持之以恒,自强自立。  相似文献   

20.
公民意识培养包含国家与民族意识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公民责任教育、法制教育等内容,目的是培养公民人格独立、思想自由、理性健全、公平正义,倡导"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的准则。培养大学生公民意识,使大学生成为与民主法制国家相适应的现代公民,强化大学生的社会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诚信做人,自尊自信,是我国高校教育的基本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