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传统法律思想中“礼”和“法”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而礼和法,作为古代中国规范社会的两种手段,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精神内核,维系着中国几千年的社会稳定和文明进展。  相似文献   

2.
"春秋"之际,礼崩乐坏;《春秋》之书,微言大义。《左传》依经而行,与《春秋》史事相始终,细数"乱臣贼子"累累劣行,以助《春秋》寓褒贬,别善恶,明王道,见奸佞,复礼义。故《左传》说礼要言不烦,且唯礼是尊。然《左传》用以表现《春秋》"拨乱世反之正"这一思想的,则为儒家一以贯之的"民本"主张,其积极性为后世所认同;更难能可贵者是《左传》看到了社会变革的力量,并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与褒扬。  相似文献   

3.
孟子言性善,而荀子言性恶.荀子的性恶看起来是对性善的诘难,荀子的性恶不仅是荀子政治理论的基础,更是对孟子的性善的大发展,同时还是儒法两家重要的分水岭.  相似文献   

4.
孔子民本经济思想溯源于三代,特别是西周以来传统德治思想与宗法制度的长期影响,是孔子仁学思想在经济领域的自然展开。其内容十分丰富,主要包括“居敬行简”的治民观、“敛从其薄”的税赋观、“宁俭毋奢”的节俭观、“取物有节”的生态观、“无信不立”的诚信观、“待贾而沽”的货殖观等,基本要义是惠民、富民。孔子民本经济思想开启了中国古代经济思想中源远流长的“以民为本”优良传统,在新时代的语境下对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论“刑始于兵而终于礼”——兼论中国军事法的起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刑始于兵而终于礼”,是对中国古代法独特发生路径的经典概括。在部族战争中产生的暴力行为方式作为刑罚,规范己方的军事行为,维护己方的军事利益,是为军事刑法。而这种暴力方式引入到日常生活中,即通过刑罚惩罚犯罪确立正确的行为规范,是为刑法。西周时期,在“宗法结合封建”的“维新”制度下,“礼”从原始社会的氏族习惯,发展为国家法度,对违礼而致犯罪行为的惩罚方式有战争与刑罚两种。基于此,战争开始扶单纯的弱肉强食演进为具有政治和道德属性,并形成以礼来规范军事事项的军事法——军礼。同时,中国古代的刑法也开始具有了“明德慎罚”的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6.
“礼”作为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规范,是构建现代化乡村礼俗秩序、实现精神富有的文化之源,具有深厚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自南宋以来,金华北山学派作为“紫阳之嫡脉”,以敦化导民、醇厚乡俗为目的,在积极参与地方治理和家族规范构建的礼仪实践中体现出强烈的仁学追求。当前,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可借鉴北山学派“以礼化俗、德业相劝”的礼学实践,从礼法结合、德业相劝、礼乐并举三个维度,构建道德意识和法律精神兼顾、致富理念与关怀精神相结合、乡土情怀与现代思维相衔接的乡村德治现代化建设路径,为进一步推动形成与共同富裕目标相匹配的乡村礼俗秩序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7.
“礼”是儒家思想中具有非常重要地位的一个范畴。儒家的社会理想,主要是通过“礼”这个环节落实到实际的社会生活并发挥作用。金长生试图以礼学思想来重建社会秩序和人伦关系。为了维护社会秩序、重建社会伦理纲常,他把毕生的精力都致力于《朱子家礼》的完善和制定适合本国人情、时宜的礼学。他的礼学是在朝鲜本土上,首先达到较高学术水准的、系统的礼学思想。通过对金长生礼学的研究,或许可以为我们建立一个更加和谐美满的社会提供一些有益的启发。  相似文献   

8.
礼是孔子儒家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立在孔子的仁学思想之上。在孔子看来,礼具有多样的社会功用;同时,孔子要求的礼的实行不仅应带有伦理情感,还应坚持“和”的原则。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以人为本”与孟子民本思想,有“恒产”相一致;人是社会主体与“民为贵”同,目的和意义不同。有相一致的地方,如:人是生产主体与民相一致。也有不同之处,如:理论渊源不同,目的和意义不同。  相似文献   

10.
按照有没有法律、法规等的明文规定,政治制度可分为法外制度和法内制度,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承担着规范政治实体的政治行为、维护政治体制运行的功能。对法外制度与法内制度之间的协调之策,可以建立合理的制度评价指标,用制度创新促进制度变迁。  相似文献   

11.
先秦儒家认为,"和"是宇宙万物存在和发展的内在根据、本质规律及运行状态,是人们立身行事的价值目标、评判准则和理想境界,是人们处理自然、人际、社会的原则和方法."和"的核心内容是多种不同成分、要素的和谐统一,宇宙万物的存在和发展体现为一种"适度"的状态,即"中".先秦儒家提出"礼以制中"、"仁以适中",倡导"中和人格",依靠内在之仁和外在之礼致中达和.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儒家思想以孔子为代表 ,而孔子的思想是以仁为本的思想。他的所有学说都围绕对人的终极关怀而进行阐述。孔子的这种以人为本的思想在管理层面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其重人、重仁、重任、重忍四个角度阐释了这一思想 ,并进一步指出孔子这一思想对于当前社会的启迪之义。新时期 ,我们仍要吸取传统文化的精华 ,将我们的事业不断地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13.
论以人为本是以满足人的需要为本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人为本的内涵是丰富的。但最为重要的是,以人为本就是以满足人的需要为本。由于人的需要是丰富复杂的、历史地生成和变化发展的,这就使以人为本本身成为一个历史地发展过程。人的需要有合理与不合理、正当与不正当、真实与虚假之分,因此,以人为本实际上是也只能是以满足人的真实的、合理的、正当的需要为本。人的需要是社会化、文化化和时代化了的需要,文化特征是人的需要的总特征,这就决定了以人为本所实现的是一项文化归程。  相似文献   

14.
“以人为本”与“依法治国”有密切的关系,主要是基于“以人为本”确定依法治国的目的性价值及“以人为本”思想有助于真正推动法治的实现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文章讨论《忏悔录》第二卷的“根本恶”观念,奥古斯丁称之为“为恶而恶”。文章从以下三方面分析了“根本恶”观念:(1)“根本恶”是与任何具体回报包括财物、名誉和权力无关的恶,是纯粹的恶;(2)“根本恶”虽然存在于个体里面,但个体由于受所谓的道德感约束,因此单个个体通常不会表现出根本恶,共同体(例如朋友的友爱)反而容易造成根本恶的实施;(3)根本恶的本质是“骄傲”,而“骄傲”是一种虚假的自由。文章由此指出奥古斯丁所谓的恶的伦理是一种不同于希腊德性论的伦理观念。  相似文献   

16.
法律至上是法律发展史上一个比较古老的问题,但在现实中的认识并不统一.坚持法律至上,与区别"法治"与"人治",依法治国,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运用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进步的最高评价标准的原理,指明了执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目标;"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从意识形态和科学文化对社会发展起积极作用的原理出发,指明了执政党思想文化建设的时代方向;"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原理的高度,揭示了执政党生命的源泉.  相似文献   

18.
"三个代表"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核心内容在当代中国与时俱进的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全部历史经验的最高层次的科学总结,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体系的理论基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体系的理论观点都是围绕"三个代表"展开的,"三个代表"概念的明确提出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科学体系的标志.正确认识"三个代表"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体系的关系,有助于深刻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并在实践中坚持、丰富和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相似文献   

19.
儒家义德思想内涵丰富,其义的本质规定主要包括合理适宜、普遍规范和去私从公三大方面.儒家义德思想所倡导的价值观从总体上说是重义轻利,这主要表现在儒家一贯主张喻于义、罕言利、唯义所在、君子谋道不谋食、见得思义、见利思义和以义驭利,等等.儒家义德思想对于人的道德发展具有导向、激励、培育等多方面的作用,它有助于培养人的义务感、正义感和道义感.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应该批判地继承儒家的重义思想,努力追求各种社会功利,坚持义利并举,在道德场合大力倡导重义轻利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人才思想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为核心,精要地突出了人才问题的时代性,这是我们党人才理念的重大创新,成为新时期我们党人才思想的主导理念。邓小平以尊重劳动为着力点,肯定知识分子和人才的政治地位和重要作用,提出了人才标准的新价值和人才开发的新战略,奠定了我国新世纪人才强国战略的基本思路,成为科学人才观的重要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