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俄罗斯在车臣的反恐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江涛 《俄罗斯研究》2003,(1):44-47,95
前苏联解体后,车臣问题成为危及俄罗斯国家安全和国家统一的严重隐患。莫斯科人质事件说明,在“9·11”后恐怖主义已经成为影响国际关系格局的新范式。在世界各国政府联合反恐的国际背景下,车臣民族分离主义和恐怖主义已经成为国际恐怖主义链条上的重要环节。俄车臣反恐战略应定位于瓦解民族分离的思想体系、全方位拓展车臣决策的外交空间以及建构国内反恐机制等三个层面。  相似文献   

2.
尽管“9·11”事件已经过去半年多了 ,但它给国际政治经济所带来的震荡却是深远的 ,甚至还会引发国际战略格局出现新的调整。所以 ,在国际法的框架内去分析和研究国际反恐合作 ,其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为此 ,本文围绕联合国在组织协调国际反恐合作的过程和受袭后的美国目前在反恐方面的做法 ,以及反恐理论中出现的分歧 ,作了一些初步的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3.
著述巡礼     
《美国研究》2003,17(4)
《国际恐怖主义与当代国际关系 :“9·11”事件的冲击和影响》 杨洁勉、赵念渝等著。贵州人民出版社 2 0 0 2年 9月第一版 ,全书除“序言、后记、中、英文参考文献”外 ,共 11章 ,2 9.7万字 ,398页。本书系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一项集体研究成果。全书分析和研究了恐怖主义的缘起和定义、国际恐怖主义的演变和发展、近期诱发因素和深层根源。此外 ,作者还研究了美、欧、日、南亚、中东等国家和地区对“9·11”事件冲击的反应 ,分析了国际反恐的总体形势 ,一些国家间的互动 ,以及国际关系的新变化。在研究理论框架上 ,作者超越了传统地缘政治…  相似文献   

4.
马来西亚在反恐问题上采取了有异于其他东南亚国家的立场 :马哈蒂尔政府在坚决支持打击恐怖主义的同时 ,也严厉反对任何把反恐行动演变为反伊斯兰教行动的倾向 ,并强调追溯与确认恐怖主义根源的重要性。恐怖主义活动与政府的反恐政策给马来西亚的政局与外交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对内 ,它加剧了执政的国民阵线主干政党巫统与在野的伊斯兰教党之间的政治斗争 ,以及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国阵在来届大选争取华人选票的胜算 ;对外 ,它为马来西亚制造了和美国改善与加强双边关系的契机 ,并提高了马来西亚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后"9.11"时代,德国反恐法律制度改革的驱动力来源于其作为成员国应当履行的《联合国安理会1373号决议》以及欧盟《打击恐怖主义的框架决定》所规定的反恐义务。德国独特的宪法制度对其反恐法律制度改革的路途选择产生了实质性影响,即通过修改本国的刑事和行政法律制度来应对恐怖分子的威胁。德国反恐法律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涉及对《刑法典》的修改、增强情报部门之间的合作、扩大情报部门的权力、扩大披露德国公民生物特征信息和外国人信息的范围、增加航空当局保卫机场等敏感地区的权力等七个方面。实践表明,德国的反恐法律改革取得了成功。  相似文献   

6.
恐怖主义犯罪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严重威胁,作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对恐怖主义的应对和打击,需要国际社会相互协作,共同努力。为此,联合国以及各区域性国际组织努力推进反恐怖主义合作的法律机制建设。打击恐怖主义、维护地区安全是上海合作组织的重要任务之一,自成立以来,上海合作组织在反恐怖主义法律机制建设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面对恐怖主义威胁的网络化、本土化、碎片化的新形势,上海合作组织反恐法律机制建设,需要借鉴其他区域性国际组织的成熟经验,结合本地区实际,进一步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成三个部分,分别阐述以"9·11事件"为例的国际恐怖主义对纽约、美国以至世界经济所带来的重大损失和深刻影响,并透过这个分析,认识国际恐怖主义的危害性和反恐斗争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8.
俞宙明 《德国研究》2001,16(4):11-15
本文简要介绍了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后德国政府在内政、外交及军事等方面的反应,并对"9·11"事件在政治和经济方面对德国的近期影响作了分析与展望.  相似文献   

9.
九一一事件后,公共外交在反恐中的作用受到国际社会关注。美国在阿富汗、巴基斯坦等伊斯兰国家通过各种公共外交项目拓展外交渠道和资源以应对恐怖主义威胁。公共外交的信息传播、社会接触和增进利益功能,有助于公共外交实施者和反恐怖主义者获得别国目标受众的信任与合作,遏制极端主义思想传播,削弱恐怖组织在地方社区的动员能力,推进情报搜集等任务,以及在国际社会唤起更多反恐共识。同时公共外交在发挥反恐作用的过程中也面临一些局限,比如公共外交的"柔性"方式与目标受众的信任倾向带来的制约,以及美国政策失误带来的信誉问题致使其巨大公共外交投入常常被当地反美情绪抵消等。实施"可信的公共外交"有助于相关国家增进反恐有效性,团结和动员伊斯兰社会和国际社会广泛参与,共同战胜恐怖主义。  相似文献   

10.
9·11事件及美国在阿富汗的军事行动,在东南亚伊斯兰文化圈引起了强烈的反应.美国与东盟签署了反恐联合协定,一些东南亚国家也采取了强硬的措施对付恐怖主义.但是,东南亚伊斯兰文化圈内各国的情况千差万别,各国内部存在许多尖锐复杂的矛盾,这些矛盾错综复杂地相互交织在一起,因此,反对恐怖主义将是该地区面临的一个长期的、艰巨的任务.  相似文献   

11.
中国长期面临着各种恐怖主义威胁,并且这些恐怖主义威胁的种类和特征在不断发展变化.中国将打击恐怖主义作为保证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一方面通过立法、健全组织机构等加强国内反恐能力,另一方面积极参与双边、多边的国际反恐合作,将其作为有效打击和遏制恐怖主义的必要手段.就未来的发展趋势而言,由于中国社会内部存在的各种矛盾使恐怖主义的根源在短时间内难以消除,以及各国在反恐问题上的不同态度和立场使国际反恐合作复杂化,决定了反恐将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相似文献   

12.
国际社会在治理恐怖主义的过程中存在价值破碎化现象。如在打击国际恐怖主义的过程中,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坚持国家主权不应是国际反恐行动的屏障,而且试图以政权更迭和民主移植的方式达到消除恐怖主义的目的;而以中国、俄罗斯为首的非西方国家则坚持反恐不能以削弱国家主权为代价,需尊重他国的历史、文化、发展道路等特殊性。从承认理论的角度进行观察,尊重其他国家的国家主权和要求捍卫人权属于"薄的承认",尊重其他国家的独特身份属于"厚的承认"。文章认为,恐怖主义全球治理过程中的价值破碎化现象,主要源于不同国家在反恐过程中对待"薄的承认"与"厚的承认"的不同态度,这种破碎化现象同时也反映了这种不同态度。西方国家虽然强调个人层面的"薄的承认",但只是选择性地、甚至拒绝给予非西方国家国家层面的"薄的承认"和"厚的承认"。与之相反,非西方国家则在反恐过程中淡化个人层面的"薄的承认",坚持认为国家相互给予国家层面的"薄的承认"与"厚的承认"不可或缺。国际社会在治理恐怖主义过程中存在的价值破碎化现象,不仅妨碍了国际社会对恐怖主义的有效治理,而且有可能对国际秩序的稳定造成冲击,其所带来的后果甚至比恐怖主义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13.
巨威莉 《东南亚研究》2023,(4):113-131+157
“9·11”事件爆发后,美国将反恐列为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届政府基本都将反恐作为开展国际合作的优先议程之一。由于政治、经济与社会等原因,长期以来,东南亚可谓是恐怖主义活动多发地区,并被美国视为反恐的“第二战线”。而选择与域外大国进行反恐合作是东南亚国家进行有效反恐的主要路径之一。美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反恐合作主要通过全球、区域和国家三个层面展开,以多边合作、小多边合作和双边合作为主要合作形式,以共同签署反恐宣言与决议、举行反恐联合军演、共建反恐机构与情报共享中心和反恐援助等构成合作的多重途径。历经20余年,这一合作逐渐呈现出以美国为中心的多层网络化架构,并取得了诸多成效。然而,由于美国与东南亚国家在反恐目标与能力方面的不对称性、合作机制的低制度化以及和美国参与的间接性等特点,在某种程度上仍影响了合作的深化以及东南亚地区的安全秩序。  相似文献   

14.
冷战结束后,世界多极化与单极化的较量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但是"9·11"事件发生后,世界政治、经济形势急转直下."9·11"事件使得世人的目光集中到全球反恐怖主义上来,美国也大肆利用此次事件,乘机强化了其军事恫吓力量,积极推行各项单边主义政策."9·11"事件后,美国的霸权地位相对显得更加突出,美国谋求建立由它主宰的单极世界的步子将加快,单边主义政策更加一意孤行,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相似文献   

15.
浅析美国与东盟的反恐合作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9·11"事件以来,美国与东盟展开了较为深入的反恐合作.美国与东盟的反恐合作基于双方联合打击恐怖主义威胁和调整彼此间关系的共同利益需求,然而,美国与东盟之间在反恐侧重点、主权权益和战略目标上的矛盾将影响双方反恐合作的深化.  相似文献   

16.
"9·11"事件后东盟反恐合作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雪峰 《东南亚研究》2003,(3):23-25,32
"9·11"事件后,为了配合美国在全球反恐的战略需要,以及出于东盟自身反恐和寻求安全的需要出发,东盟成员国之间,东盟与美、中、澳等大国之间,开始进行各种形式的反恐合作.但由于受到宗教、经济和政治等方面因素的制约,东盟联合反恐成效不明显.本文主要分析"9·11"事件后美国与东盟反恐合作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张勇安 《美国研究》2004,18(2):116-126
“9·11”事件前 ,布什政府内部在毒品管制问题上的歧见使其在解决毒品问题上一直保持低调。“9·11”事件后 ,布什政府在毒品管制问题上迅速达成默契 ,并制订出指导未来毒品管制政策的《国家毒品管制战略》报告。毒品管制战略的调整相继完善的原因主要在于 :“9·11”事件后麻醉品恐怖主义的凸显、吸毒问题的回潮、“毒品战”战略无以为继 ,以及综合平衡的毒品管制政策可以较好地协调各方利益。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法国一直饱受恐怖主义问题的困扰,特别是冷战以后宗教极端恐怖主义势力不断壮大,对法国和整个国际社会构成严重威胁。多年来法国的反恐战略经历了不断调整和完善,以期更好地保护国内安全和海外利益。法国的反恐战略在汲取多年反恐斗争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极具法国特色并取得过相当大的成功。而2015年发生的多次恐怖袭击也暴露了法国反恐战略的缺陷,既有技术层面的缺失,也有社会方面的深层矛盾。法国反恐战争的胜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19.
1月 5日 俄罗斯第一副外长特鲁布尼科夫说,伊朗不仅积极谴责国际恐怖主义,还通过实际行动表明了其反恐立场,美国没有理由将伊朗列为“邪恶轴心国”。 6日 俄罗斯国防部长谢·伊万诺夫在莫斯科表示,要解决朝鲜核问题,就必须向朝鲜提供安全保障,否则局势发展可能失控。 9日 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抵达莫斯科,开始对俄罗斯进行为期4天的首次正式访问。 10日 菲律宾总统阿罗约在总统府会见了来访的俄罗斯联邦国家杜马主席根纳季·谢列兹尼奥夫,双方就全球反恐斗争等问题进行了交谈。 11日 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雅科文科宣布,俄外长伊万诺夫当天同美国国务卿、法国和中国外长及韩国外交通商部  相似文献   

20.
恐怖主义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政治问题,也是威胁世界和平的主要危险源之一。随着实施恐怖袭击的主体的性质的不断变化,美国官方也在不断修订对于"恐怖主义"的定义。2001年的九一一恐怖袭击不但迫使美国调整了全球战略,改变了国际政治发展方向,同时也促使美国改革国内反恐机制,最终形成了由"情报、执法和救助"三大机构群组成的"事前情报预警、事中高效执法、事后及时救助"的协同机制。自2001年至今大约15年间,美国国内没有再次发生类似九一一这种规模的恐怖袭击,这在某种程度上应该归功于这一套高效但耗资巨大的反恐体系。这一反恐体系虽然高效,但对"独狼式"本土暴力极端主义袭击却束手无策。在美国国家反恐体系的理论与实践中,最宝贵的经验是"预防性浪费比事后补救更省钱"这一管理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