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世界给予中国越来越多的关注。当一国以硬实力奠定了国际地位后,“软实力’’竞争不可避免。“软实力”是国家形象塑造的基础,良好的国家形象又有助于提升国家“软实力”。整合资源提升国家“软实力”,打造中国民主富强、文明开放、公平守信的国家形象是我们坚持不懈的努力。  相似文献   

2.
文化和国家形象都是构成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因素。文化被国际社会认可和接受的程度是衡量其国家形象的重要标志,文化作为民族国家的精神体现,直接向世界展示自身形象和释放影响力。因此,文化软实力是塑造国家形象和增强国际影响力的重要载体。本文以文化软实力与国家形象的相关性为切入点,阐释了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国家形象作为一种知识与想象体系,怎样在西方文化语境中生成、传播中国自身的特质与价值观,认为发展文化软实力,建构健全、丰满的以民族文化为底蕴的中国形象,业已成为事关我国和平发展与文化复兴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3.
10月18日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在北京落幕,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国家文化建设作为软实力塑造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人们的视线再次拉回到传统文化建设上来。自从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著名学者约瑟夫·奈提出“软实力”概念以来,它就开始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纵观近现代世界一流强国崛起的历史,可以看出“软实力”建设在其崛起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在和平发展过程中如何提高自身的国际影响力,如何通过软实力来塑造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掌控能力、战略信誉以及表现能力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4.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增进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国际传播,在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事业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塑造当代中国国家形象,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增强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国际认同等理应成为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国际传播的价值诉求,其战略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国际地位明显提高和影响力提升的重要原因在于,科学发展与和平发展相统一奠定了国家形象建设的基本面。面对中国崛起带来的负面影响,需要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着力国家人文精神塑造。更需要把中华民族传统人文精神和现代人文精神相结合,让“和合“文化走出去,推动中国加快融入到国际社会全球化发展的潮流和建设和谐世界的主流之中,实现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6.
软实力是国家形象塑造与竞争的基础,国家形象与软实力之间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互构关系.人权是国家权力的源泉,人权为具体的国家制度创新奠定了价值基础并指出了发展方向,是国家软实力的内核.人权发展在经济发展、文化吸引力、国家形象塑造、国际议程设置、媒介传播效应、行为合法性等方面推动软实力提升.对中国来说,在人权软实力建设方面要想“有所作为”,走向世界,必须凸显“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加强与国际社会包括人权交流在内的各个层面的合作.  相似文献   

7.
电影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和良好形象的重要载体,中国电影在塑造、传播“中国梦”价值理念的过程中应发挥出重要而独特的作用。目前中国已成为继美国和印度之后的全球第三大电影生产国,并且是世界第二大电影消费市场。  相似文献   

8.
中国已经将软实力建设提升到国家实力构建的战略层面,对外援助是一个能将国家的文化、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及外交政策等资源综合起来以更好地展示、发挥一个国家吸引力、建设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对非洲援助对于塑造中国和平、合作、互利和负责任的国际形象、增进世界对中国的了解与信任等具有促进作用。但中国对外援助机制尚不成熟、中非文化的差异、援助国间的竞争等不利因素对援非效果的发挥具有限制性作用。因此,中国应通过重点加强对外援助的制度化建设、鼓励援非工作人员与当地的多种交流、并重视在援非领域的国际合作等方式提高中国援非水平以提升中国软实力。  相似文献   

9.
大国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强大的文化软实力支撑,国际话语权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指标。中国整体软实力与综合国力不相匹配,遭受西方强势话语的压制和攻击,提升国际话语权是维护国家利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题中之义。中国要弥补软实力的欠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争取与我国整体实力相称的话语地位。破解话语困境须内外兼修,从塑造特色国际话语、扩展对外交流平台、提高对外传播水平等几方面入手,为国家发展提供正面的舆论支持,赢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而中国提出和谐世界理念正是植根于深厚的中国战略文化传统的精髓。和谐世界的思想是考虑到了世界秩序和世界制度的合理性的理论,这种思想以国家文化软实力为依托,必将在国际社会发挥其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一个国家要从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胜出,必须具备正面良好的国家形象。国家形象的建构不能只重视硬实力,更要重视软实力。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发展在塑造国家形象中发挥着越来越积极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文化对国家形象塑造的作用,探求适合中国国情的文化发展之路,以期争取世界上更多的人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塑造良好的中国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12.
国内学术界中国软实力研究现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90年代初,约瑟夫·奈提出的软实力理论把文化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为各国制定国际战略提供了新理论依据,受到国际社会普遍关注。中国学者及时追踪并围绕中国软实力的研究路径、中国软实力的国际地位、中国软实力的构成要素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总体而言,中国的软实力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其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还需要进一步拓宽和加深。  相似文献   

13.
多元化的世界发展格局,为中国突破西方话语霸权、发出自己声音提供了时代机遇。无论是提升文化软实力、塑造国家形象,还是贡献中国智慧,作为命运共同体的倡导者,中国将在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中,提出更多的中国主张。辩证的人类生存方式、互动共享的价值视野、话语体系的真理性和价值性,使得当代中国价值观国际话语体系的建构不仅必要而且可能。以合作共赢为原则、以梦想相通为内容、以破立并举为方法建构,是当代中国价值观国际话语体系的建设理路。  相似文献   

14.
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世界有目共睹,在这一巨大的变迁中,形成了全球视阈中的“中国模式”;反思中国模式,毋庸讳言,存在诸多发展性问题,中国模式软实力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提升中国模式软实力的路径选择在于,倡导并践行科学发展观,使中国模式不断由增长模式向发展模式嬗变,并在这一更迭的进程中不断增强其软实力。  相似文献   

15.
在过去30余年里,中国成功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社会的基本稳定,显著增加了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支持和参与。中国的渐进改革、减贫经验和民族关系模式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或转型国家提供了新的政策启示,中国不断增强的世界贡献及其推动的南南合作,也正在悄然改变国际体系的演变进程。作为对当前日益紧迫的世界发展与国际治理问题的回应,中国模式显示了其巨大的吸引力、影响力及对外辐射力,为中国赢得了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  相似文献   

16.
新时期,软实力日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指标.中国走和平发展之路离不开软实力的提升, 公共外交作为传统外交的重要补充,其价值逐步为世界所认同,是增强一国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中国公共外交近年发展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它的作用将日渐重要.  相似文献   

17.
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夫人外交是首脑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外交的重要实现形式。建国以来,中国的夫人外交历经了打开局面、遭到中止、再度开局、渐趋常态化等发展过程,它在塑造国家形象、提升国家软实力、展现国内社会状况等方面发挥了显著的外交效能。全球化时代,中国开展夫人外交既是顺国际外交潮流的应时之举,又是应国内发展的现实之需。  相似文献   

18.
高度的文化自信,是铸就文化繁荣兴盛,实现伟大梦想的重要心理支撑和根本力量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价值根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世界多民族文化的有益精华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具有科学性、民族性、人民性、开放性和时代性等价值属性,能够不断地提升文化软实力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以精神旗帜作用坚定党执政自信和维持政权稳固、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出谋划策”、坚持中国文化独特民族气质和保障我国国家安全、提升国际地位塑造国际形象和提高国际话语权。  相似文献   

19.
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国民素质是中国软实力的基本要素,而这些均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题中之义。着眼于现实生成,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国软实力的生发源泉和表现方式。着眼于未来,中国软实力的发展资源:马克思主义政治价值观的普遍认同、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传承弘扬、“礼仪之邦”国民形象的优化与塑造、政治稳定与社会和谐的追求与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中国软实力进一步明确了向上流动空间。  相似文献   

20.
美国在其"亚太再平衡"战略中愈发注重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的竞争,注重"民主输出",试图从意识形态入手进行渐进式的渗透。在此背景下,构建中国多党合作话语体系显得格外重要。要充分认识到中国民主政治在世界政治文明体系中的地位,发挥优势,提高文化软实力,书写自己的话语体系,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