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法治,常被人们称为"依法治国"和"法治国家",是一种理想的政治法律制度模式.十五大报告首次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正式确定"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被认为是我同依法治国的起点.但是,著名法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李步云则指出,是十一届三中全会,而不是十五大,标志着中国已进入依法治国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2.
法治是人类进步的旗帜。一个国家的法治发展状况.代表着这个国家政治文职的水准。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法治建设逐渐清晰地展露出它应有的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本文回顾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法治建设的实践历程,并总结了法活建设的经验教训,概括出中国法冶发展的一般规律。文中指出遵循这些规律推进法治进程,是中国法治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我国要建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走法治规律与本国国情相结合的道路.  相似文献   

4.
<正>法治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是各国人民共同的向往和追求。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立为治国基本方略。在1999年宪法修正案中又增加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内容。"法制"与"法治",虽是一字之差,却体现了党和国家战略决策的重大转变。法制侧重于法律制度本身的完整,实行法制的主要标志是一个国家从立法、司法、执  相似文献   

5.
《中国律师》2005,(3):11-15
由中国法学会主办、中国青年报社协办的“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评选结果于岁末年初揭晓,与此同时,由上述两家共同主办的首届“中国杰出青年法学家论坛”也于2005年1月14日在京召开。获选“第四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的周叶中、莫纪宏、许章润、马怀德、薛虹、邱兴隆、卢建平、谭世贵、左卫民、陈瑞华,纷纷登台,就当前各界普遍关注的法治建设进程中包括宪法诉讼制度、地方法规与统一立法冲突、改革法律制度堵住贪官外逃等热点问题,发表观点,提出建议。由中国人民大学许崇德教授、国家行政学院应松年教授、中国政法大学徐显明教授、社科院法学所郑成思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高铭暄教授、中国政法大学陈光中教授、中国政法大学樊崇义教授组成的点评队伍,汇集法学界的名流、大腕,更为本次论坛增加了风采。中国法学会常务副会长刘说,法学家依法治国的思想和建设性的建议正在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产生越来越积极而重要的影响,也越来越多地受到我国高层的重视和采纳。  相似文献   

6.
《法治与社会》2008,(9):4-7
30年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明确指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必须坚决保障,任何人不得侵犯”等,中国的民主法治,从此开户新纪元。  相似文献   

7.
在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新形势下,如何遵循“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宏观要求,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积极稳妥、循序渐进地推进各个地方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开展,笔者认为需要注意研究解决以下三个深层次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法治,人类的共同皈依. 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的庄严选择,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磐石. 从开国大典前夕的《共同纲领》播下法治的“种子”,到民主法制在经历曲折后的艰辛探索;从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到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治是中国共产党的坚定信念和执着追求.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法治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法治观念日益深入人心,民主法治理论不断丰富,社会主义法治实践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重视和实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逐步走上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道路.  相似文献   

9.
《政府法制》2014,(11):10-10
在24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文明”被作为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提出。在中国,早在《易经·乾卦》中就有“见龙在田,天下文明”的说法。唐朝的孔颖达对此的解释是:“天下文明者,阳气在田,始生万物。”彼时对文明的解释,主要是“文治教化”之意,与现代含义不完全相同。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七大报告作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将“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弘扬法治精神”这两个重要概念写入了党的纲领性文件。特别是首次在党的纲领性文件中提出了“弘扬法治精神”的重要命题。“弘扬法治精神”的提出和践行,意味着依法治国方略的全面落实进入了新的阶段,确立和实施十年之久的依法治国方略,正在从法律制度的层面深入到法治精神的内核,从法制体系的构建升华到法治文化的培育,标志着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进入了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1.
张震 《北方法学》2014,8(5):131-140
实现一种以应然性价值共识为指导,再返回到实然性的规范宪法主义,从而为当前政治治理的正当性提供证立与阐释,是规范宪法学研究的生命力所在。从世界范围来看,法治国概念经历了从形式法治国到实质法治国的演变。"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概念,兼具形式法治国和实质法治国的内涵。从形式上看,包含"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三个要素。"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概念统合下的规范实质,仍然体现普遍法治的基本要义,须强调法治与宪法、人权的内在关系。站在规范宪法学的基本立场,对宪法文本相关条款进行规范分析,有利于为当下法治建设与国家发展提供规范依据。  相似文献   

12.
袁曙宏 《中国法律》2007,(6):14-16,88-93
今年既是1997年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正式确立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10周年,又是2002年党的十六大对全面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作出新部署5周年。十六大以来,我们党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在新的起点和高度进一步推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向深层次发展,在确立法治理念、坚持依法执政、完善法律体系、推进依法行政、保障司法公正、建设法治社会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  相似文献   

13.
我国律师参与政治的渠道和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栋 《中国律师》2005,(6):63-63
党的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党的十六大报告又进一步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正在逐渐为律师走向政治铺平道路,中国已开始了律师全面参与政治的前奏。我国律师应积极参与国家的立法活动,成为中国社会的立法者律师作为精通法律的专业人员,不仅拥有法律专业知识,而且还具有从法律角度进行缜密思考问题的习惯。同时,律师始终深扎于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中,其业务范围遍布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律师最清楚现实生活中需要法律…  相似文献   

14.
傅达林 《政府法制》2014,(34):12-14
2014年10月20至23日,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四中全会召开,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国进入一个新的法治时期.自十八大以来,国家法治建设就开始驶上“快车道”.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到“建设法治中国”,从法治“新十六字方针”到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执政党力行法治的思路清晰可见.在法律体系已经建成、法治设施逐渐完备的基础上,如何经由形式法治实现实质法治?如何发挥法治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主导作用?如何从法律大国转变为法治强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部署,预示着中国又一次站在了法治转型的历史新起点.  相似文献   

15.
16.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①"这是党对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规律的科学总结,是对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的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事业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法治工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最本质特征。中国法治进程近代发端的特殊性在于其被动性和外在强制性,中国法治现代化面对的基本难题是其所遭遇的"矛盾的现代性":一方面必须彻底反帝反封建以实现民族独立,另一方面必须学习并移植西方先进的法律制度和生产方式以实现现代化,这就决定了中国走向现代法治之路的曲折性。新中国建政之初颁布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不仅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还是当代中国法治体系的"基础规范",它内在蕴含着"法治国家"的必然性。新中国法治建设在经历一定时期的挫折之后,得益于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转型和正确领导,终于走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之正途,开创了全面依法治国的全新局面,形成了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习近平法治思想",向着"法治中国"战略目标不断胜利推进。所有这些伟大成就的取得,归功于执政党之于中国法治建设所承担的领导者、设计者和推动者的伟大角色,亦归因于法治建设进程中执政党对建构理性和经验理性方法论的兼重与融合。  相似文献   

18.
中国法学会3月18日举行“学习《反分裂国家法》座谈会”。中国法学会会长韩杼滨代表全国法学界法律界表示坚决拥护《反分裂国家法》。他指出,《反分裂国家法》是一部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法律。这部法律明确规定,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国家和平统一的基础;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最符合台湾海峡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国家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实现和平统一。这部法律还将发展两岸关系、台海两岸协商和谈判等政策主张以法律形式加以明确。  相似文献   

19.
法治城市建设是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与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在全国开展已十余年了,但如何科学衡量法治城市建设的程度与水平,始终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昆明市法治城市建设采用指标体系的办法是一个有益的尝试,值得认真实践和推广。  相似文献   

20.
王振民 《中国监察》2013,(18):14-14
对法治国家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要解决这个问题,只能靠党自己,由党组织开展经常性的、系统性的清理工作,确保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与国家宪法法律一致。在清理基础上作出相应处理的原则是“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