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郁达夫是鲁迅一生中少有的挚友之一。鲁迅在自己的日记中,把达夫称为“知人”,生动地记录了两位作家之间非同寻常的关系。这里值得指出的是:由于鲁迅当时所处环境的险恶,人事变化的无常,使得他经常对一些人抱着怀疑的态度,因此始而为友,终至离异的就很不少。而鲁迅同郁达夫却是始终如一,结交以后未曾有过笔墨相讥,还一  相似文献   

2.
陈洁 《北京观察》2015,(12):74-77
郁达夫回忆与鲁迅的第一次见面,“不知是在哪一年哪一月哪一日”,他所能记得的是“一定是在我去北平,入北京大学教书的那一年冬天,时间仿佛是在下午的三四点钟。……那时候,鲁迅还在教育部里当佥事,同时也在北京大学里教小说史略。我们谈的话,已经记不起来了,但只记得谈了些北大的教员中间的闲话,和学生的习气之类。”(郁达夫:《回忆鲁迅》)  相似文献   

3.
“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可怜的族群;有了伟大人物不知道拥护、爱戴和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这是大作家郁达夫先生在纪念鲁迅时说的名言。  相似文献   

4.
正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化史和思想史上难以忽略的存在,鲁迅的意义是怎么高估也不过分的。正如郁达夫所言,"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鲁迅当然就是这样的人物。仍然记得阅读鲁迅文本时的激动,无论是"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豪迈,还是"惯于长夜过春时"  相似文献   

5.
王婷 《今日浙江》2012,(2):54-55
浙江,一条同宗同源的文化之河,一代代文化人才在传承中繁衍,一部部文化作品在接力中繁茂。王国维、蔡元培、鲁迅、徐志摩、茅盾、郁达夫……浙江大地上,文化名人灿若星河。  相似文献   

6.
郁达夫(一八九六——一九四五年)名文,字达夫,幼名荫生,浙江富阳人,我国著名现代作家、诗人。一九一四年东渡留日,和郭沫若、成仿吾成为好友。我国著名的文艺社团创造社,即由他们发起成立,是为中国左翼文艺的一支劲军。郁达夫因在南洋从事文化工作和抗日活动,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九日在印尼巴爷公务(镇)「失迹」,遭日本宪兵杀害。一九五一年十二月,中央人民政府追认郁达夫为革命烈士。今年是郁达夫先生牺牲四十周年,本刊特发此文纪念。  相似文献   

7.
鲁迅与梅兰芳,一个是文坛巨匠,一个是伶界名角,他们曾经在同一城市居住多年。梅兰芳自1894年出生后,长期定居北京;而鲁迅是于1912年5月随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迁往北京,当时他在教育部任科长、佥事,在北京待了14年之久。这是一段。第二段是鲁迅与梅兰芳同时居住在上海,那是1932年春至1936年10月鲁迅逝世,约4年左右。他们两人有18年左右的时间同住在一个城市,然而,他们在一起聚首的次数极少,有记载的仅有1933年在上海一起接待英国大戏剧家萧伯纳的一次。鲁迅与梅兰芳虽然交往极少,但鲁迅在文章中却多次论及梅兰芳,翻检《鲁迅全集》,关乎到梅兰…  相似文献   

8.
鲁迅人生对当代青年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年人易于偏激的性格特点,使他们易为社会潮流所左右。引导青年阅读鲁迅,一方面教会他们判断事物的正确方法,更重要的是希望鲁迅的人生历程、鲁迅的文学作品对于当代青年的心理健康、人格发展、人生的走向有所裨益,进而有益于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众所周知,台湾在1987年7月终于解除了长达38年之久的戒严令.戒严令解除之后,台湾文学界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书店、巷子路边书摊上,寇冕堂皇地陈列着50年代以来为官方禁止出版的鲁迅作品便是其象征性的事件之一.这以后不久,谷风出版社、唐山出版社、风云时代出版社争先恐后地出版了三种《鲁迅全集》.1980—1982年(在禁忌鲁迅作品的年代里)笔者曾在书摊上买到几本鲁迅小说集,但这些都是地下出版的盗版书.他们把《鲁迅选集小说选》、《鲁迅选集杂文选》、《鲁迅散文选》(本书是香港、新文艺出版社再版本)混杂在老舍、巴金、张天翼、钱钟书的作品集里,有的甚至删掉作者的名字(即鲁迅的名字),把书名改为《中国小说史略》(也有改名为《中国小说史》).当时,东丰书店比大陆新华书店更早出版《小说月报》的复制本.但是,为了不让人一下就看出,把鲁迅的笔名全部删掉,并搞了一部分插图.这充分说明当时是禁忌鲁迅作品的.此外,笔者有机会看到几个台湾人朋友、即文学研究者的藏书.但其鲁迅作品大部分是上述那种地下版本.另外,还看到旧书店里也秘密收藏战前遗留下来的好书和古色苍然的中国新文学原本书(这些书有卖的,但要价十分惊人),这些书中也混杂着鲁迅作品.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30年代末,抗战正激烈之时,郁达夫接受新加坡《星洲日报》的邀请到南洋。对此,一直就有各种猜测。认为郁达夫到南洋带有官方使命,去作海外宣传占主流。也有人认为是为了挽救他与王映霞破裂的关系,在陌生的地方开始新的生活。有的甚至认为郁达夫到南洋,是一种自我放逐。根据最新资料表明,郁达夫到南洋,主观上只是为了摆脱特工王戴笠的迫害,他最终与王映霞的分离就是明显的标志。但客观上是为了抗日战争,并做了大量工作。这无损于郁达夫文学家、烈士的光辉形象。反而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他的睿智与时代的无情。  相似文献   

11.
1. 鲁迅与许广平的往来书信书名:《两地书·原信》作者:鲁迅、景宋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日期:2005-1-1 定价:28元内容概览: 鲁迅先生保留并公布了自己和夫人许广平女士的通信,并亲自挥笔,把这些通信重新抄录,作为礼物,留给儿子周海婴,这就是著名的《两地书》。它真实地记录了自许广平首次致信鲁迅先生,直到他们婚后有了海婴这么长时间跨度的生活  相似文献   

12.
正鲁迅与毛泽东两人从未谋面,但他们以诗歌的形式达成了二十世纪最具有深度的心灵默契与无言交流。两颗诗心穿越时空相会的一瞬,将定格在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中并留下深深的印记。二十世纪中国,鲁迅是文学家,毛泽东是革命家,两个人虽然从未见面,但是他们不谋而合,都写旧体诗,表现了一种基于精神气质上的共同爱好与兴趣。毛泽东晚年曾经说:"我与鲁迅的心是相通的"。这句话不易索解。撇开共同的革命追求、共同的政治信  相似文献   

13.
<正>鲁迅与沈从文是不相同的,他们对社会和文化的态度不同,对文学本身的意识也不同。他们相互之间的批评和反对,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的要素。我以为,以小说为例,鲁迅的代表作是《阿Q正传》,沈从文的代表作是《边城》。读过  相似文献   

14.
毕淑敏非常崇敬鲁迅,她的创作受到鲁迅很大的影响。他们都弃医从文,致力于改变人的精神,以"生命"和"死亡"、"人性"与"心灵"为主题创作了大量散文。但毕淑敏的散文和鲁迅的散文风格明显不同:鲁迅的散文冷峻、毕淑敏的散文温暖;鲁迅的散文刚毅、毕淑敏的散文柔和。  相似文献   

15.
鲁迅先生与新月派的论战,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这次论战的是非,已有定论。关于新月社的性质、地位和历史功过,本文不打算涉及,仅就闻一多先生对鲁迅的“忏悔”谈点看法。闻一多说:“我与鲁迅先生从未会见过”。是的,他们两人没有会见过,连文字上的交往也未曾有过。那么,闻一多先生为什么要向鲁迅“忏悔”呢?  相似文献   

16.
正在这个社会,名流往往格外受人关注,比如鲁迅,我们一方面很想知道他的一生真正喜欢的那些人是谁,为何喜欢;另一方面我们也希望了解他厌恶的那些人是谁,为什么厌恶。鲁迅一生与之决裂的人不少,陈源、顾颉刚、胡适、钱玄同、梁实秋、林语堂都在其列。在这里,我们只说说他与林语堂的关系。大家知道鲁迅与林语堂是当面吵过架的,他们明显的冲突一共  相似文献   

17.
<正>鲁迅与蒋介石这一文一武两位浙江老乡,都是对中国近现代史有非常大影响的人。但一直以来,研究和介绍他们两人之间关系的文章却很少见。许多人只知道鲁迅是如何以杂文作为匕首,与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英勇战斗的一面,而对于鲁迅和蒋介石之间更为复杂的关系却知之甚少。  相似文献   

18.
对郁达夫小说中感伤情绪与颓废色彩的重新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茂海 《思想战线》2001,27(5):107-110
任何艺术都不可能离开具体的社会环境和时代要求而发生,对于郁达夫小说创作中浓重的感伤情绪与颓废色彩,不能简单化地用革命作家和现实主义的标准去横加指责,而应该用历史的、社会的和艺术的眼光去看待它.正是由于郁达夫小说中的大胆与坦诚,以及那独特的、别具一格的创作风格,使得他的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孙承佩原名原殿文(1915~1990),1915年12月29日出生在桓台县新城镇一个中等家庭。1924年至1929年在桓台县立第一小学学习,1930年考入设在青州的山东第四师范学校读书,1934年以优异成绩被北平大学法商学院政治系录为公费生。由于受新文化思想影响,他在青年时代从鲁迅、郭沫若、郁达夫等人的作品中,开始接受进步思想,关心  相似文献   

20.
<正>在学界与坊间,一些人爱在鲁迅与胡适之间制造对立,或扬鲁抑胡,或扬胡抑鲁,好像要看到他们捉对儿厮杀,心里才乐。鲁迅与胡适之间是有过分歧,有过不快,但并没有引发尖锐的冲突。查阅两个人的文稿,胡适谈到鲁迅,基本是褒扬,偶有不满,也只是旁敲侧击。鲁迅说到胡适,虽有讥讽之语,但相关文字不多,点到为止,极有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