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德诺认为国家有意志表达和意志执行两种基本职能,即政治功能和行政功能,由此提出政治与行政的二分论,但他的主要研究意向不在于政治与行政的"分离".而是注重政治与行政之间的"协调".协调途径之一是政治对行政的控制,途径之二是行政的适度集权.这种看似矛盾的协调在法定体制内是无法完成的.古德诺考察了美国政治体制.发现这一协调力量来自法定体制之外的政党.政党通过对立法机构成员和执行机构成员的挑选,恢复了被法定体制割断了的立法机构对行政机构的某种有效控制;政党通过对中央行政官员和地方行政官员的挑选,建立起一种必要的行政集权.  相似文献   

2.
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的行政协调职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和谐社会不是静态的完美,而是动态的协调。协调是和谐社会的实现机制,二者是过程与结果的关系。本文封作为政府职能的行政协调作了学理分析,从行政生态学的角度,阐释了行政环境与行政管理之间的辩证关系,强调了确立政府的行政协调尤其是政府外部协调职能的重要作用,追而指出处于转型期的中国政府应该建立和加强服务引导型的行政协调职能,井针对不同类型的社会门题,提出了相应的行政协调手段。  相似文献   

3.
论大学中党的领导、行政管理与学术管理三者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中党的领导、行政管理与学术管理三者之间相互联系:党的领导是核心,行政管理是基础,学术管理是关键。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协调,正确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搞好大学内部管理,推动大学不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4.
行政领导与一般行政人员之间心理上的不协调是客观存在的。我们不仅应承认它,而且更重要的是应找出它产生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和方法,使行政领导与一般行政人员之间的关系融洽起来,从而不断提高行政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5.
论信访的行政救济功能及其与行政复议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访兼具有监督和行政救济两大功能,但在实践中更多地承载着救济个人权利、维护群众权益的作用,是我国行政救济机制中重要的一元.信访在行政救济程序方面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的特征,其权益救济的范围大于其他行政救济程序,但信访工作机构缺乏实体处理权.信访与行政复议之间既存在着分工又呈现出重叠关系,为了体现法定途径的优先性和提高行政救济程序的效率,两者之间应当建立工作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6.
大部制前景下中国中央政府部门间行政协调机制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当前是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大部门体制成为改革方向.在新的体制下,如何实现政府部门的高效协调运转,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已成为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紧密结合世界公共管理的趋势和当前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形势要求,着重阐述了健全部门间行政协调机制的重要意义,并对我国现行的中央政府部门间行政协调机制进行分析,在借鉴西方国家部门间行政协调机制有益经验的基础上,探讨了完善我国中央政府部门间行政协调机制的可行性途径.  相似文献   

7.
行政协调是在行政运作过程中通过讨论、协商、调整的方式 ,推行国家政务 ,体现国家意志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在行政管理中 ,行政协调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为了使行政协调得以正常进行 ,必须从战略、策略层面和技术、战术层面对行政协调机制加以研究 ,正确运用行政协调手段和行政协调方法 ,并且注意从行政协调与行政指挥的联系中把握行政协调。  相似文献   

8.
在行政诉讼中,协调好"官民"纠纷,做到案结事了,不仅可以节约司法资源和诉讼成本,而且也实现了个案的公平正义,确保了社会的和谐稳定.搞好行政案件的协调工作,是推进行政审判改革,实现行政审判公平正义的需要.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人民法院近年来一直将行政诉讼协调工作作为行政审判工作的重点.通过对台州市路桥区人民法院行政案件协调情况的分析,发现行政诉讼协调工作中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9.
随着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协调区域内各行政区划利益冲突和各自为政问题已显得十分重要.重新调整行政区划的想法不切实际,定期协商机制及成立共同协调机构的协调方式效果不佳,必须用法制手段来协调.而在法制协调手段中,区域行政立法的形式是最佳选择.要通过完善立法法和相关法律的方式,明确区域行政立法是发挥地方立法积极性的另一种合法形式,明确区域行政立法的主体、可协作的权限和范围,规定行政立法具体程序,解决其法律渊源和位阶问题,理顺立法审查监督合同制等.  相似文献   

10.
杨平 《行政论坛》2009,16(2):4-7
古德诺提出了政治与行政应当走向协调,并对其协调方法进行了探索.与威尔逊政治行政绝对二分的思想相比.古德诺的行政思想更具实践价值,可与决策科学发展过程中西蒙的作用相提并论;纵观西方行政学的发展,每一种新的理论思潮和实践模式的兴起,都是从对政治行政的关系认识开始的,因此,政治行政关系问题是行政学的一对元命题.而威尔逊、古德诺则最早将这一对命题的关系进行了说明,使之成熟化,在这个意义上,二者的地位是并列的.  相似文献   

11.
正一、实施海洋综合管理,实现海洋资源协调开发利用澳大利亚从行政上与功能上对海洋资源实施了综合管理,加强涉海部门之间的合作与协调,防止部门利益造成的海洋资源分散、分割。首先从行政上明确联邦政府与各州、领地之间的海洋管辖权限。1979年,澳大利亚颁布了海岸和解书,规定州和领地的控制范围是从海岸向海延伸3海里。  相似文献   

12.
公共行政组织的优化对于提高政府行政效率,推动政府行政职能转变、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和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程度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要紧密结合当前形势,对行政组织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以政府职能转变为切入点,合理调整和优化政府组织结构,控制政府规模,使公共组织各要素之间合理搭配、协调运行,实现政府组织运行的规范化、科学化和法制化.  相似文献   

13.
和谐社会构建背景下公共行政价值选择的实质是行政功能的重新选择与定位。行政系统应注重发挥其矛盾协调功能、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建构功能、社会公平维护功能等。公共行政价值选择的目标是实现和谐行政。实现公共行政价值,行政主体应积极推进行政观念的转型,由事后处理型行政观转变为事前预防型行政观、由非伦理型行政观转变为伦理型行政观、由非协调型行政观转变为协调型行政观。  相似文献   

14.
政治决定行政,行政是整个政治过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政治哲学是对政治生活的哲学反思,行政哲学是对行政生活的哲学反思,政治与行政之间的有机联系必然会在政治哲学与行政哲学之间的关系中体现出来.因此,比较政治哲学与行政哲学之间的异同点,并借鉴理论形态已经相当成熟的政治哲学在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向、研究方法等方面的经验,对处于初创时期的行政哲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行政三分制"是指将政府职能部门分为决策部门、执行部门、监督部门三大板块,使权力相互制约.相互协调,"行政三分制"的目的是通过行政权内部分权和制约来对行政权进行自我控制,它符合行政自制的本质特征和价值取向,同时又有利于预防和遏制行政权行使的盲目和专断,是行政自制理念实现的重要机制.深圳经济特区的政府机构改革是行政自制和发展行政控权机制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6.
“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是党的十五大提出的机构改革目标。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正是根据这一改革目标制定的。这一改革目标,既要求机构设置精简、统一,也要求行政运转协调一致。为此,加强行政协调机制研究,对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高行政效率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行政协调是行政主体为有效履行各项职责,对行政管理中所遇到的矛盾和问题进行自我调节和解决的组织活动过程。行政协调不仅在理论上是行政管理的一大职能和管理环节,更重要的是,在实际工作中它贯穿于整个行政管…  相似文献   

17.
加拿大行政伦理建设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益冲突和伦理协调委员会办公室是加拿大负责行政伦理事务的专业机构,加拿大政府伦理法涉及利益冲突、游说、信息获取、隐私保护和行政公平等几个方面.加拿大行政伦理建设的特点在于确立了行政伦理的核心价值,重视程序规定和行政伦理法治化,制定了统一的伦理法典.借鉴加拿大行政伦理建设的经验,我们应建立行政伦理管理机构,制定完善的行政伦理法规,健全有效的监察制度,建立公职人员离职后就业限制政策.  相似文献   

18.
文章论述了行政协调的凝聚作用、协同作用和负熵作用,将行政协调概括为外部协调、纵向协调、横向协调、常规协调、临时协调等模式并逐一进行了分析,提出行政协调应遵循统筹全局、分层运作和动态协调的原则。  相似文献   

19.
行政救助制度是我国行政法制度建设的薄弱环节,与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水平不协调.包容性增长理念的提出,拓展了行政救助制度的理论视域,为我国行政救助制度增添了人力资本培育、机会公平等价值内涵,对改进行政救助制度新路径的开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论转型时期行政协调的特点和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社会的全面转轨变型,要求行政系统切实加强行政协调,以调动行政系统内外的一切积极因素,高效有序地进行行政活动。新时期的行政协调具有的特点,即综合性、复杂性、频分性、平等性、信息性、权威性。对此,行政协调应把握着眼全局、统筹兼顾的原则;划分层级、分层运行的原则;灵活权变,动态协调的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