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我国城市绿色转型的低碳创新系统模式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低碳创新是城市转变高碳模式和粗放增长道路的迫切要求,低碳创新系统模式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资源能源制约性瓶颈和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强度的矛盾问题,实现在技术研发、产业体系、企业生产、消费模式、制度安排等层面的全面创新。加快我国城市的绿色转型和生态文明建设,应以低碳创新系统构建为战略突破口和模式选择,加强低碳技术创新,发展低碳绿色产业,以城市绿色标准为规范,以建立低碳科技公共服务平台为重要机制,加强城市绿色转型的社会建设,鼓励群众和社会组织参与低碳创新。  相似文献   

2.
科技是夯实社会治理体系的第一要素,科技水平的日新月异为社会治理方式和治理效能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大的内生动力和科技支撑。新疆“智治”的实践过程表明,社会治理智能化对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发挥了重大效能,极大提升了社会治理的精准性、协同性。  相似文献   

3.
作为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城市之一和山东省唯一的试点单位,泰安市在推进社会管理转型升级上不懈探索,特别是在围绕发展大局、实施项目化管理、加强平安协会建设、加强重点人员服务管理、开展社区菜单式服务、完善社会管理防控体系、规范矛盾纠纷化解流程、健全基层社会管理服务体系等方面为社会管理创新积累了宝贵经验。其带来的启示是:推进社会管理转型升级,必须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不断研究新问题、开拓新思路、提出新办法,尽快实现社会管理管理观念、管理方式、管理能力、管理主体等方面的全面转型,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落实“十二五”目标任务提供坚实保障。  相似文献   

4.
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社会机制建构探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循环经济的运作机制可以概括为“五个基本点”(清洁生产、生态工业、持续农业、绿色消费、废物处理 )、“四个循环”(企业内部循环、生产之间循环、社会整体循环、物质能量循环 )、“三个原则”(减量化原则、再使用原则、再循环原则 )。发展循环经济对社会机制建构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循环经济的社会发展机制建构包括 :宏观调控机制的建构、激励驱动机制的建构、社会参与机制的建构等。  相似文献   

5.
当前社会对于人才培养的要求使得高校越来越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从传统培养模式向"专业和学科的职场需求相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本文尝试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对社会实践与专业实践进行一体化研究,结合文理工医不同学科的特点,给学生提供清晰明了、易于操作的实践菜单选择,构建二者相结合的实践教育体系,加强对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和进行专业实践的指导,为学生全面发展和成长成才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6.
建设现代化的国际性大都市需要创新社会管理的支撑.开放型社会建设体系是相对于封闭型社会建设体系而言的,至少包括社会管理、社会结构和社会保障三个维度.对比国际国内先进经验,成都市在建设国际化城市的过程中应该注重从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优化社会结构、加强基层社会自治和培育发展社会组织等方面继续深化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7.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政府实现以社会管理职能为核心的转型,处理好权威型政府和服务型政府、政府力量和市场力量、政府公共管理和社会自主管理的关系。积极实现公共政策的转型与创新、社会自组织的发展与成熟、相应法律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让政府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试论绿色产业的发展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 ,全球兴起绿色消费浪潮 ,追求绿色健康环境成为社会时尚和生产生活消费的主流。联合国为此设立了“人居奖”。绿色产业问题只有引起学界和政府的注重 ,才能提高我国经济的综合实力和发展质量 ,保证经济增长的持久竞争力和优势  相似文献   

9.
为逐步适应社会结构转型的新形势,中央提出"创新社会治理"的理念,希望改变以往重经济建设、轻社会治理的社会管理方式,向更加重视社会治理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转变。政府是社会有序发展的首要维护者,必须发挥社会治理的主导作用,通过发挥核心价值观的精神主导、为社会大众全心全意服务的政策主导、以法治为社会治理基石的制度主导作用,使社会管理向注重社会治理和服务转变。  相似文献   

10.
个体反社会性犯罪是我国近年来频发的一种个体仇视、报复社会或某一社会群体的恶性犯罪,具有犯罪成员的个体性和低层次性、犯罪起因的简单性和多样性、犯罪目的的报复性、犯罪手段的极端性、犯罪侵害对象的不确定性及犯罪后果的恐怖性等特点。转型时期的社会失范是该类犯罪产生的社会根源,弱势群体为该类犯罪提供了主体条件,人格缺陷是该类犯罪产生的心理原因,社会安全防范体系中的漏洞为该类犯罪提供了有利条件。针对新时期我国个体反社会性犯罪,应建构由社会预防、治安预防和刑罚预防构成的宏观预防与由家庭预防、学校预防、社区预防和个体预防构成的微观预防相结合的综合犯罪预防体系。  相似文献   

11.
绿色生活方式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满足人的美好生活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存在方式。形成绿色消费方式是践行绿色生活方式的重要依托和有力抓手。大学生的消费方式是社会消费风尚的集中体现。当前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突出问题是非绿色消费,这一问题引发多方面的负面效应。究其原因,既有消费文明教育较为弱化的问题,也与社会消费主义思潮的负面影响有直接关联,还与大学生以消费方式寻求群体归属的心理倾向相关。大学生消费问题的协同治理要从社会层面营造绿色消费氛围,从高校层面加强绿色消费文明教育,从个体层面引导大学生自觉践行绿色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2.
中国转型期的社会风险分布与抗风险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型经济向开放型经济的两个大转型,这铸就了中国经济的辉煌,也使中国进入了一个高社会风险的发展阶段。在这个大转型过程中,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进程的深化,中国农村居民面临的社会风险已与城市居民面临的社会风险基本趋同,而农村居民拥有的抗风险机制却远远弱于城市居民,以收入水平表征的抗风险能力也远不及城市居民。中国要实现全面小康的宏伟目标,必需建立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政策体系以有效降低和化解社会风险。在现有资源条件下,中国社会政策体系的建设只能有重点、分层次、逐步推进。综合来看,中国农民在抗御社会风险方面处于明显弱势,中国建构社会政策体系和实施社会政策过程中应优先考虑农民的利益。  相似文献   

13.
从传统国家管理向现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方向转型,要求从国家单方面支配社会,过渡到国家和社会的有效互动。治理理论下的国家治理倡导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其中社会组织参与国家治理,可使其发挥重要作用。运用社会资本理论从信任、互惠和网络关系方面构筑新型政社关系,以此了解社会组织发展中的社会资本整合的困境,探索社会组织发展路径,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提升社会协同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14.
社会问题和社会失范的类型、成因、对策雏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问题可以大致划分为结构型社会问题、变迁型社会问题和偏差型社会问题。社会行为失范指各种规范准则处于彼此冲撞、相互矛盾的分裂离散状态 ,不再是一个完整、统一、协调的有机体系。在经济领域、政治领域、道德领域和公众心理层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失范现象。研究这些问题、探讨应对措施 ,对于力求转型社会和谐有序 ,维护社会稳定 ,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社会政策是欧洲现代化进程中为降低社会风险、实现社会稳定而发展起来的,1980年代以来在社会政策改革和欧洲一体化进程中不断完善,最终形成了具有鲜明社会公正和国家干预色彩的社会政策体系。欧洲社会政策的经验对于正处在现代化、市场化快速转型的中国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16.
谈科学的政绩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学的发展观是综合的、立体的、多维的。在这种新型的发展观的指导下,我们 各级党政领导,包括民主党派的干部的价值观、政绩观方面应该实现四个方面的 转变: (1)、从以注重GDP为主向"以人为本"转变: (2)、从单纯注重经济发 展的速度向注重质量和效益转变; (3)、从单纯向自然索取向与自然和谐相处转 变; (4)、从只注重物质消费向同时注重精神消费转变。为实现这种转变,需要 制定尽可能完整的各种指标体系,包括社会指标体系、经济指标体系、环境指标 体系、科学技术发展指标体系等,以实现对干部的全面考核,促进地方社会、经 济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7.
转型期的社会心理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型期亦为矛盾凸现期,容易引起各种社会心理问题:社会认知偏差、社会信息整合困难、社会态度抗变、社会冲突发生等等。它们由转型而起,对转型又是一种牵制,成为各种矛盾和摩擦累积效应的发生机制。  相似文献   

18.
建设"两型社会"旨在打造一个全新的经济社会形态,预示着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倡导"绿色精量消费",构建"两型"生活消费模式,对于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也将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提供经验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我国由传统社会管理体制向社会治理体系转型,明确了新时期的社会治理主体、治理方式和治理方向。社会治理将会使得传统的体制内和体制外的"双轨"型社会组织发生变革,这为社会组织统战工作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本文通过在社会治理背景下对社会组织统战现状进行分析,探索社会组织统战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以社会管理创新为契机,全国各地推行了多姿多彩的公安改革。理解这些改革实验试图解决的现实问题、理论假设和制度选项,解释其背后的逻辑,将为全面深化公安改革提供科学决策的经验基础和制度细节。多案例分析的结果表明:在编制和经费"硬约束"的前提下,公安改革倾向于通过组织体系变革来提高运行效率,即组织和效率逻辑成为改革的主导逻辑。零星的个案涉及互动治理来优化警务职能和社会效果,实现制度驱动的改革。未来的改革选项中,公安组织结构体系的变革依然有很大空间;社会分权和治理转型能释放社会活力以提供更多的改革选项;改革的复杂性需要考量不同逻辑选项在制度框架上的嵌套性和兼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