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秋山问道图     
巨然,五代南唐、北宋僧人画家.早年在南唐建业(今江苏南京)开元寺修行.师法董源,继承发扬了"平淡天真"的画风,笔法秀润,擅画江南烟岚气象和山川高旷的"淡墨轻岚"之景.舍弃了在山水画中对世俗生活的描写,追求隐逸的趣味,作品达到平淡而奇绝的境地.后人把他和董源并称:"董巨,江南董源僧巨然,淡墨轻岚为一体."巨然较之董源,除了在构图上汲取北派山水之密林重山,层次井然外,其笔墨也趋于粗放,长披麻皴粗而密,笔法老辣、率意,尤擅长用粗重的浓墨秃笔点苔,更彰显江南山水之植被茂盛.  相似文献   

2.
荀子一方面继承了在他之前“情”字的各种义项,另一方面又将“情”视为“好恶喜怒哀乐”的抽象概括,更是把“情”视为“性之质”,“欲”之源,是“恶”性的集中表现。荀子以“欲”释情,实际上并非片面的否定情,他已经看到了“情之欲”在社会发展中的推动作用,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巨大的进步。荀子性情思想的最大创新在于,把“情”与“伪”、“知”、“能”等知性方面的范畴结合起来相比较而言,“对心言性”,从而使我们可以在性情交接出纳的运动之中,来把握“情”的提升、改造。另一方面,荀子以以“礼”则情而近于“法”,这是脱离先秦儒家传统思想的轨范的,他并没有真正继承孔孟人学思想的传统,这为秦始皇在中国的暴政统治,乃至几千年的专制集权制度奏响了理论的先声。  相似文献   

3.
张孝祥是南宋初期词坛上影响较大的一位词人。在南宋民族矛盾沉重的特定历史时期,他主张抗金爱国,表现出坚定执著的政治信念;他不与投降派同流合污,又表现出鲜明的是非观念。同时他还以爱国之情抒以忠诚正义之志气,以恬淡之笔表达豪迈旷远之情怀。“肝胆皆冰雪”是他一生人格精神的写照。从他的事迹和创作中,我们可以体味到诗品与人品一致之关系。  相似文献   

4.
“正变论”是郑玄文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以“正变”论诗、乐,在文艺思想发展中产生极大影响。他推崇诗之“正”,乐之“正”、事之“正”,力图引导政治、文学艺术、法度建设入于自己理想之“正”。  相似文献   

5.
《医门棒喝(初集)》体现了清代医家章楠的医易思想,主要表现在“医易同出阴阳太极之源”和“《易经》论治世,医经论治身,应重其理而非其辞”两个方面。章楠在书中创造性地以十二辟卦解释了风寒暑湿燥火,以河洛数理论述了“土为太极之廓”的重土思想,并以“易与医皆为中和之道”反驳张景岳“阳少阴多,扶阳抑阴”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同志历来重视教育,在改革开放之初,他“自告奋勇”抓教育,表现出他对发展我国教育事业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这是由于他从“关注社会主义历史命运”的立场出发,以时代的眼光和从政治的高度来看待和重视教育事业的。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研究家在对唐代祖述陶渊明诗作之辈的评析中,忽略了一位极不应忽略的人物。他就是初唐四杰之一王勃的从祖王绩。从其创作的诗文看,王氏乃将陶渊明引为同调,并将其作为效法榜样。他不独明言“尝爱陶渊明”,更以“渊明对酒,非礼义能拘”自况,并亦步亦趋地仿效陶渊明的诸种之为。其诗作,情感之真挚,语言之质朴,与陶渊明“真率自然”之风显系一脉相承。他将陶诗的意境,生动表现于五绝的寥寥二十字之中,对田园诗发展做出了贡献。特别是用五律反映田园生活,王绩更属唐代第一人。他以自己的创作,架起了从陶渊明到王维、孟浩然间的一座桥梁,今后在评述唐代山水田园诗时,对此应予以足够注意。  相似文献   

8.
萨特美学体现出来的人道主义精神有别于以往的人文主义思想:一方面表现为他的以存在主义思想奠基的对于弱小的个体生命的关怀有别于以往资产阶级人文主义的虚伪性;另一方面表现为他的以抽象的“自由”奠基的人道主义把对于个体生命之关怀导入虚无,这是萨特美学之人文主义思想的内在矛盾。  相似文献   

9.
解读《公孙龙子·指物论》之“指”,须以物为基本参照,在指、物对应中把握其含义。按公孙龙论物与实密切相关,实是名所表达的物之所是。《名实论》以物、实为一与多之对应,则如何将不同的实维系在一物之中,就需要借助“指”的联结、联系。在此意义上,“指”即相当于系动词“是”(is)。但因为先秦汉语尚未产生系词,而公孙龙业已遭遇与之相关的哲学问题(一事物在多种意义上是其所是),故而作《指物论》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0.
在新写实主义作家中,方方的笔墨略显沉重.作者以清醒的理智从历史和现实的联系中回首往事,审视现实,致力于表现下层社会和知识分子的生存困境和人生道路上的艰难跋涉.其悲剧冲突表现为普通人合理的生活愿望、美好正当的人生追求等“历史的必然要求”和使之“不可能实现”的种种主客观条件之间的矛盾.表现在《桃花灿烂》中,即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人生追求和性格局限的矛盾、主观努力和命运的偶然性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1.
评安部公房文学创作的寓意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部公房是日本现代派代表作家之一,其文学创作的特色是运用超现实的寓意表现揭示现代人的种种生存困惑,探索人的存在意义。他在作品中常常通过“封闭的空间”、“流动之物、变形之物”、“荒漠”来象征性地表现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孤独、苦闷和无家可归的感觉,督促人们反观自我,认清自身所处的社会的荒谬,从而奋起与命运抗争。因此,读来不仅不觉其荒诞,反而启发人们去深入思考。这一艺术特色正是安部公房文学作品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12.
杨成 《人事天地》2007,(12):34-35
从1912年到1926年,鲁迅在教育部任职长达14年,这段经历被其对头、批评家陈西滢等人派作是他的“污迹”。即使鲁迅为此同陈西滢论战,针锋相对,但仍解脱不了身后的非议。鲁迅经历的一段官场岁月,也成为研究者有意无意回避的一段历史。  相似文献   

13.
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浅析原苏联舆论导向的教训焦平江泽民同志在1996年9月26日视察人民日报社时,对舆论导向的重要性作了精辟的论述,他说:“党的新闻事业与党休戚与共,是党的生命的一部分。”“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  相似文献   

14.
庄子作为“最高地艺术精神”的代表,最本质地体现,就是在《庄子》中,他将人生艺术化了。而所谓将人生艺术化,即表现为以“忘”,尤其是“坐忘”等一系列范畴进行心性的锤炼,从而达到由凡俗向至高的精神境界皈依,由此境到彼境,由具体的有限之境到无限丰盈的境界升华。在中国古典文学理论及文学创作实践中,也表现出庄子心性锤炼的内涵及效果,如陆机、刘勰等对艺术创作心理过程的阐述;陶渊明、苏轼诗词作品中展现的从现实到艺术的超脱心境的转换;贺铸、晏几道词作的荡开一笔,求得更为开阔意境的创作方法等,他们都与庄子的心性锤炼殊途同归,是对庄子代表的艺术精神的验证,在艺术实践中,形成了中国古典诗词的巨大审美张力。  相似文献   

15.
论朱熹的法律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熹集前人思想之大成,把儒家经典哲理化,同时也完成了中国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哲理化。他的法律思想表现在以“存天理,灭人欲”为核心的“因事制宜”的变法理论、“相为始终”的德礼政刑理论以及“以严为本,而以宽济之”的司法主张等方面。朱熹的法律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6.
儒者的智慧     
叔孙通与陆贾都是汉朝创始之初以儒术成就显达的人,这在汉初以兵伐得天下、儒生沦为社会边缘人的时代是难能可贵的。但两人相比较,叔孙通似乎更胜一筹,更能“知当世之要务”,且“进退与时变化”。这一点,司马迁也不得不承认他“大直若诎,道同委蛇”。  相似文献   

17.
以沤歌时代、倡导和谐为主题的“心系中华、爱我祖国、弘扬文化、构建和谐”江汉大学杯全国诗词对联书法大赛迎春笔会,18日在武汉循礼门饭店隆重举行。来自党政、宣传、文化、新闻、大专院校、书画界的80多位领导和名家欢聚一堂,纵情笔墨歌盛世,尽情书画赞中华。省委副书记,省人大主任杨永良向笔会发来贺函,他对由《今日湖北》杂志发起,中国诗歌学会、湖北诗词学会、江汉大学、湖北日报、长江日报、湖北电视台教育频道、湖北广播电视报、书法报、党员生活等单位联袂举办的这次活动,作了充分肯定,要求通过这一活动,为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激发人们爱国热情,提高人文道德情操素质,升华时代人文精神,促进社会和谐,推进改革发展.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挥有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王阳明之学以“心”为本体,工夫论也是他心学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思想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侧重,在不同的具体言说情境下,又有轻重缓急之别。他的为学之工夫也无不体现出这一点。为学工夫主要体现在本原与认识的渐进性,告诫我们为学不可急于求成;“知行合一”的为学工夫论是王阳明针对朱熹“知先行后”和“行重知轻”的命题提出来的。他主张为学中“知”和“行”相辅相成,合一并进,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19.
发挥     
《人事天地》2011,(1):45-45
一位著名企业家在作报告。当听众询问他最成功的做法时,他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圈,只是并没有画圆满,留下了一个缺口。他反问道:“这是什么?”“零”、“圈”、“未完成的事业”、“成功”,台下的听众七嘴八舌地答道。他对这些回答未置可否:“其实,这只是一个未画完整的句号。  相似文献   

20.
3月中旬.江城迎来了久违的阳光。记者来到武汉市汉阳区人民法院,在该院审判区一楼有一问悬挂着“周二之约”绿色标牌的办公室,一面面鲜红的锦旗挂在墙头。只见法官李冲正在室内与来访者交谈,前来询问的人排着长队.记者甚至连跟他寒暄的时间都没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