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我国野生动物致害的法律救济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野生动物致害的现象愈演愈烈,人们的合法权益遭到威胁。法律救济是补偿和维护受害人权益的有效途径,但我国目前尚无立法规定如何对受害人进行救济。文章试从法律救济的法理及现实分析,对我国野生动物致害的法律救济不足和完善建议提出设想。  相似文献   

2.
群体性侵害事件的处理是当代社会的重要课题,中国三鹿奶粉事件的行政主导处理和日本C型肝炎诉讼案的立法与司法结合、合并和解各有千秋,都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经验。本文通过对两案的比较,在分析其利弊的同时,指出其共同特点:在处理大规模群体性侵害事件时,积极开拓多元化处理机制,寻求善治;以对受害人的救济为核心,选择最有利于受害人获致救济的处理方式;政府责任的扩大及积极处理;基于特定体制、社会环境与条件的灵活处理。  相似文献   

3.
李艳芳 《法学杂志》2005,26(2):65-67
环境损害赔偿是各国救济环境损害受害人的主要手段。我国对环境损害受害人的民事救济存在诸多困境,而寻求损害赔偿法律制度内在的救济策略和制度外的多重救济途径,不失为完善环境损害赔偿立法的明智选择。  相似文献   

4.
李章颖  陈莎莎 《法制与社会》2014,(7):189+199-189,199
针对近两年北京市丰台区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案件高发的情况,本文从近两年丰台区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的主要特点作为切入点,对性侵害案件未成年被害人的法律救济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可行性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5.
"疼痛和痛苦"是人身伤害中的一种主要的非经济损害类型,欧洲各国和美国都承认此种损害.受害人有权就其承受的"疼痛"和"痛苦"请求损害赔偿金,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他是可以获得金钱赔偿的.现在的趋势是,尽管不同的法律体系对"疼痛和痛苦"的救济规定有不同的范围和条件,但各国所裁定的"疼痛和痛苦"赔偿金的数额正在日益增高.我国目前侵权法中存在不足之处,建议将欧美国家成熟的侵权法制度吸纳到我们的侵权立法中以更好地保护受害人的权益.  相似文献   

6.
我国对家庭暴力的法律规制散见于《婚姻法》等法律之中,缺乏针对性系统性的规定,对受害人的救济和保护缺失。因此需制定专门的《家庭暴力防治法》,建立社会干预机制,引进民事保护令制度以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利。  相似文献   

7.
损害赔偿范围确定中的法律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姜战军 《法学研究》2009,(6):91-105
现实生活中的损害广泛和复杂,而民法只对有限范围内的损害提供救济。法律政策决定着民法损害赔偿范围的确定。在近代民法,通过过错责任、因果关系、非财产损害不赔偿原则、直接受害人理论以及违约责任中的可预见规则等法技术过滤工具,实现的是最大限度地保障经济自由、行为自由和最低限度地救济受害人的法律政策。随着民法向现代发展中法律政策强调有限制的经济自由、合同风险更加公平的分担以及对人具体关怀下受害人最大限度的救济,各国法通过扩展无过错责任、扩大非财产损害赔偿的范围和可请求赔偿主体以及发展法定的一般注意义务来予以回应。我国损害赔偿法应明确其法律政策,并以此为前提确定更加合理的损害赔偿范围。  相似文献   

8.
公有公共设施致害赔偿已成为我国当前学界与实务界探讨的热点。公有公共设施致害赔偿的法律性质与救济方式是密切关联,但又可相互分离的两个问题。就我国而言,应当将公有公共设施致害赔偿的法律性质认定为国家赔偿责任,其救济方式主要适用民事诉讼程序。其主要立足点在于如何与我国现行制度相互协调,实现对受害人的有效救济。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嫖宿幼女事件的高发引起了社会各界对性侵害未成年人现象的广泛关注。面对公众的期待和质疑,司法部门办理这类案件常常面临取证难、保护难、救济难、赔偿难、定性难问题,其原因在于现行法律制度的立法缺陷。司法困境倒逼司法机关必须有所作为,四部委以司法解释形式出台的《惩治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意见》传递了加强保护未成年人的态度。但是,作为法律适用机关,司法机关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法律的冲突及空白问题,解决惩治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困境的源头还在立法机关。只有立法机关以"儿童利益最大化"为价值取向,完善相关刑事、民事立法,才能使司法机关有法可依,并真正遏制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  相似文献   

10.
我国药品致损事件频发,现有法律制度无法为受害人提供及时有效的救济。基于药品的特殊性,以侵权责任法为基础,建立"侵权损害赔偿——责任保险——国家救济"三位一体的药品损害救济体系,对维护药品消费者的利益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论光污染纠纷的法律适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在城市光污染侵害案件日益增多的同时 ,我国光污染侵害的法律救济手段和救济结果却不如人意。虽然我国在宪法、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及民法中都有处理光污染侵害案件的法律依据 ,但由于缺少直接具体的规定 ,使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存在太大的缺陷。因此 ,亟需制定有关的标准和修改相关的法律 ,从而更好地防治光污染 ,维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2.
付玉明 《法学论坛》2016,(3):104-111
我国留守儿童性侵害案件中强奸案所占比例较高,加害人多为熟人,其中老人占多数,受害人年龄小、数量大、受害时间长,且揭发举证异常困难,留守儿童性权利的法律保护不容乐观.在法律层面对留守儿童性权利进行有效保护:首先,应加强农村普法宣传,宣示儿童权利的具体内容,公示性侵害违法或犯罪分子的信息,培育农村社会民众的性权利意识;其次,在立法上借鉴我国台湾地区的做法,将性歧视、性骚扰以及学校的性安全教育义务纳入《未成年人保护法》并规定相应的法律责任;最后,弥补并保障家庭监护权的具体落实.  相似文献   

13.
行政救济合法权益标准之省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行政法律救济制度确立了权益保护的合法性标准,这实际上是以立法者的法律价值判断取代公民正当道德权利,既不能全面地反映现实中受害者的权利诉求,更不利于受害人的权利救济。因此,应当纠正我国法律制度中普遍确认的将合法权益作为确定权益保护范围的唯一标准的狭隘观念,扩大权益保护的范围,将实定法之外的应然权利纳入法律保护的范围。  相似文献   

14.
在踩踏事故中,我国一般通过公法手段对事故责任予以救济.与私法救济相比较,公法救济有利于社会秩序的迅速恢复与巩固,但难以让受害人得到充分的救济与补偿,无法完全实现法律所追求的公平正义价值目标,因此国家应增强踩踏事故中的“私法救济”而逐渐代替、消减“公法救济”.以风险控制理论为视角,探讨踩踏事故责任的私法属性、责任构成以及法律赔偿机制.提出我国目前宜构建包括私主体、国家和保险赔偿多元的救济机制,从而更好地实现对踩踏事故的预防和救济.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齐二药"受害人家属起诉中山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案例为背景,对卫生部发言人的表态进行法理分析,从而揭示我国当前医疗机构管理中的误区,医疗纠纷处理中的存在的缺陷。同时探讨了药物不良反应事件受害人补偿救济机制,指出我国建立药物不良反应和要害事件受害人补偿救济机制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胡卫 《政法论丛》2015,(2):119-126
矿害责任在我国并未得到应有重视,其规制规则简单粗疏,不能为受害人提供有效救济,制度供给不能满足司法需求。应以危险责任法理为基础,以无过错责任原则为中心明晰矿害责任的法律构造;对矿害责任承担规则予以具体化,以满足不同情形下矿害责任的司法规制;并应对矿害责任承担方式进行梳理,活用多种责任方式为受害人提供周延的救济。  相似文献   

17.
现代以来,不可量物的侵害纠纷大量产生,为了从根本上保护不可量物受害人的合法权益,需要多种法律救济手段之间的密切配合。建立开放的不可量物侵害救济体系的目的就是将这些分散的法律救济手段按照一定的逻辑联结方式组合起来,并给予理论上的说明,使之形成一个有机、多元、开放的救济体系。开放的不可量物侵害救济体系包括相邻关系规则、绝对权请求权、侵权请求权以及公法上的权利保护手段等在内的多元法律救济方式。在对不可量物受害人所遭受的损害及其程度进行妥当区分的基础上,通过分别适用上述救济方式,从而实现对其合法权益的严格救济。同时,由于这些多元的法律救济方式之间并不存在着绝对的界分,不同的救济方式既可以合并适用,也可以相互转化,从而避免了封闭性的权利救济模式在具体的权利保护上的缺陷和弊端。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的民法理论和司法实践中,对于违约给予非财产损害赔偿与否,即受害人能否基于对方违约主张精神损害赔偿的诉求,司法实践上众说纷纭,但持否定立场的观点占据主流地位。笔者认为从法理上讲,法律给予受害人非财产损害赔偿救济与否的客观依据应以损害事实是否存在为基准,而不应以是基于侵权还是违约的请求权进行衡量。随着社会的发展、商业化理论的发展,特别是对人格商品化理论的逐步肯定,违约受害人亦应有主张非财产损害赔偿的权利。  相似文献   

19.
论点辑要     
《中国审判》2010,(9):91-91
持C3证驾D种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他人经济损失,受害人索赔。强制险保险公司是否可以拒绝理赔?笔者认为,交强险具有法律强制性、社会保障性和社会公益性,其设立目的是为了通过社会保险分担机制,减少道路交通事故受害人的救济求偿环节,保障交通事故受害人依法及时得到救济保障和医疗救治。此类案件涉及保险公司,仅仅以驾驶员所持驾驶证与所驾车辆不符为由,拒绝赔偿受害人的合理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20.
刘鑫 《证据科学》2007,14(3):195-202
本文以“齐二药”受害人家属起诉中山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案例为背景,对卫生部发言人的表态进行法理分析,从而揭示我国当前医疗机构管理中的误区,医疗纠纷处理中的存在的缺陷。同时探讨了药物不良反应事件受害人补偿救济机制,指出我国建立药物不良反应和要害事件受害人补偿救济机制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