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低碳农业是一种先进的"三低"农业形态,近年来受到各级政府重视。我国农业碳资源极为丰富,且极具开发潜力,低碳农业发展空间巨大。各级政府应立足本地农情,抢占先机,通过政策推动、制度保障、技术创新等多重手段聚集各方力量和各类要素资源,充分挖掘开发本地农业碳资源,大力发展低碳农业,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和农业生态文明水平。  相似文献   

2.
在国家整体推进双碳目标的过程中,将碳中和纳入“三农”背景下加以考察,揭示出农业领域低碳技术瓶颈突出、有效激励机制缺失和农业劳动力素质较低的发展现状。此外,我国农业碳中和法律制度付之阙如,具体表现在相关标准未明确和监督机制不健全等方面,集中映射出法制框架的结构性缺失。为有效实现农业碳中和,在策略优化方面,应当升级农业产业技术、改善农村环境结构、增强农民环保意识;在法制保障方面,应当强化碳中和顶层法律设计,建立符合我国农业现实需要的碳信用激励机制,完善全过程监督机制,实现农业低碳可持续发展,使农业、农村、农民享受到“碳红利”,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3.
以结构调整为主线 ,已经成为全党的共识。[1 ] 而如何根据本地资源和经济发展水平 ,以及国内外市场需求形势的实际情况 ,制订农业结构调整的思路 ,是能否搞好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农业经济的关键。就宁海县深圳镇来说 ,要根据山林资源丰富 ,耕地面积少的实际 ,以优化产业结构为重点 ,大力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不断增强农业经济综合竞争力 ,在新世纪的竞争中增创新优势 ,实现新跨越。一、深圳镇农业结构的现状分析改革开放以来 ,深圳镇农业结构经过了多次调整 ,镇党委、政府根据本地资源 ,抓住农业发展机遇 ,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把调整…  相似文献   

4.
低碳经济的发展不应只关注工业和城市建设,实际上发展低碳农业更是立竿见影。四川绵阳发展低碳农业已形成了一些成功的模式,并在技术上不断推出新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杨昆 《社会主义论坛》2011,(10):38-39,41
农业综合开发是国家为保护、支持农业发展,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综合效益,设立专项资金对农业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利用的活动。多年来,云南农业综合开发步步为营,以中低产田改造,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高标准农田建设,夯实着云南农业基础;以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优势农业产业打造,推进着农业结构调整;以扶持农业龙头企业,集结公司、基地、合作组织和农民,牵引着农业产业化经营;以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农业,提升着云南农业的综合水平;  相似文献   

6.
农业文化体系的构建——以青岛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文化同农业产品一样也是重要财富,其内涵和外延都深刻丰富。构建农业文化体系有利于保持农业形态的多样性,有利于丰富城市文化内涵,有利于增强区域影响力,有利于提升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构建农业文化体系,要在深刻理解农业文化本质属性、充分掌握农业当地资源、理清本地农业文化发展渊源的基础上做好建设规划。构建农业文化体系,要善于发现和挖掘,注重培育农业文化产品,促进与其它旅游文化资源的结合。  相似文献   

7.
全球气候变化加剧,碳达峰、碳中和成为世界各国应对气候危机的共同选择。中国石油上游业务面临新增油气资源劣质化加剧、老油田进入开发后期能耗高、新能源技术和传统油气开发融合不足及新能源市场竞争优势不明显等挑战,需坚持党的领导和绿色低碳转型思想引领,加大油气开发降碳和天然气勘探开发力度,加快推进新能源一体化接替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强供应链体系高效整合和新能源业务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赋能,多措并举“稳油”“增气”“强新”,推进上游业务绿色低碳转型,积极为国家实现“双碳”目标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8.
横县发展循环低碳农业应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制定发展规划,明确目标;抓好典型示范,突出重点;汲取传统农业发展模式的精华,升级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建立着眼于未来发展的机制体制,实行低碳循环农业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  相似文献   

9.
今后,我国农业发展和结构调整,要围绕五大目标展开:一是独立自主地提供我国人民所需的食物和营养,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二是充分合理地开发利用各种农业土地资源;三是增加农民收入;四是实施可持续发展;五是扩大农户生产规模,实现规模经营。  相似文献   

10.
全球气候变暖使低碳经济成为各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生态旅游作为黑龙江省的优势旅游资源,在加大投入和开发力度的同时,应该重视环境的保护,更多地去关注如何在有序开发的同时,减少碳的排放。只有这样,才能放缓温室效应的脚步,共同保护好赖以生存的家园。  相似文献   

11.
在现有农业生产体制下,发达地区农业劳动力的大幅度和非均衡转移,导致了外地劳动力向本地区农业部门的流入,从而形成农业劳动力转移的行业梯度和区域梯度之间的连续状态。这种新的态势一方面显露了农业要素市场自发形成的冲动和农业生产方式发生根本变革的契机,另一方面却在事实上导致了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再生和延续。由此产生的本地劳动力对农业的兼业经营和外来劳动力对农业的跨地域经营,都不利于区域农业生产的发展。因此,需要建立农业要素合理配置的微观机制,才能真正实现非农产业发展对于农业生产的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农业综合开发是指在一定的时间里和确定的区域内,为全面开发利用农业资源,发展地区农村经济而进行的综合性生产建设活动。它的最终目标是合理配置,科学利用农业生产要素,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通常的做法是  相似文献   

13.
曹玉华 《理论前沿》2003,(15):30-31
作为一种崭新的农业形态,工程农业与工程技术体系密不可分。农业工程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原则和方法,也是农业产业化不可替代的实现途径。要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必须抓住工程运筹这个中心,做好农业工程项目布局,搞好以项目产业化开发为中心的示范工程、种子工程和精品工程建设。  相似文献   

14.
试论我省农业科技产业的发展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快科技进步是提高农业综合能力的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河南是人口大省,农业大省,针对我省农业科技发展的现状,各级政府和广大农村必须大力扶持和发展农业科技产业,抓好农业科技产业的创新,并选择适合本地实际的农业科技产业模式,加快河南农业科技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辽阳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中国北方最大的石化轻纺基地,如何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来合理利用本地资源,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新兴产业发展,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未来发展过程中必须思考的问题。目前,辽阳在建设低碳城市的过程中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依然存在着较多不足,研究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切实的实现路径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6.
产业扶贫作为解决山地农业区贫困的重要手段,通过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产业让农民脱贫致富。受市场发育不完善,产业发展供需不协调的影响,当前山地农业区扶贫产业市场导向不足、可持续性不强。从山地农业区的产业形态看,产业仍以传统种养殖业为主,重生产、轻销售,培育依靠行政主导。山地农业市场趋向弱、效益低与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农业自身产业属性和社会组织条件相关。增强山地农业区扶贫产业市场导向需要解决好产品供需问题,优化发展环境,结合本地优势选择特色产业,注重拓宽销售渠道,完善产业保障体系,以产业的持续效益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相似文献   

17.
农业综合开发是财政支持农业增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体制创新,是改革财政支农资金筹集、分配、使用和管理方式的重要举措。经过20年来的发展,农业综合开发已成为党和国家发展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重大措施,成为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刘杰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3,15(9):106-107,110
低碳经济实质就是通过技术创新,产业转型等手段实现能源消耗和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大变革。这既是应对气候变化、减缓二氧化碳排放的核心对策,也是我国突破资源环境的瓶颈性制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当前我国发展低碳经济还面临着诸多的压力和困难,必须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加强国际低碳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发展碳金融,实现技术创新,倡导低碳消费,促进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9.
农业循环经济就是把循环经济理念应用于农业生产,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和产品生命周期中减少资源、物质的投入量和减少废物的产生排放量,实现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整个社会实现大循环的必要环节,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有效出路。目前横县在工业方面强调循环经济比较多,而在农业方面强调循环经济则有所不足。树立资源忧患意识,科学利用有限资源,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不仅事关横县农业的长远发展,同时也是横县社会经济整体发展的一个战略性课题。  相似文献   

20.
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和低碳经济的兴起,辽宁省积极发展低碳经济,不仅出台了相关政策,还鼓励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设立低碳生态产业园区等,是全国低碳示范省份之一,但能源结构不协调、经济结构不协调、低碳科技水平不高等问题制约了低碳经济的发展速度。为了促进辽宁低碳经济的发展,可以采取调整经济结构、优化能源结构、加大低碳技术的研发、利用国内外先进资源等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