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日一夫 《新湘评论》2009,(11):55-55
毛泽东:不动笔墨不看书—— “不动笔墨不看书”是毛泽东长期坚持的读书方法之一。几十年来,他每读一本书、一篇文章,都要在重要的地方画上圈、杠、点等各种符号,在书眉和空白的地方上写上许多批语。有时还把书、文中精当的章节摘录下来或随时写下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有的书他反复读过多次,每读一次就用一种颜色的笔在上面加一次圈点、勾画,作一次批语。在抗日战争的戎马倥偬中,毛泽东尽管工作繁忙,仍然坚持不动笔墨不读书,争分夺秒地阅读,批注了大量的马列著作和其他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书刊。单是其中《辩证法唯物论教程》一书,他就在1936年11月至次年4月间阅读了该书的两个版本,在书上写了近13000字的批语。  相似文献   

2.
日一夫 《学习导报》2009,(11):55-55
毛泽东:不动笔墨不看书—— “不动笔墨不看书”是毛泽东长期坚持的读书方法之一。几十年来,他每读一本书、一篇文章,都要在重要的地方画上圈、杠、点等各种符号,在书眉和空白的地方上写上许多批语。有时还把书、文中精当的章节摘录下来或随时写下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有的书他反复读过多次,每读一次就用一种颜色的笔在上面加一次圈点、勾画,作一次批语。在抗日战争的戎马倥偬中,毛泽东尽管工作繁忙,仍然坚持不动笔墨不读书,争分夺秒地阅读,批注了大量的马列著作和其他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书刊。单是其中《辩证法唯物论教程》一书,他就在1936年11月至次年4月间阅读了该书的两个版本,在书上写了近13000字的批语。  相似文献   

3.
最近面世的《毛泽东哲学批注集》(以下简称《批注集》),是关于毛泽东哲学著作的一部专集。它收入了毛泽东在延安时期和建国以后研读10本哲学书籍所写的批拄、一篇读书摘录和一篇读书日记,是继《毛泽东的读书生活)出版之后反映毛泽东读书生活的又一本著作。它主要反映毛泽东读书的一个侧向——研读哲学书籍的批注。这里,就<批注集)来谈谈毛泽东的一些读书方法。  相似文献   

4.
最近,我重新学习了毛泽东《读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批注和谈话》,联系到当前经济学中的一些争议的问题,颇有启发,写下了读书札记三篇。  相似文献   

5.
<正>鉴古可以知今。历史巨人毛泽东一贯强调"研究我们民族的历史",对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夺取革命和建设事业胜利具有重大意义。为此,他一生都在孜孜不倦地研读历史。《三国志》作为《二十四史》中著名的"前四史"之一,更是他反复研读的对象。据统计,毛泽东晚年读的《二十四史》文本,写下批注文字的共有15种史198条,3583个字。其中对《三国志集解》的批注文字就有25条,1739个字,几乎占了所批字数的一半,可见毛泽东研读《三国志》所下功夫之深!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认真研读他深刻精到的批注文字和有关讲话,至今仍有醍醐灌顶的深深教益。  相似文献   

6.
《党课》2010,(3):39-39
方法一:大量批注,言如珠玉。毛泽东读书有写批注的习惯。在毛泽东所读过的书中,批注文字密密麻麻,有的书页上下两端、边自中缝都是。他的批注,有的是对内容的提要,有的是对人物或思想的评论,有的是联想相关事情的发挥,也有的是思想的火花。批注有短有长,短的只有一个字,长的多达2000字。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读书无禁区没人能统计出毛泽东一生读了多少书,包括他的图书报刊秘书逄先知。毛泽东的阅读范围,从历史、哲学到自然科学、军事无所不包。更重要的是,他读书的方法"刁钻"甚至充满颠覆性。他把《水浒》当政治书看,把《红楼梦》当历史书看。毛泽东在党的各种会议上,包括政治局会议上,讲秦皇汉武,评说史家著作得失。他给小说人物贴标签,说贾宝玉是"大革命家",刘姥姥是"农民阶级"。他说,"《水浒》这部书,好就好在投降。做反面教材,使人民都知道投降  相似文献   

8.
在当代最卓越的政治领袖中,毛泽东属读书大家。别的不说,一部武英殿本《二十四史》,三千二百多卷,洋洋四千万言,他不仅通读了一遍,而且对重点史册、篇章反复读了三四遍。在他看来,《二十四史》是一部帝王将相史。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立场上,他反感这种修史原则,但作为学者、政治家、军事家,他对这部史书的情感却是极其浓厚的。他强调,研究中国历史,“必须扎扎实实地把《二十四史》学好”。毛泽东读书,一是兴趣使然,二是为现实计。他强调活读《二十四史》,从历史的后院走到现实的前院,借史喻今,借史明理。他在阅、批这部史书的同时,还不断地把从中获得的大量史料连同自己的读书心得绘声绘色地、寓以哲理地运用到他在不同场合的谈话、演讲、报告以及不同时期的著述中,这些自然比他对这部史书的批注内容还要丰富。  相似文献   

9.
<正>毛泽东在《新唐书·姚崇传》一书的天头写下了10个字的批注——大政治家、唯物论者姚崇。作为唐武则天、中宗、睿宗至玄宗时期的四朝元老,姚崇正直敢言、举贤任能、吏事明敏,被后人誉为“开元盛世第一功臣”“救时宰相”。他以民生为重、不信邪的精神,更为后人所推重。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成为闻名中外的大诗人,得力于他对优秀文艺作品的广读博览,得益于他对古典诗词艺术的深厚修养。早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毛泽东就在《讲堂录》中工工整整地全文抄录了屈原的《离骚》和《九歌》。1957年,他还请人搜集了50余册各种版本的《楚辞》以及与<楚辞》有关的著作给他。据不完全统计,自《诗经》以下,我国历代的诗词曲赋,他差不多都读过。仅在中南海毛泽东故居的大量藏书中,他圈划批注过的就有历代  相似文献   

11.
<正>毛泽东一生读书无数,其中对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更是爱不释手。毛泽东从少年时代到人生结束,至少读了70年《三国演义》。他熟读《三国演义》,经常运用并赋予《三国演义》以时代含义,传播他深刻的思想。从小就是"三国故事大王"少年时代,出生于韶山农村的毛泽东就爱看书。当时在他老家湖南湘潭县韶山冲,《三国演义》还不多见,毛泽东第一次读到这部书,就爱不释手。毛泽东不但爱看《三国  相似文献   

12.
吕春 《党史纵横》2013,(4):49-50
毛泽东喜爱读书,除了工作和休息,他所有时间几乎全部用在看书上。毛泽东博览群书,各种类型的书籍都会涉猎。在所读的书中,他尤其偏爱古典书籍,《红楼梦》就是其中之一。毛泽东熟读《红楼梦》据有关材料记载,毛泽东读《红楼梦》的时间要比读《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同类小说稍晚些。这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  相似文献   

13.
《当代贵州》2011,(8):65
读书故事朱德:读书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朱德好读史书,并且喜欢边读边批注,视读书为一个学习的过程,批判性地吸收其中的经验教训。1939年,他在同美国女作家安娜·路易斯·斯特朗交谈时说:"从《三国志》中,我得到了很多打仗的好经验。"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主席对人民英雄,爱国志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著名学者,还有那些为正义、为真理、为祖国和人民的利益而英勇献身的人,是十分敬仰和推崇的。毛泽东主席酷爱读书,在读书中经常即兴在书上加以批注,随时抒发自己读书时的感想和对书箱内容的看法。毛主席在读(旧唐史)、(新唐史》中(徐有功传)时,对徐有功秉公执法、不彻私情,为真理而献身的精神甚为赞赏。毛主席在读这本书的批注中,赞扬徐有功的同时,提到方志敏等英雄“以身殉志,不亦伟乎”。方志敏烈士出生于lop年,江西七阳人。他年轻时投身五四青年爱国运动,接受马…  相似文献   

15.
正《后汉书》由我国南朝刘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哗编撰,唐朝李贤等注。范晔(公元398年-445年),字蔚宗,南朝宋顺阳(今河南淅川东)人。此书综合当时流传的七部后汉史料,自成一家之言,记述了上起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共196年的史实,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是"二十四史"中的"前四史"之一。毛泽东喜读《后汉书》,曾写下批注:"《后汉书》写得不坏,许多篇章,胜于《前汉书》。"  相似文献   

16.
正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马克思主义有几门学问,但基础的东西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他在革命战争年代写下的《反对本本主义》、《实践论》、《矛盾论》等著作,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写下的《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灵活运用了辩证唯物主义世  相似文献   

17.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毛泽东一生巧攀书山,智游史海,读书是他最大的爱好之一.他曾多次宣称:"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尤其是爱读史书.他跟书籍始终形影不离,结下不解之缘,无论是办公室、卧室、洗手间、游泳池休息室,还是外出列车上都放着书,经常是日夜都在勤奋地读书,许多城市的图书馆都留下他借书的记载,书是他一天也少不了的精神食粮,也是他的最大财富.毛泽东一生读书破万卷,成为学贯中西、通晓古今的一代伟人.  相似文献   

18.
纪国伟  王淑芳 《湘潮》2006,(11):4-6
毛泽东一生博览群书,涉猎的范围十分广泛,《资本论》便是其中之一。毛泽东一生读过多种版本的《资本论》,并且对书中许多章节、段落作了批注和圈画。圈画过的《资本论》及相关书籍毛泽东收藏的《资本论》中文全译本,最早的版本是读书生活出版社印行,郭大力、王亚南翻译的。在这  相似文献   

19.
从解释世界到改变世界看毛泽东的理论创新,应该是理解哲人毛泽东的一个很好的视角.毛泽东是中国革命斗争历史选择的引领中华民族解放事业的合格的哲人;他在正确地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写下了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有创新发展的一些重要历史性文献,如《反对本本主义》、《寻乌调查》、《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实践论》、《矛盾论》等,毛泽东的创新观点和实践探索是符合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历史进程的;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理论贡献,是我们党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进一步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他的经典著作《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成为指导人们认识和建设社会主义的纲领性文献;毛泽东终身坚持马克思主义矛盾观,他所发展和创新的马克思主义矛盾观也给今天的人们以希望和信心.  相似文献   

20.
李琦 《党的文献》2011,(1):120-122
毛泽东爱读史,而且给后人留下了许多读《二十四史》、古诗词等文史古籍的批注、评论。这些读史批语,一个个都使人印象深刻。注重品评历史人物,是毛泽东读史的一个鲜明特点。毫无疑义,作为大政治家的毛泽东决不是为读史而读史,而是以史为鉴,吸取和运用历史中的经验、教训、智慧和各种启示,来为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现实问题服务,也就是毛泽东常说的古为今用。这也是毛泽东一生酷爱读史的志趣和目的所在。而他的读史品人,就具体生动地体现了这种志趣和目的。1969年6月3日,毛泽东在武昌读《南史.陈庆之传》时,写下一条令人浮想联翩的批语:“再读此传,为之神往。”陈庆之是一员名将,但其事迹在历史上并不算十分突出,毛泽东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