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微时代”背景下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时代"是一个关注碎片叙事、世俗生活的时代,比较注重个体的个性需求。网络的泛在化、信息的碎片化、传播的裂变化、文化的世俗化、价值的多元化、社会的扁平化是"微时代"的主要特征。"微时代"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亲和力、吸引力和渗透力的提升带来了机遇,同时也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导性、准确性和厚重性构成了严峻的挑战。"微时代"背景下,要强化理论认知,奠定"微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思想基础;要实现价值认同,彰显"微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本质要求;要提高道德素质,巩固"微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内在保障。  相似文献   

2.
有调查显示,94.5%的人认为微博正在方方面面改变和影响着他们的生活,有人把这种由微博以及“微传播”“微信息”“微交流”等概念共同推动的信息传播和社会领域的潮流称为“微革命”。的确,微博在给人们生活带来巨大变化的同时,也在重构着舆论传播新格局,也无可避免地引发了“微”道德的探讨与争鸣,微博唤道德,时代呼唤“微道德”,人们更期盼通过全民”微道德”,掀起中国人拯救道德的热潮!因此,本刊在微时代推出本策划。  相似文献   

3.
资讯时代背景下的政府与媒体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讯时代是一个通讯传播技术高度发展,传统媒体获得极大提升,新媒体不断涌现,新旧媒体联合互动,资讯开始全面进入人们的工作与生活,日益深刻地影响并改变着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与管理方式的新时代。资讯时代的我国公共行政需要走出与媒体传统关系的误区,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刻地认识与媒体关系的本质,主动接受媒体监督,开展行政传播,构建和谐互动的媒体关系。  相似文献   

4.
“微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微时代”是一个蕴涵着文化传播、人际交往、社会心理、生活方式等多种复杂语义的时代命题.[1]本文紧紧围绕“微时代”这一特定的社会背景,深入分析“微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存在的困境和不足,及“微时代”给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机遇和启示,探索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创新教育平台等举措,试图构建利用“微博”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5.
"微时代"的来临给社会主义主流文化传播工作提出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微时代"下提高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引领力,应该准确把握"微时代"发展规律,以群众利益为出发点,引领社会正能量取向;以内容建设为依托,完善信息筛选审核机制;以法治规范为保障,维护主流文化主体导向地位;以精神文明建设为抓手,营造和谐的网络空间环境。  相似文献   

6.
程艳  曾燕  谢翌 《求索》2015,(1):9-12
信息技术的革新带来了信息生成、信息传播与信息获取方式的变革,进而推动了社会交往方式的转变。移动互联网的大发展,推动了互联网的大繁荣,加深了信息技术对公众的社会生活与思维方式的影响。微时代下网络世界的社交方式、情绪色彩与思维方式,潜移默化间推动了现实社会的变革。与此同时,在某种程度上却也绑架了社会生活。为了加强并创新社会管理体系,推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要理性、勇于直面"微时代"的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7.
微时代是移动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产物,是网络时代发展的最新时代。微时代的到来,深刻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维方式,同时也给大学生的主流文化认同带来危机和挑战。当前,应通过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微课堂"模式、培育校园"微文化"平台、提高大学生"微媒介"素养、优化主流文化"微传播"环境等路径来增强大学生对主流文化的认同。  相似文献   

8.
周宁  俞亮 《公安研究》2013,(3):71-74
2010年以来,微博作为用户增长最快的互联网应用模式,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渗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掀起了中国社会信息传播的"微博"热,成为汇聚民意、反映民情的重要平台。特别是以公安微博为代表的政务微博的迅猛发展,成为微博发展的一大"亮点",在透明化问政、舆情监测、加深与网民互动、提升政府公信力方面做着自己"微"的贡献,对于促进政府政务公开、加强与公众互动、提升政府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公安微博未来发展要做到开放性与保密性、专业性与服务性、互动性与引导性、及时性与稳妥性、特色性与整体性相结合。  相似文献   

9.
"微时代"来临让红色文化传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借助"微时代"下的新型传播工具,红色文化迎来更广泛的受众群体和更便捷的传播方式。如何在"微时代"下对红色文化进行宣传,如何增强红色文化的生命力、吸引力、感染力,是实现红色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0.
青年旅游因其具有旅游时间“长”、行程挑战性“高”、与人文社会互动“深”的特质,而成为天然的信息、文化与价值的传播主体,青年旅游运动自文艺复兴后期兴起之初,就带有典型的传播活动特质。台湾青年旅游外交借助于旅游活动和青年群体的传播特性,积极整合了政府传播、NGO(Non—governmentalOrganization的英文缩写,即非政府组织)传播、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等传播模式,积极有效地传播了台湾地区的文化社会形象与价值观念,提升了台湾地区的文化软实力,实践了台湾地区公共外交活动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文化作为历史地凝结成的人类生活方式,内含了人的价值目标和生活方式.当今世界,人类已经步人到生态文明的全新发展阶段,这迫切要求人类建构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型生态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亚文化形态,校园文化也有自己的特质,表现出批判性和超前性,它引领社会文化发展前进的方向,对主流文化起着巨大的带动和促进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还将带动和促进整个社会发展,因此,在这方面,它理应走在前面.本文试图借用学者佘正荣教授所提出的生态文化教养这一概念来为校园文化建构注入一些新鲜的元素,以滋养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入”,让他们具备生态文明时代所要求的必备素质.  相似文献   

12.
微信、微博等微平台的迅速普及,为人们开辟了学习和参悟马克思主义的新渠道,扩大了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受众范围,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实践主体,活化了理论传播的内容体系。但微平台的负面影响也使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面临多种问题。为此,要强调马克思主义与"微文化"的契合,提升马克思主义对网络文化的引领,推动马克思主义融入大众"微生活",增强马克思主义的时代生命力。  相似文献   

13.
在微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媒介已经发生巨大的改变,网络成为了人民群众接受信息的主要渠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也需顺应网络社会的发展形势,搭建"微平台"、凝聚"微文化"、把控"微舆论"、完善"微监管"。  相似文献   

14.
《政协天地》2013,(9):29-30
警惕“微”文化环境内青少年思辨能力下降 在微博热的示范下,一系列以“微”著称的文化消费形式应运而生。“微”文化环境内的知识传播其特点在于“便利”两个字,有利于知识面的拓宽。但同时,“微”文化带来海量信息的背后,是知识来源的随意和不可考,知识获取以标签化、  相似文献   

15.
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天然载体。但实际生活中,红色文化微传播能力不强,红色文化面临"空壳化"危险。青年大学生是当前我国网民群体的主力军,也是各种异质社会思潮竞相争夺的主要传播对象。红色文化必须遵循"微传播"规律,改进传播方式,以提升红色文化在青年中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6.
田中阳 《求索》2007,(2):161-164
反馈是中国信息传播中的一个薄弱环节,这是由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及与之相撑持的社会机制与体制决定的。在百年报刊传播中,反馈也是一个薄弱环节,不但作为社会信息大传播系统中的重要一环是这样,而且从记者、编辑与读者的关系看也是这样。该文通过某些典型的历史现象的分析,既从“反馈”的视角勾勒出百年报刊传播的一条历史的逻辑线索,同时也对这种历史的逻辑线索的形成作了多角度的观照和分析。  相似文献   

17.
论新媒体视域下民族文化的当代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民族文化为视角,关注新媒体的突入为亚文化及其传播领域所带来的种种影响,展开对"现实的传播困境"、"交互性的回归与拓展"以及"全媒体传播形态"等方面的分析,试图对新媒体背景下民族文化在传播领域的生存与博弈予以讨论。最终指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式发展路径有益于克服主流文化均质、引导群体传播实现"微繁荣",由"天下大同"到"美美与共"再到"时代共荣"。  相似文献   

18.
“意识”视野中的当今文学创作感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沛好 《求索》2010,(6):199-201
文学创作,从根本上说是创作主体在审美领域的一种心理意识的产物。运用"意识"这一心理学的理论视野,从创作主体的心理层面上,去透析创作感知的特质及其形成的心理根源,可更为清晰地审视时下颇有争议的当今文学。在传统文化失落,而多元文化共存的当今社会里,当今文学创作主体的自我意识,鲜明地烙上了时代的烙印和社会文化的色彩。这些心理意识直接而深刻地影响着创作感知,在不同的意识层次上形成不同的创作感知特质,从浅入深分别有:角色层感知、自我层感知、存在层感知、心灵层感知,呈现出当今文学与传统文学迥然不同的后现代多元化的创作态势。善于运用"静修"这一心理策略,能拓展和提升自我意识水平,从而提高文学的创作感知力,提升文学的创作品位,让当今文学获得健康和谐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微平台不断涌现和成熟,微时代也逐渐取得了社会认知、认同。微时代是承载多重语境的时代命题,虽并不能独立引领一个大的时代背景,却是网络时代进程中的一个阶段性的时代特征和发展延伸。微时代形成"微文化",产生微圈层,显现出高度的信息异化,对包括大学生在内的网民进行意识和行为的双重"绑架",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挑战和机遇。  相似文献   

20.
方兰然 《前沿》2009,(10):137-139
教育的原初精神在于提升人的内心世界的境界,致力于让人 们过上"第一手的生活"。工业时代理性精神的极度发展破坏了教育的最初指向,将工业化的操作范式引入到教育中,致使教育沦为"第二手的教化",教育价值观在工业时代中失去了它的崇高。我们处于"相对的时代",在时代的文化价值观发生变化的同时,教育的价值坐标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理想性重返教育,创造与对话成为教育中新的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