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宁"挪用千万元科研经费"一事,体现了科研腐败的病灶主要体现在经费分配不公和管理过度官僚问题上。经费分配不够合理是主因。我国科研经费主要来自政府拨付,而行政化的政府却无法应对专业化的科研,政府没有能力判断应该将经费拨付给谁、支持什么选题以及课题最终成果价值如何。经费管理的过度官僚化是促进因素。在课题立项、经费拨付之后,许多学者面临课题经费"难花"、  相似文献   

2.
【裁判要旨】科研项目经费具有明确的权属,国家及主管部委改进了科研经费管理方式,增加科研经费支出用途,但并未改变项目经费的公共财产性质。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便利,将没有实际发生的费用列入科研项目报销并据为己有的,属于贪污行为。  相似文献   

3.
《北方法学》2021,(4):90-102
科研人员违规套取科研项目经费行为具有可谴责性,但刑事违法性并不明确。科研经费套取行为多以贪污入罪,但存在广泛争议,此罪、彼罪界定不清晰。可通过梳理科研经费性质、科研人员身份、经费使用行为、科研合同属性等问题,从"套取行为"侵害法益入手,结合法定犯理论,阐释国家科研利益的实现途径,科研经费管理权和科研经费自主使用权的冲突,科研经费规范禁止性规定与科研规范目的冲突的价值选择。在现行科研经费管理模式下,应提倡刑法"谦抑性"理念,从合目的性、相关性、科研经费"公共财产"部分排除角度出发,限制违规套取科研经费行为的入罪范围,同时提倡科研人员犯罪刑事责任"轻缓化"。  相似文献   

4.
在浙江省科技厅的信用数据库中,目前记录着700多项不良信用记录。浙江省科技厅计划财务处处长赵新龙介绍,700多项不良信用记录中,有的是逾期项目不按时进行验收,有的是违规使用科研经费,有的是  相似文献   

5.
过去,中国科技投入不足,制约了科技创新。现在,资金到位了,但大量的钱却没有用在正事上,科研经费成了部分科研人员的"圈钱"法宝。中国科协一项调查显示,科研资金用于项目本身仅占40%左右,大量科研经费流失在项目之外。  相似文献   

6.
套取并占有科研经费的刑法性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国祥 《法学论坛》2016,(2):145-151
套取科研经费是现阶段科研经费管理中最突出的腐败现象.在目前的管理体制下,进入国有单位管理的科研经费应属于公款,科研人员支取和核销科研经费的行为是科研经费管理活动中的重要环节,具有公务活动的性质,非法占有的套取科研经费,可以为现行刑法中的贪污罪所评价.套取的科研经费的行为不应一律入罪,在仍用于科研项目的情况下,则可以阻却犯罪的成立.  相似文献   

7.
吕伟华 《法制与经济》2010,(14):104-105
利用科研经费购置的固定资产属于学校固定资产的一部分,应纳入学校进行统一核算和管理。但在实践中由于人们对科研经费认识上的偏差和相关制度不完善,致使利用科研经费购置的固定资产管理混乱,出现了账账不符,有账无实等现象。加强利用科研经费购置的固定资产管理需从转变思想观念、完善管理制度、增加管理手段等方面着手,使科研经费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高校科研经费来源渠道多样化,高校承担的科研项目和筹措的科研经费均呈大幅增长趋势,科研经费管理成为学校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王天正 《检察风云》2013,(12):11-11
这些涉及科研经费的职务犯罪案件,虽然犯罪手段和表现形式各异,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利用了手中的"权力"换取了不正当的"对价",或是以权谋私,或是权钱交易。权力被滥用的原因,其实是众所周知的,那关键在于缺乏监督。  相似文献   

10.
作为国家工作人员认定之实质标准的"公务",是一个与公权力相关且体现行为的违法与责任程度的范畴。在宪法教义学视野下,权利与权力之间是互斥关系,解释者不能把公民行使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的行为解释为犯罪,也不得将公民行使基本权利的行为界定为公权力。科研活动作为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属于和公权力无关的范畴,公民使用科研经费即使与国家财产权的保护之间存在价值冲突,也不能因科研经费姓"公"而将科研人员的科研活动解释为从事公务,进而将科研人员认定为刑法意义上的国家工作人员。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一些高校和科研院所中的顶尖科研人员,接连传出因贪腐被调查的新闻.这些栖身象牙塔里的学界“牛人”沦为贪腐“老虎”,暴露了科研经费监管与科研体制中的诸多薄弱环节. 2013年10月29日,北京市某知名高校一名47岁的工科教授因涉嫌贪污科研经费出庭受审.这是自2013年10月24日,科技部部长万钢回答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国家财政科技资金分配与使用情况的专题询问后,媒体披露的又一位因贪污科研经费而走上被告人席的教授. 据观察,近年来,学术大腕、学科带头人、知名教授、系主任,甚至是候选院士——这些高校和科研院所中的顶尖人员,在全国范围内不断传出被查消息.  相似文献   

12.
马明亮 《北方法学》2012,(6):136-142
我国之所以出现法院对地方政府的依赖以及地方政府对法院审判权的不当干预现象,根本原因在于目前法院的"人财物"管理方式存在制度性缺陷,即法院行政化的人事制度、依赖政府财政拨款的经费保障制度与现代审判权的运行规律存有内在冲突。它"后台"式地消解着法院的独立性,必须建立以符合法官职业特性和审判权运行规律的"人财物"管理制度,这是审判权独立运行的基石。  相似文献   

13.
科研人员不当套取国家科研经费不应认定为贪污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研人员采取不正当手段套取科研经费的行为,具有可谴责性,但不应认定为贪污罪。这主要是因为从事科研活动并非从事公务,此时科研人员并非国家工作人员。只要科研人员真实地从事了科研活动、按照项目合同书的要求进行和完成课题研究,就有权利获得相关资助经费;即使经费的取得采用使用虚假发票、冒名套取等不正当手段,也不影响获取经费本身的合法性。对于虚构项目、没有进行研究而套取科研经费的,应当以合同诈骗罪追究责任。对于科研人员违约拒不退还相关科研经费,数额较大的,可以侵占罪定罪处罚。  相似文献   

14.
日前,国务院公布了《机关事务管理条例》。该条例把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三公"经费问题作为重点,明确了机关运行经费、机关资产和服务管理的基本制度与要求,这为我们进一步加强"三公"经费管理,建设节约型机关、  相似文献   

15.
人民检察院在职务犯罪侦查与审查起诉中,对涉案所谓"工作经费"的性质认定与法律评价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议,而对此适中裁量又是正确定罪量刑的重要因素,值得深入研讨。文章以一例涉农资金贪污案为视角,在简要介绍了本案基本案情和裁决结果,以及引述了司法机关的法律评价之后,重点对司法机关就涉案"工作经费"性质的认定进行了研讨性的深入分析,进而予以比较研判,最终希望有益于该问题的深入认识。  相似文献   

16.
信息点击     
《法治与社会》2011,(6):80-81
商南人大"五个一"激活代表履职热情"学好一部法律"、"走访一次选民"、"搞好一次视察"、"办好一件实事"、"提好一件建议"是2011年商南县人大探索如何发挥代表作用,激发代表履职热情,创新代表工作的一项主题活动。该县现有省、市、县、乡(镇)四级人大代表996人,其中省人大代表2人,市人大代表41人,县人大代表165人,乡(镇)人大代表788人,设有代表活动小组99个。为使代表活动更加富有成效,县人大常委会在认真调研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在辖区内全体代表中开展"五个一"活动。  相似文献   

17.
正案名:夏某贪污罪案【基本案情】被告人夏某于2006年担任某科技大学(国有)外国语学院院长。2007年5月,夏某在外国语学院教师陈某的介绍下,获得了中国科学协会(以下简称"中国科协")调研宣传部科研项目《中国科协外宣资料翻译研究》,夏某担任项目负责人,合同期限为2007年6月至2008年6月。2007年12月20日,中国科协划拨项目经费人民币15万元至科技大学课题主管部门科技处。  相似文献   

18.
正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有30所高校公布了2012年"三公"经费。其中,浙江大学最高,达1107.8万元,广东体育学院为零。2013年1月,公益人士雷闯向全国113所高校提交信息公开申请。结果,有11所高校经申请而公开,有19所高校未经申请而公开,华东理工大学、西南大学、上海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4所高校在回复中明确拒绝公开"三公"经费。我国高校多数为公办性质,运行经费中相当一部分为财政拨款。根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高校作为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事业单位,在提供公共服务过程中制作、获取的信息应当公开,具体办法由教育部参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制定。  相似文献   

19.
强化政府财政拨款责任构建法援经费保障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的法律援助工作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也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其中最大的困难和问题就是经费匮乏。可以说,法律援助经费一直是制约我国法律援助事业发展的瓶颈,已经成为我国法律援助事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障碍。为此,有必要尽快建立法律援助经费保障机制,解决法律援助事业面临的主要难题,从根本上促进法律援助事业的发展。一、我国法律援助经费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法律援助经费的现状。从我国法律援助经费最近3年的统计数字可以直观地了解我国法律援助经费的现状。据统计,2000年,我国23个省共有经费2123.52万元,其中财政拨款1742.77万元,占82.1%;社会捐款57.8万元,占  相似文献   

20.
《法治与社会》2011,(9):8-11
从国务院要求98个中央部委公开"三公"(公务出国、公务用车、公务接待)费用以来,至本刊截稿时已有61个部门向全社会"晒"出了2010年的"三公"经费决算和今年"三公"经费预算账单,"三公"账本终于向公众掀开了长期神秘的面纱。然而,一串串数字对多数老百姓来说,仍是雾里看花,有多少人能一眼看明白?中国青年报全面梳理了"三公"消费的四大问号,带你看懂这本神秘的厚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