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现行法律规范中,对公安机关负责人赔礼道歉适用于《国家赔偿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外部行为(侵害行政和刑事司法程序),(涉众服务类)授益行政和公安机关内部行政尚未有涉及。公安机关负责人赔礼道歉制度的启动事由、道歉主体、道歉对象、道歉形式、道歉方式、道歉程序均未有明文规定,导致警务实践中无法可依,亟待立法规范。  相似文献   

2.
论行政道歉     
宪法精神要求我国尽快制定法律和行政法规,确立统一适用于全国的行政道歉的责任形式。在尚未制定法律或者行政法规确认之前,建议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或者国务院在相应的文件中或者政策中作出要求。  相似文献   

3.
依法行政是指国家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力、管理公共事务必须由法律授权并依据法律规定。法律是行政机关据以活动和人们对该活动进行评判的标准。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人民。人民通过权力机关制定的法律,表达意志,治理国家。依法行政是对行政机关提出的要求。依法行政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政府与人民、行政机关与权力机关、行政权与法律等的关系问题。第一,对政府提出依法行政的要求,植根于我国的国家性质。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政府的权力来源于人民。政府只能是人民的公仆,而不能相反。第二,行政机关由权力机关选举产生,政府必须对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向它报告工作,受它监督。第三,人民代表大会主要是通过法律表达意志,因此,政府作为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主要就是执行法律。政府从根本上说,是行政执法机关。第四,依法行政非常明确地摆正了权与法的关系,依据法律行使行政权力。行政权力来源于法,行政权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  相似文献   

4.
隐私权作为现代社会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随着公民权利意识的日益增强,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伴随行政权的不断扩张,人们发现对于公民隐私权的最大侵害是来自行政权的违法或不当行使,因此,建构隐私权行政法律保护体系,规范行政权力运行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法律问题。文章就隐私权行政法律制度保护的理论基础作了有益探讨。  相似文献   

5.
论行政告知制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行政主体在行使行政权的过程中,应当将有关事项依法告知行政相对人,以利于行政相对人及时行使权利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行政告知制度的法理基础是行政相对人在行政法律关系中的所处的主体性法律地位,而行政相对人获得这种主体性法律地位直接导源于现代宪法中国家对公民权利和自由的尊重和保护的理念。行政告知是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互相沟通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取得行政相对人认可行政行为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责任政府是民主政治时代的产物,是目前世界各国普遍追求的行政目标,也是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建立责任政府的宪政基础就意味着政府必须根据宪法、法律的规定通过行使公共权力以保障、发展公共利益和公民权利。构建责任政府,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就是建立健全责任政府的宪政基础,即政府应按照宪法法律的规定来确定政府的行政范围。同时,完善司法机关行政问责机制,积极引导社会公众广泛参与责任政府建设。最后还要建立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追究政府宪法责任的相关制度,特别是违宪责任追究制度。  相似文献   

7.
国际     
《时事资料手册》2000,(2):125-127
克林顿等公开道歉1999年5月10日,美国总统克林顿在白宫就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导弹袭击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向记者公开表示:“我已经向江泽民主席和中国人民表示了道歉。我要再次对中国人民和中国领导人说,我对此表示道歉和遗憾。同时,我要重申,我们致力于加强中美两国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一、依法行政的含义依法行政是现代政府行使职权的基本准则。依法行政就是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力、管理公共事务必须由法律授权并依据法律规定。法律是行政机关据以活动和人们对其活动进行评判的标准。而法律,必须是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的。第一,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组成部分。依法治国是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治理国家。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人民群众。依法行政与依法治国不同,依法行政的主体是行政机关。或者说,依法行政是根据依法治国方略对行政机关提出的要求。依法行政首先是要求行政机关依照法律行使行政权力,管  相似文献   

9.
杜一平 《前沿》2010,(17):74-76
中国传统儒学孟子性善论思想能为行政主体在行政实践中提供深刻有益的启发,提高行政主体的思想道德水平。把孟子性善论思想作为行政自制理论的基础进行探究,因为该思想促进行政主体更好的进行自我控制,做出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人民的行政行为,营造良好的精神家园。据此,在实践中深化道德基础的三点具体措施,即:确立和实现行政主体的善意行政意识、完善新的道德评价机制和提高行政主体的自我约束能力。  相似文献   

10.
行政补偿管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补偿制度是一国行政法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调整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关系的重要行政法律制度。行政补偿的理论基础应该是公民合法财产不可侵犯原则和社会负担平等分担理论。我国行政补偿的基本原则应该包括:公平合理原则;实际损失原则;直接损失原则;物质损失原则。  相似文献   

11.
民主一词出自西方,人民一词的大量使用也是晚近的事情,但也呈现出中国语境下使用的一些特点,人民不能就从其本身来理解,否则就会流于空洞。在人民与国家、人民与法律的关系中,人民是国家权力的合法基础,是法律效力的最后渊源。人民不直接行使权力,把行政管理权授给国家及其政府,把立法权授权给人民代表大会。这样,宪政就成了制度设计上的必然追求。  相似文献   

12.
李俊霞  曾礼 《桂海论丛》2003,19(1):57-59
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劳动关系是一种行政关系 ,其道德基础是服从。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 ,我国的劳动关系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这些变化需要重建新的道德基础。  相似文献   

13.
卢佩玲 《前进》2000,(11):46-47
行政法律关系主体是行政法关系的第一要素。解决任何行政法问题,都要涉及到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又是双方的,传统行政法注重行政主体的研究,对另一行政法主体的一方--行政相对人的关注比较少。对行政法主体的研究侧重于一方,会导致法律关系主体要素的失衡。所以对行政相对人的关注,就至关重要了。   行政相对人是行政法律关系中与行政主体相对应的另一方当事人,即行政主体行政行为影响其权益的个人、组织。作为法律关系的一方属于非常重要的范畴。它在行政关系中以不行使国家权力为其主要特征。首先,行政相对人是…  相似文献   

14.
公安基础工作是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具有法律属性的社会管理活动,它具有战略性、整体性、长期性和长效性等特征。要做好新时期的公安基础工作,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中心工作与基础工作的关系、做好基础工作与发挥公安机关职能作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沈晶 《公安研究》2006,141(7):86-89
公安行政强制对最终实现法律所预期的行政状态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其行使不当极易造成对人权的侵犯,为保障宪法基本权利及自由的实现,公安行政强制必须受到严格的控制。文章在重申强制是法的重要属性的基础上,从权力与权利的平衡、自由与秩序的互相妥协、公共利益与个体利益的协调三个角度探讨了公安行政强制的法理基础,以论证其正当性,并满足用理论来指导实践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立法是前提,普法是基础,执法是关键,监督是保障。经过不断努力,目前,我国80%的法律法规是由行政机关负责实施的,这其中又有70%左右的法律法规由财经行政部门来执行。可见人大经济法律监督工作任务之重,责任之大。行政机关执法水平和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当前,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乱罚款、乱收费、乱审  相似文献   

17.
《小康》2007,(8):51-53
道歉的另一头连着的是宽容,诚挚的道歉往往能赢得尊重和宽容。作为行政首长,于幼军降低姿态,维护了一个诚恳的、敢于承担责任的政府形象。  相似文献   

18.
林莉红  肖志雄 《求索》2014,(10):106-110
行政程序的道德基础是行政程序运行中起决定作用的伦理道德思想以及道德原则规范,行政程序的道德基础是行政程序正当性的基础。行政程序道德基础建设应当坚持以人为本,尊重行政相对人的主体地位和人格尊严,为满足行政程序道德基础的要求,行政程序应当具有透明性、稳定性、可预期性等特点,行政程序的规则既应当注重规范行政权力的行使,也应当注重保障行政相对人的程序性权利,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为行政行为时,也应当秉持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在行政程序中进行价值判断时,应当尽量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利益。在我国行政程序外部控制机制相对完善的情况下,行政程序的控制应实现由外部控制向注重行政程序道德基础建设的转变。  相似文献   

19.
胡平仁 《湖湘论坛》2010,23(2):24-27
法律政策学作为一门以法律和政策的关系为研究对象的新兴的边缘学科,大致产生于19世纪末,是法理学中继法哲学、法社会学、法经济学之后的综合性应用研究,是法哲学通向部门法学的桥梁。法律政策学的理论基础至少有两个:一是法律价值理论,这是法律政策学与法哲学、部门法学之间的纽带;法律政策学的价值论基础意味着法律的政策考量。二是法治理论,法治不仅是法律的准绳,更是政策的"金箍咒";法律政策学的法治论基础意味着为政策立法。  相似文献   

20.
行政确认是行政机关一种十分常见的行政行为。行政法学界多数的看法是,行政确认是行政主体对行政相对人的法律地位、法律关系或者有关法律事实进行甄别、认定、证明,并予以宣告的具体行政行为。其实,依笔者所见,在行政管理活动中,无论是基于对特定法律事实、法律地位、法律关系的认知与判断,从而对特定的相对人作出的行政决定,或是对不特定的相对人制定的规范性文件,都有确认活动的过程穿插其中。实践中,行政确认行为往往是作出其他行政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