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理性选择和文化群体行动是埃尔斯特质疑马克思社会形态变革阶级革命解释观的两个重要维度。如果说第一个维度的质疑是直接否定马克思社会形态变革阶级革命解释观本身的话,第二个维度的质疑则通过肯定文化群体行动对社会形态变革的意义而否定了马克思社会形态变革阶级革命解释观。然而,无论是第一维度的质疑,还是第二维度的质疑,都是不成立的。  相似文献   

2.
乔春梅  李敏 《求索》2013,(9):98-101
必然与自由是哈贝马斯与马克思共同关注的理论主题.也因此导引出对人类根本解放问题的有区别的共识.区别的来源即是具有本质区别的自由观。即基于劳动和基于交往的对立.马克思强调人的自由在于解放生产力以及不断变革生产关系,哈贝马斯强调规范人们之间的交往行为从而达到理性的沟通与自由。可以看出。形成于晚期资本主义的哈贝马斯自由观从时代性上显然是对形成于早期资本主义社会的马克恩自由现的一种发展。本文重点探讨哈贝马斯对马克思自由观的承继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3.
马俊领  刘卓红 《求索》2011,(4):107-109
埃尔斯特以方法论的个体主义为基点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所作的批判本身应当受到辩证批判。首先,方法论个体主义是以个体的自私和理性为隐性前提的,这实质上是物化意识的产物;其次,埃尔斯特忽略了马克思并未接受原生态的黑格尔辩证法、而是从实践角度对它进行了批判的事实;再次,埃尔斯特忽视唯物史观重要概念的双重向度,即实证向度和批判向度。要正确理解马克思方法论的非个体主义取向的深意以及与之相关的唯物史观重要思想,就既要看到唯物史观实证特征,又要领会它的批判意旨。  相似文献   

4.
杨颖川 《传承》2013,(9):92-93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经历了萌芽、稚嫩、成熟、深化逐步趋于完善的过程。这个过程也伴随着马克思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界定经历了"自我意识—自由自觉的劳动—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阶级利益的承担者"几个历程。  相似文献   

5.
吴玲 《传承》2013,(7):92-93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经历了萌芽、稚嫩、成熟、深化逐步趋于完善的过程。这个过程也伴随着马克思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界定经历了“自我意识一自由自觉的劳动一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一阶级利益的承担者”几个历程。  相似文献   

6.
张雷 《理论月刊》2010,(1):16-18
《资本论》包含着大量的经济伦理方面的思想,尤其是关于经济正义问题的思考。从“物的人格化”到“人的人格化”体现着马克思经济正义观的人文关怀。“重建个人所有制”的重要命题为马克思经济正义观提供了现实路径。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资本论》所体现的经济正义观是现实的、革命的,有着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品格。  相似文献   

7.
(一) “文化大革命”被毛泽东视为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政治大革命。这里,起决定作用的是毛泽东的阶级观与革命观。这一阶级观、革命观的形成可以追溯到毛泽东1926年3月发表于“中国青年》第116—117期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在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一卷时作了重大修改。不少在建国初期看来不大合适的论点被删削了。然而,从毛泽东本人后来的言论与行动可以看出,这些被删削了的论点事实上仍然继续潜藏在他的思想深处,而且不断地在起作用。  相似文献   

8.
关于社会形态问题,马克思晚年的研究发生了明显的空间转向。马克思早期主要剖析以英国为"样本"的西欧资本主义社会,侧重于在静态分工和所有制的角度下解读社会形态结构,在动态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视野下把握社会形态演进,初步形成了分析社会形态的理论框架。马克思晚年着重考察东方社会农村公社存在的普遍性、内在的二重性及其未来的发展命运,在宏观上完善对原初社会形态的认识,考察社会形态的不同演进路径,在微观上分析东方社会落后国家独特的历史境遇及其新的发展道路,形成了有关社会形态问题的新认识。正确理解马克思晚年关于社会形态问题的空间转向,明确割裂马克思思想整体性的理论本质,阐明马克思晚年在社会结构、动力和发展道路方面对唯物史观的丰富和发展,是把握马克思思想整体性和连贯性的关键一环。  相似文献   

9.
(一) 一八五九年,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首先提出关于人类社会形态发展的学说:“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做是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性质,我国学术界有原始社会说、奴隶社会说、封建社会说、混合阶段说、东方特有的阶级社会说、经济形式说诸种,但古代的生产方式为奴隶制社会,这已基本成为定论。我认为亚细亚生产方式,指的是原始社会的最后阶段,即私有制和阶级产生阶段的社会形态,它是先于古代的,即奴隶制的社会生产形态而存在的。在这里,马克思大体上提出了五种社会发展阶段的学说。为了肯定奴隶制是一个单独的社会发展阶段,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一书中指出:“奴隶制是同其他任何经济范畴一样的一个经济范畴。”“因为奴隶制是一个经济范畴,所以它总是列入各民族的社会制度中。”一八四四年,恩格斯根据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现实的人"概念贯穿唯物史观的创立过程,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马克思以"现实的人"区分"政治的人",批判黑格尔法哲学的理性国家观;第二阶段,马克思以"现实的人"反对"绝对精神"和"自我意识",批判黑格尔和鲍威尔的思辨哲学;第三阶段,马克思对人的理解从"现实的人"走向"现实的个人",并把"现实的人"的概念内涵最终确立为"在一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下从事实践活动的个人"。"现实的人"概念内涵的最终确立是马克思哲学革命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1.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问世。马克思和恩格斯合写的这部著作,作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周详的理论和实践的党纲”,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第一个纲领性文件。它的问世,标志着人类历史上一次空前伟大思想变革的成果——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国际无产阶级有了自己的世界观,有了自己的思想体系,从而有了从“自在的阶级”变为“自为的阶级”的思想条件,有了与国际资产阶级斗争的理论武器,得以自觉地担负起自己的世界历史革命使命,促进人类社会变革,推动人类历史前进。所以,在本世纪初,斯大林说得好:“谁都知道马克思和恩格斯以自己…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的正义观具有独特的理论特质,其内在包含着事实与价值、批判与规范、历史与现实三重相互对立统一的规定性。因此,马克思正义观在逻辑本质上是一种辩证的逻辑,是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批判维度与规范维度、历史制约与现实可能的辩证统一。为此,只有从辩证的双重维度出发,才能澄清关于马克思正义观的争论,才能准确把握马克思正义观的理论精髓,揭示马克思正义观的真实意义与革命性质。  相似文献   

13.
新论摘编     
马克思本体论思想的当代价值马克思的本体论日益引起学界的关注。必须从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变革的宗旨和使命出发,把本体论放在“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的框架内,才能给以正确的诠释和定位。马克思终结了传统的思辨形而上学本体论,但却继承和光大了人类的形而上情结和追求,并以人和人的实践活动为底蕴,深刻地回答了世界本真存在的追问。关爱生命,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就是马克思本体论思想的当代价值所在。(摘自《光明日报》2002.8.20张奎良文)战略观念的起源现代战略概念的出现是古代战略思想长期发展的结…  相似文献   

14.
王刚 《长江论坛》2015,(3):21-25
马克思以工具主义和阶级分析法揭破了国家本质的阶级性。马克思关于国家本质的阶级性观点在当代遭遇危机,敲响了完整辨认马克思国家本质观的警钟。执着于在"国家"内部求索而忽视马克思文本之中"公共权力"和"氏族组织"的概念语义及其与国家范畴的同异关系,是一直以来造成从单一的阶级性视角片面解读马克思的国家本质观的根源之一。缘于对公共权力的合理定位,马克思在重点披露国家本质的阶级性之时,也附带指认了国家本质的社会性。国家本质的阶级性和国家本质的社会性拼成了国家本质的完整意涵。国家本质的二重性彰示了国家本质的内在矛盾性,坚持二重性的国家本质观应当防止以马克思之名肢解马克思本质观。  相似文献   

15.
一、马克思和列宁关于过渡时期和社会主义社会的论述研究社会主义阶段的划分问题必须从马克思和列宁关于过渡时期和社会主义社会的论述开始。马克思的论述集中在《哥达纲领批判》这篇光辉著作里。马克思首先把共产主义社会分为两个阶段,即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和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然后才说:“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马克思提出的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是实行生产资料全面的全民所有制、全民的按劳分配、没有商品交换、没有阶级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法的本质、法的起源与消灭、理性自然法与实在法的关系、法与法律的区分等方面对法律观进行了阐释;从国家起源、国家职能、国家本质、国家的未来命运等几个方面对国家观进行了阐释;在法与国家关系上,他们认为:法与国家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法与国家都是由经济基础所决定的,法与国家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在阶级社会中,是实现阶级统治的工具。  相似文献   

17.
李鸿 《长白学刊》2003,(3):46-49
中国哲学界对马克思历史观的当代理解经历了四种范式的理论变化:“本体论的历史观”、“认识论的历史观”、“实践论的历史观”和“生存论的历史观”,四种理论范式是逐次超越的关系。“生存论的历史观”是目前中国哲学界具有前瞻性的学达到的最高理论形态,但是生存论作为现当代哲学的共同趋向,并不能由此凸现马克思历史观的超越性和革命性,只有从现实生活的视角理解马克思的历史观,寻找马克思历史观的实践生存论基础,才能说明马克思哲学与时俱进、理论常新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从自由主义民主立场出发,伯恩施坦认为民主意味着不存在统治阶级,否定了马克思的阶级民主概念;主张民主包含了法制、有限多数和妥协原则,否定了马克思的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以自由主义为中介,伯恩施坦指出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主张通过完善自由主义民主制度使资本主义和平长成社会主义,要求放弃无产阶级革命,改变无产阶级政党的革命性质。我们需要批判地分析伯恩施坦的民主观,以澄清对马克思思想的误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  相似文献   

19.
谢安国 《前沿》2014,(21):7-8
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人们对马克思哲学进行了近代哲学式的解读,马克思实践观的生存论存在论的维度完全被遮蔽起来,掩盖了实践观的本真意义和丰富内涵。马克思的实践概念首先关注的是人的存在方式,以及人与自然界的原初关联、人与社会的内在关联等。从生存论存在论的角度理解马克思的实践观,才能更加深刻地揭示和阐明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当代意义,进而实际地形成马克思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之间有意义的对话。  相似文献   

20.
郭晶 《前沿》2012,(3):67-70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的革命性变革是哲学界关注的重要理论问题,对这一问题的探讨有多个视角,以理论哲学与实践哲学的关系为视角,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就体现为从理论哲学向实践哲学的转变。西方哲学总体上呈现为从理论哲学向实践哲学转向的发展历程,而这一转向的实现者,就是马克思。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定位为实践哲学,马克思所实现的哲学革命的内涵和意义将得以揭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