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飞单"扰乱了航运中心的正常运转 社会危害性大 "飞单"环节中集装箱犯罪案件主要表现为诈骗犯罪,主要发生地为洋山港区和外高桥港区,受害单位通常为各物流企业和长三角地区的各类生产企业.此类犯罪针对的目标多为空集装箱,有时甚至是满载各类出口货物的重箱,因此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该类案件与普通的侵财类案件相比,犯罪嫌疑人作案往往是多次作案、反复作案,涉案的金额也往往是数以万计、几十万计,被害单位损失惨重,而承担相应运输责任的物流企业也要根据民事法律对委托企业做出巨额的赔偿.长此以往,不但影响了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正常运转,更是不利于港区内各类企业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山于诸多原因,未成年人犯罪呈递年上升趋势,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作为担负着法律监督职责的检察机关,在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时.如何正确运用检察权.做好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审查和预防工作.经过多年的探索,在检察机关成立未成年人犯罪检察室,则是其中一种较为被认可且收到一定效果的有效形式。  相似文献   

3.
《检察风云》2010,(15):8-9
总体匕来讲。反贪污贿赂和反渎职侵权比较起来,后者难度更大。发现难、查证难、处理难和阻力大,‘三难一大’是检察机关从事反渎职侵权工作的干警们面临的普遍困境。而最大的难度在于思想认识上的不统一,更准确地说,对于渎职侵权犯罪的社会危害性,还没有引起充分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2011年,对于律师王荣利而言,印象格外深刻。近期,由他发布的《2011年度中国企业家犯罪报告》,共收录了这一年度企业家犯罪案件202件。作为一个长期跟踪该领域的专家,他有理由担忧:2009年中国可统计的落马企业家有95位,2010年该数据上升到155位,2011年这一数字突破了200,其中近半数为国企高管。据统计,仅广州一地,近五年立案查处企业违纪违法案件206件中,  相似文献   

5.
“人身危险性”与“社会危险性”的纠缠与厘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伟 《法治研究》2016,(3):58-64
“人身危险性”与“社会危害性”具有各自独立的学术品格,“人身危险性”不能寄居于“社会危害性”之下并被其简单囊括。人身危险性的介入并不排斥社会危害性理论,在彼此内涵中究竟以行为还是以行为人为中心是界分二者的核心基准。“人身危险性”概念应该得到正本清源的澄清,“人身危险性”这一容易引发歧义的概念应该还原为“社会危险性”。厘清“人身危险性”的概念具有多元化的现实意义,是我们顺利接纳并重新认识其学术价值的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6.
本文案例启示:醉驾犯罪的构罪要件明确具体,符合醉驾标准即构成犯罪。但司法实践中醉驾形式各异,危害性程度大小不一,醉驾一律入罪与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本质属性相悖,对某些特殊情境下的醉驾行为,情节显著轻微社会危害不大的,可以不认为是犯罪。《刑法修正案(八)》关于醉驾以危险驾驶罪追究刑事责任的规定正式实施后,对遏制酒后驾车和危险驾驶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起到明显  相似文献   

7.
在被绑架人将自己与他人调换以后,从而因绑架人的杀人行为导致他人死亡。这个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构成什么犯罪。本文将从犯罪构成的角度分析,将几种讨论的观点做统一分析,得出相对正确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马楠 《法制与社会》2011,(32):247+253-247,253
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大潮中,类似于"见死不救"这样的不和谐音符不断的刺激着人们的视听神经,其所造成的社会不良效应也引起了相关人士的关注。在道德的约束和示范作用不足以规制人们的行为时,刑法介入的可能性和应然性成为人们讨论的焦点问题。一场是否应将"见死不救"的道德丑相纳入到刑事视野的争辩悄然展开。本文围绕刑事立法理论,从"见死不救"行为自身的危害性入手,并结合刑法自身的特性,对此问题进行论证。  相似文献   

9.
正两法衔接是新课题,检察机关如何在两法衔接的职能定位中发挥作用更是难题。近年来,河南省项城市检察院积极适应新时期检察工作的发展需求,不断研究探索检察职能对接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开创性应用五个抓手,有效破解了难题,实现了检察机关在两法衔接机制中的法律监督职能,建立了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相衔接机制,加强了对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专项监督工作,走出了一条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10.
6月26日是世界禁毒日。今年是第十七个"国际禁毒日",其主题是"抵制毒品,参与禁毒"。每到禁毒日这一天,毒品及其危害、治理就会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然而,毒品的屡禁不止以及危害不减,却如影随形,每一天都在冲击着人们的灵魂。因此,认识毒品犯罪,自觉地抵制毒品,参与禁毒,是一件十分必要的事情。2012年6月16日,中欧法律合作大型项目"进一步推进中国死刑制度改革"结项会议在北京九华山庄召开。与会的诸多实务界与法学界的专家学者们围绕着死刑的存废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种具体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与争鸣。在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出现了越来越多"不道德"的社会现象。这些行为不断的蚕食法益,当立法机关认为一种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程度已经达到用道德已无法约束的地步,需要用刑罚予以抑制的时候,刑法的保障作用就体现出来了。而"性索贿"侵犯了诸多的法益,造成了广泛的不良社会影响。但我国对受贿罪仍局限于财物,这样造成了广大群众对司法的千呼万唤,而法官却"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的尴尬。基于"性索贿"的严重社会危害性,将"性索贿罪"写入刑法是一件必要并切实可行的做法。  相似文献   

12.
正本文案例启示:"性保健品"可以成为假药犯罪的对象,行为人只要认知到其所卖的"性保健品"具有药的特性功效,且确定是假药、可能是假药,或可能不是真药的,均可认定行为人具备假药犯罪的主观故意。基于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和刑法成本考虑,在司法实践中,"性保健品"涉假药犯罪的入罪标准应低于一般的假药犯罪。[基本案情]2012年11月19日,被告人叶某因犯销售假药罪被上海某区人民法院判处拘役三个月。2013年3月14日,公安机关接举报,在叶某无证经营的成人保健品店内,查获其从非正规渠道购入的,由西藏力龙  相似文献   

13.
本文针对毒品犯罪分子内部分工日益细化,组织性、隐蔽性逐渐增强,公安机关很难获得全部犯罪证据,经常出现"零口供"的情况,介绍检察机关如何通过严格审查其他相关证据,使证据之间能够排除矛盾,指向一致,形成完整的证据链条,打击犯罪。  相似文献   

14.
毒品犯罪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和复杂性,侦查机关在侦查毒品犯罪案件时,大量采用了特情引诱的手段。  相似文献   

15.
商业贿赂是指经营者在商业活动中,为了获取交易机会、谋取商业利益,故意采取财物或其他不正当手段贿赂对方单位或个人的行为。商业贿赂行为涉及到社会生活各行各业,具有人员众多、利益共享的特点,是一种不正当竞争行为,具有极大的社会危害性。在治理商业贿赂工作中,检察机关要严格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检察职责,做到“四个实”,即调查研究摸实情、  相似文献   

16.
铁石  刁智 《天津检察》2007,(3):47-47,19
《刑法》第354条规定:“容留他人吸食、注射毒品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根据刑法规定,容留他人吸毒罪的构成要件中并没有规定“以营利或牟取非法利益为目的”是构成本罪的主观要件。也就是说,容留他人吸毒罪的构成无需以行为人具有营利或牟取非法利益为必要条件,营利与否并不影响本罪的成立。这主要是因为:1、不以营利或牟取非法利益为目的的容留他人吸毒行为,侵犯的客体同样是国家对毒品的管理制度和公民的身体健康,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因此,  相似文献   

17.
覃波 《法庭内外》2012,(4):31-34
2011年,北京市海淀区法院先后受理了多起诈骗机动车保险金(下文简称"骗车险")的犯罪案件,据统计,自2010年12月至2011年12月间,该法院受理的诈骗机动车保险金犯罪的案件占同期诈骗类犯罪案件的11.97%,较之前一年同期增长了86.67%。由于此类犯罪不仅会破坏保险市场管理秩序,而且与市民生活紧密相连,因此具有较大的社会危害性,应当引起有关部门及相关人员的重视。  相似文献   

18.
人们彼此祸害,真是穷极人类之想象。国内的手机用户往往有过这样的经历,电话只响一声,手机上显示有未接电话,打个电话回去,发现对方是设置语音信箱播放广告,或者呼转至付费声讯台,等缓过神来挂断电话,已经来  相似文献   

19.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人犯罪法》颁布实施以来,全区检察机关组织干警认真学习,充分运用审查批捕、审查起诉和执行监督的职能,切实落实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各项措施,教育挽救了一批未成年人犯罪分子,为维护社会稳定,促使未成人健康成长做出了应有贡献。  相似文献   

20.
风险社会中“社会危害性”的新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雯 《河北法学》2011,29(2):147-155
"社会危害性"紧贴社会,它已经随着社会的演进而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在风险社会之下,学界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非议态度将有所改观。"社会危害性"的"社会"指的是社会关系。社会危害性具有朴实性、民主性、道德性、法定性的特征。在当代中国内地,社会危害性并不具有阶级性;社会危害性与罪刑法定原则的追求相同;社会危害性是刑事违法性的根据,是第一性的,但在司法中要受到罪刑法定原则的制约。犯罪本质和犯罪构成体系并不存在惟一性的对应关系,犯罪本质由刑法规定,犯罪构成体系却可以选择适用。在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的场合,犯罪构成的判断是惟一性的,犯罪构成并未被虚置。社会危害性比法益的内涵更深刻、直白,更具有优越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