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易靖茗 《台声》2013,(2):18-21
黄教授曾为台湾知名动漫及色彩能量学专家,著有《现代动画艺术》、《卡通电影》等大学教材,同时在多所大学任教,并担任台湾金马奖及公共电视节目评委、中华社教影视制作协会理事长等职务。1996年开始,为研究色彩在不同光源下所释放出的光彩磁波能量对环境空间及一般人情绪所产生的影响,特别是移居加拿大后,黄教授经过10余年的深度探索,终于在2008年完成了著作《色彩再生论》,由台湾的红蚂蚁出版社及大陆的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同时接受全国数十所知名大学邀请巡回各地作专题演讲,成为首位公开发表色彩再生理论的艺术家。  相似文献   

2.
孟祥才 《春秋》2013,(1):14-19
我开始知道戚本禹的大名是1963年在大学历史系读书的时候,那时他在《历史研究》杂志发表了《评李秀成自述》,轰动了史学界。他的文章气势磅礴、先声夺人,文字华美、酣畅淋漓,使历史系的青年学子佩服得五体投地。此后,凡见到他的文章,我一定仔细认真研读。  相似文献   

3.
2011年9月23日,筹划了半年之久的“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博士生导师赴闽东考察团”终于成行,其中周宁县为这次考察的重点。我未去过周宁,但对周宁山水之美早有耳闻。黄国盛教授多次赴周宁考察,他与傅朗教授发表《闽东也有西双版纳》一文,在周宁传诵一时。黄教授在山清水秀的闽北地区长大,但却对闽东山水赞口不绝,对周宁更是情有独钟,他对周宁文化山水绘声绘色的描述,  相似文献   

4.
邓弦 《传承》2004,(4):35-36
1998年3月,在小平同志逝世一周年的日子里,我写了一篇题为《邓氏族谱与邓氏贤哲》的文章,藉此纪念他老人家。这篇文章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办的杂志《民族团结》(1998年3月号)上发表了。此文发表后,我收到全国各地上百封的来信,让我深刻地感受到国人对小平同志这位伟人发自内心的高度崇敬。为写好这篇文章,我研究过有关史料,查考过手上保存的几十种全国各地印制的“邓氏家谱”和邓州博物馆中的“邓氏专展”资料。从中,我发现两百多年前小平家族祖先曾居住在江西吉安一带,后才迁到四川广安,而据我的家谱记载,我祖上曾居住在江西石城沙溪,两…  相似文献   

5.
正在《前进论坛》(《前进》)创刊60周年之际,不由想起了很多与这本党刊难忘的人和事。记得1983年12月25日,农工党第九次代表大会在北京友谊宾馆的大礼堂召开,我和时任农工党中央副主席的沈其震先生相识。他在小组讨论中对我说:"你们是对外改革开放城市,你是搞抗衰老药物研究的,可以做点这方面的文章给《前进》。"我回到宁波,按着沈其震副主席的建议,开始给《前进》写稿,  相似文献   

6.
那是1996年春天的一个月朗星稀的夜晚,一通来自台湾的长途电话让我久久感动不已。电话是鄂籍台胞欧阳一打来的。其实,在此之前,我对欧阳一所知甚少,我仅仅知道他是台湾《远望》杂志的社委,毕业于国立中兴大学法律系,在台湾某公司任副理职。他在电话中告诉我:他从《远望》杂志上得知我的一篇纪实散文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举办的第八届“海峡情”征文中获了奖,特意打电话来向我贺喜。热诚的鼓励与赞美,有如一股温馨的风,吹得我浑身暖乎乎。可见,人世间的一切深情厚意,都是从小小的理解或共鸣开始的。从此,我便开始注意欧阳一这…  相似文献   

7.
在同辽海出版社签订出版《世相写真图》的合同时,我又想到了萧乾──这位长我二十九岁的老人。《世相写真图》是我同丁聪先生十七年合作作品的总集,而我们的合作长期得到了萧乾先生的关注与鼓励。在他生命的最后对分写下的为数不多的文章中,有一篇就是对我们创作的评论──《珠联璧合》。这是他在医院里背着医生护士偷偷写成的。当然,这篇文章的内容,早已超出了对具体作品的分析,而是提出了社会应当怎样对待讽刺文学的大问题。他之所以关注我们的创作,我想,也正是为此。 由于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中国历来的文学传统是压制讽刺的…  相似文献   

8.
忆漆侠先生     
孟祥才 《春秋》2013,(3):27-28
漆侠先生是我仰慕的史学界前辈。上个世纪60年代初我在大学历史系学习时.就开始读他的文章和专著如《秦汉农民战争史》、《王安石变法》等。先生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踏实的文献基本功、驾驭重大史学课题的能力、沉实老到的文章风格,都让我感佩不已。当时我就想.如能有机会拜见先生.当面聆听他的教诲.那该多好呀。  相似文献   

9.
生命历险     
生命历险李秀成刘世才惊人的一幕雷军接受我的采访是从100集电视连续剧《中国大案录》之《西安大追捕》开始的。在《西安大追捕》中,杀人狂魔魏振海为了对付前来抓他的警察,每天都要将一颗子弹擦上数遍,并口出狂言说这是在关键时刻救他性命的一颗子弹,谁不怕死,这...  相似文献   

10.
魏秀堂 《台声》2003,(1):23-23
我搞了一辈子的新闻,而且绝大多数时间是参与办刊物,其中有4年是在《台声》杂志度过的。这4年给我留下了美好的记忆。我与《台声》的缘分,应当说,最早始于1982年。那年的夏天我去北戴河采访台湾同学会的活动,正好后来当选为全国台联副会长并长时间领导《台声》的郑坚同志也在,我们很快就熟悉了。从他口中得知,计划中全国台联将办一本刊物。不久,全国台联成立了,《台声》杂志问世了,从此我开始经常采访台联的重大活动,自然也有机会经常与《台声》的记者编辑接触,彼此建立了友谊。而且,我当时所在的中国建设(即现在的《今…  相似文献   

11.
那天晚上,电影频道播放着《当爱情失去记忆》,孩子早已沉沉睡去。丈夫开始吻我,我轻轻拒绝着,说“我不想”。但其实我体内流动着一座火山,我的身体很烫,这瞒不过他,他对我的一切了如指掌,他给我脱光了衣服,自己也脱得精光,这是我们结婚后第一次脱光了衣服看对方。 我始终没有产生与他做爱的欲望,他  相似文献   

12.
安东 《台声》2006,(12):92-92
这是一本关于亲情和思念,关于宽恕与原谅,也关于成长的书。蒋孝严奇特的身世曾引起了世人的好奇和各种猜测。美国两大著名报纸《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都曾以显著篇幅进行了长篇报道。国内外其他媒体也对他父母恋情、他母亲离奇死亡、他和孝慈这对孪生兄弟的生活经历进行了各种版本的叙述。历时3年,用流畅的笔触、细腻的情感,完成的《蒋家门外的孩子》,是蒋孝严为他的父亲蒋经国而写。正如他在书中《自序》所说,“从提笔写下这本书的第一个字开始,到点下最后一页的标点符号,一路上,父亲经国先生的影子一直在我脑中、在我眼前、在我身…  相似文献   

13.
两件与南京有关的事触动了我。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副教授、我的老乡程平源来看我,他是来参加在清华大学召开的一个农民工座谈会的。他递给我一本刊物——《中国工人》2010年第1期。头条文章,就是他和清华大学沈原教授、香港理工大学潘毅教授合写的调查报告:《谁的责任——张家界籍建筑风钻工深圳集体罹患尘肺病调查》。  相似文献   

14.
《宋平论党的建设文选》出版了。这对于我们深入学习贯彻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推动新时期党的建设工作,具有重大意义。  《文选》收录了宋平同志 1987年至 1999年间关于党的建设的部分文章和讲话、谈话。这个期间,我们党既经历了严峻考验,又取得了辉煌成就。宋平同志的文章和讲话、谈话,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他对党的建设的理论思考与工作实践,反映了这一时期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不断前进的足迹。我曾经长期在他的领导下工作,直接聆听过他的不少讲话、谈话,其情其景,记忆犹新。今天学习这本书,仍然感到十分亲切,倍受教…  相似文献   

15.
《人大建设》2005,(12):25-27
本期介绍的《中国贫困原因探悉》是李昌平的新作。五年前,李昌平以湖北监利县棋盘乡党委书记身份上书朱总理.痛陈“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引起中央对“三农”问题的高度关注。2002年.他的专著《我向总理说实话》在光明日报社出版.受到国内媒体广泛关注和推荐。他的这篇文章以《贫困源于不合理的体制因素》为题首发于中央党校主办的《学习时报》,接着便被人民网等许多传媒转载.有人说这是他“又一篇敢向中央说实话的文章”.本刊摘转此文.仅在引起读者对此问题的多角度思考。  相似文献   

16.
白先勇是个《红楼梦》迷。他曾说:“(我)小学五年级便开始看《红楼梦》,以至于今,床头摆的仍是这部小说。”又说:“这本书对我文字的影响很大。”情况的确如此。白先勇是台湾作家中学《红楼梦》最有成就的一位。他不仅很好继承了《红楼梦》的艺术传统,而且融传统于现代,做出了独创性的发扬光大。他虽然不是专门的“红学家”,但  相似文献   

17.
鲁迅说他在一九一八年之所以开始写小说,是由于他对热情者们的同感,“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他把自己从事的文学事业叫做“遵命文学”,他说:“不过我所遵奉的是那时革命前驱者的命令,也是我自己所愿意遵奉的命令。”近年来,有人在评价鲁迅时,硬说鲁迅的“遵命文学”是遵早期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之命。说他的小说《风波》、《故乡》、《阿Q正传》等提出了农民问题的重要性,这是对无产阶级“革命前驱者”政治号召的一种呼应。我认为这是不合乎历史事实的。  相似文献   

18.
人物/语录     
《创造》2012,(8):15-15
“不回应。别理他。”——蒋方舟淡定回复“方舟子打假”。从7月31日开始,方舟子一直发微博质疑青年作家、《新周刊》副主编蒋方舟曾经的文章是其母代笔,这一消息一出,就闹得网络上一片沸沸扬扬。  相似文献   

19.
这是我最不愿意写的文章之一,和温世仁道别。他倒下的前一天,仍极关心这场大选,对北京政治及两岸经济产生何种影响。当时太忙了,只匆匆和他说“改天再和你谈”,便挂了电话。隔天,我被朋友通知,温世仁中风病倒了,辗转得知,他早在抵达医院时,瞳孔已放大,无生命迹象。他长得很胖,但活得轻盈。说50岁后不做商人,就真的不做。退下来短短5年,他写了《成功致富又快乐》、《台湾经济的苦难成长》、《你能懂东亚金融风暴》、《领袖》、《媒体的未来》、《网路创财富》、《新经济与中国》、《英语直通车》、甚至包括武侠小说《秦时明月》等。我和温世…  相似文献   

20.
2014年5月21日《参考消息》刊登刘华的文章,文章提出在日本快速近代化的进程中,随着国家由传统社会向工商社会转变,一批社会精英开始寻求将儒家思想与近现代社会相结合的道路,其中的典型就是被称为“日本资本主义之父”的涩泽荣一。他于1916年出版的《论语与算盘》中借用《论语》的论述认为:“致富的根源是仁义道德,没有正确原由的富裕不可能持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