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40年代后期,张君劢主导了<中华民国宪法>的设计和制定,大致从这一时期开始至晚年,人权保障、人的问题逐渐成为其政治思考的基点,明确提出了人权为宪政、为民主政治之基本的看法.从张君劢关于人权、宪政的基本观念以及他对中国的宪政之路的思考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以"消极自由"和人权保护为基础的宪政民主观念,在其思想中已经臻于成熟和稳固.  相似文献   

2.
治理&#183;宪政&#183;财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治理是一种新的政治型式,实现治理的关键是建立现代宪政制度或实现宪政制度创新,而宪政起源于对以私人财产权为核心的个人基本权利的保护。因此,从保护以私人财产权为核心的个人基本人权出发,实现宪政制度创新,是实现治理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3.
康有为从文明有机体的视角把宪法看作社会组织系统的一部分,他为中国设计的"宪政之路"是立足本土,走向具有超越西方色彩的普世主义宪政;严复则是从自由主义的理念出发理解宪法,追求一种"自东向西""走向自由"的民主宪政。严复所代表的政治"西化"倾向长期主导着近代中国的宪政实践,由此而生产出来的"宪法"因无公众力量和信仰体系的支撑,不可避免地沦落为当权势力勾画政治蓝图的"设计图纸"。  相似文献   

4.
老子“无为”思想对当代中国政治文化构建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无为而治"政治思想的基本原理源于他的"天道自然观".道的基本属性是"自然无为".在政治统治上,老子大力宣扬"愚民治国"的思想,认为社会应向自然纯朴的方向发展.政治文化是政治关系的心理的和精神的反映,它是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形成的对干政治的感受、认识和道德习俗规范的复杂总和.在构建当代中国政治文化过程中,老子的"无为"观对当代中国建构和谐、自由、民主宪政等的政治文化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以赛亚&#183;伯林自由主义宪政思想批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伯林试图解答的主要政治难题为“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这两种自由概念;伯林强调了在现代社会里首先应当维护消极自由的理由以及无节制消极自由也会导致不良后果的现实,伯林还论证了人类价值多样性和冲突必然性;伯林自由主义宪政思想的遗产在于提出,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宪政文明,宪政文明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根据具体社会历史条件变迁不断修订和完善现有基本社会制度,基本制度设置的核心理论依据或指导思想将完成从一元论到多元论的转向,基本制度设置的重心将完成从维护制度利益或公共权力到维护公民利益或个人权利的转向,从而为后人探索进一步完善社会基本制度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6.
贡斯当作为近代自由主义的奠基者之一,其政治思想在二战以后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本文主要探讨贡斯当的宪政自由主义思想,包括其宪政自由主义思想的主要内涵———个人自由和宪政体制,并简要探讨他的宪政自由主义思想能否回答他自己所提出的问题———通过制度建设把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7.
作为西方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民主和宪政都被寄寓了人类对幸福的憧憬和期望,但各自又蕴涵着特有的价值理念和人文关怀.相对于个人权利和自由而言,民主与宪政都只是手段,个人权利和自由才是目的.在制度层面,要建立健全民主宪政体制,应重塑"民主"与"宪政"的协调并用模式,扬弃单纯的民主和单纯的宪政的弊端.  相似文献   

8.
"宪政是民主政治"是一个在我国广为流传的、在理论上有缺陷的、对当代中国的宪政建设实践也有负面影响的传统宪政定义."宪政是民主政治"论在理论上的主要缺陷有:它偏离了宪政的主要价值目标;它不能解释民主"异化"为"多数暴政"的问题;它不能解释"有民主,无宪政"的历史事实;它把民主作为宪政概念的唯一构成要素是理论上的独断."宪政是民主政治"论对当代中国宪政建设实践的负面影响主要是:它阻碍了我国宪政分权制度的确立;它阻碍了我国违宪审查制度的建立;它妨碍了宪政观念在我国社会的传播.因此,中国要建设真正意义上的宪政国家就必须修正或放弃"宪政是民主政治"论.  相似文献   

9.
宪法之于宪政以及宪法、宪政、宪法关系间之交互关系,是近年来中国宪法学界广为关注和讨论的问题。宪法为何物,宪政系何义?宪法学界的探讨和认识在不断深化。宪法是民主国家之政治根本组织大法,是法制体系中的最高法与“先行之法”;宪政是民主政治的宪法范式化、是宪法规范下实践中的民主政治运作模式;宪法关系是宪政主体之间依一定的宪法事实,依宪法规定而发生的宪法上的权利、义务关系——亦即宪政权利(含“权力”)与宪政义务关系:“法治”系由宪法、宪政派生而来,其基本价值与实证精神系由“宪法关系”实践之所彰显和承载。  相似文献   

10.
走进西方宪政的文化历程 ,解悟西方宪政的文化底蕴 ,追寻西方宪政的文化源头 ,对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宪政国家无疑具有深远意义。其中 ,基督教的性恶论是西方宪政的文化根基 ,契约自由的政治化是西方宪政文化的逻辑起点 ,人本主义的崛起是西方宪政的文化内核 ,而法治文明的近代转型逐步实现了宪政之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