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斗转星移风雨兼程,纵然分歧常有,龃龉难免,但中美关系总体上保持了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16日,尼克松访华和上海公报发表40周年纪念活动在京举办.习近平说,40年前,毛泽东、周恩来和尼克松、基辛格等中美两国老一辈领导人,以非凡的战略眼光和卓越的政治智慧,打破两国多年相互隔绝的坚冰,用跨越太平洋的握手开启了中美关系发展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2.
世纪回眸     
1972年-1976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 1972年2月对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在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的周密安排下,对中国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访问。这是历史上第一位美国在位总统访问中国。尼克松访华期间,毛泽东主席和尼克松总统进行了历史性会晤,尼克松同周恩来举行了会谈。经过双方多次磋商,两国最终于2月28日在上海签订了《联合公报》(又称《上海公报》),《联合公报》强调:双方同意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处理国与国的关系;中方重申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的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美国的武装力量和军…  相似文献   

3.
史海一勺     
《乡音》2012,(2):48-48
乔冠华的外交才华1972年尼克松访华期间,就发表联合公报事宜,中国外交部副部长乔冠华和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唇枪舌剑,会场内的气氛一度异常紧张。一次,为缓和气氛,乔冠华先呷了一口咖啡,然后说:"(基辛格)博士,你出生于德国,我是在德国获得的学位,从这点上讲,我们应该有共同的地方。可是在哲学上,我喜欢黑格尔,你喜欢...  相似文献   

4.
中美"上海公报"中台湾问题的交涉可谓一波三折,从基辛格第一次访华开始就成了双方讨论的重点.解密资料显示,经数十次艰难磋商,台湾问题的措辞在尼克松访华结束前夕始得定案.争论的焦点集中于台湾的法律地位、台湾问题的解决方式、美国驻台军事力量是否最终撤出,以及撤军是否要附加前提等方面.谈判过程中,双方互有坚持,互有妥协,最终达成谅解.总体来看,中方在重要问题上坚持了原则,在对某些问题的处理中表现了一定的灵活性.  相似文献   

5.
吴寿松 《北京观察》2001,(12):52-55
一70年代初,根据毛主席提出的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打开了冻结20多年的中美关系,成为当时举世瞩目的头等大事。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作为美国有史以来第一个总统出访未建交的国家来到北京。当晚,周恩来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盛大宴会欢迎尼克松访华,在周总理致欢迎词后,尼克松致祝酒辞,他在祝酒辞中竟引用了一段毛主席诗词。尼克松说:“……我们没有理由要成为敌人。我们哪一方都不企图取得对方的领土;我们哪一  相似文献   

6.
记忆     
破冰改变世界的一周——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首次访华1972年2月21日11点30分,美国总统尼克松乘坐空军一号抵达北京天竺机场,与前来迎接的中国总理周恩来伸手相握。尼克松在事后说:当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尽管尚没有正式建交,但两个敌对的国家自此打破了隔绝二十多年的坚冰,掀开了中美关系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7.
《友声》2002,(3)
今年是尼克松总统访华和中美《上海公报》发表30周年。应对外友协的邀请,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一行12人于4月12至16日访问了北京、上海和苏州。  相似文献   

8.
媒体     
美国《新闻周刊》2011.5.23-30基辛格博士的中国处方 40年前,基辛格首次秘密访华,为当时的美国总统尼克松历史性地访问中国做准备。此后,基辛格先后50次到访中国。若将他的第一次破冰之行看作原点,时至今日,世界格局已经有了巨大变化。  相似文献   

9.
周总理再次秘密接见了马修,马修对周总理提出了“乒乓外交”的建议,周总理当即采纳。基辛格看来是尼克松访华的“开路先锋”,其实“开路先锋”是邓山理和马修。 “你的信在衣帽柜里,”莱瑟姆低声说,“我需要马上得到你的回答。请到盥洗室里去谈”。 在盥洗室分隔间里,马修打开了信封:  相似文献   

10.
八月十九日,李登辉在日本《文艺春秋》专访中,就克林顿访华以及"三不支持"政策,作了种种辩解。李登辉说:"台湾和日本国民对这次克林顿总统访华,也许会以为美国已推出新的中国政策或台湾政策、日本政策的印象,这是不正确的,事实情况完全未改变。"显然这是有意淡化、贬低克林顿访华的深远影响。事实上,克林顿访华本身就是中美两国关系的一个新突破,其意义和当年尼克松访华一样,是中美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有人评价当年尼克松访华是"敌视中国"的表面终  相似文献   

11.
无奈的诡辩     
今年8月19日,台湾当局领导人在日本《文艺春秋》专访中,就克林顿访华以及“三不支持”政策,作了种种违背事实的解释,道出了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心态,同时,也表明他仍在继续坚持其顽固立场。台湾当局领导人说:“台湾和日本国民对这次克林顿总统访华,也许会以为美国已推出新的中国政策或台湾政策、日本政策的印象,这是不正确的,事实情况完全没有改变。”显然这是有意淡化、贬低克林顿访华的深远影响。事实上,克林顿访华本身就是中美两国关系的一个新突破,其意义和当年尼克松访华一样,是中美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有人评价尼克松访华…  相似文献   

12.
李立  傅颐 《两岸关系》2004,(2):46-49
1972年2月21日是令世界震惊的日子。美国总统尼克松踏上中国的土地,对中国进行被史学家称为“破冰之旅”的访问。今年已经84岁的熊向晖当年以周恩来总理助理的身份参与了尼克松访华前后的中  相似文献   

13.
《新东方》2006,(9):17-17
20世纪50、60年代,中国和苏联关系紧张,有一次在一个外交场合,赫鲁晓夫有意刁难和奚落周总理,说:“周总理,我和你有一个重大的不同,那就是我出身于无产阶级,而相反,你出身于资产阶级。”怎料到,才思敏捷的周总理立即反击:“但至少,我们都有一点相同的地方。”赫鲁晓夫报以好奇的眼光,周总理继续说,“那就是,我们都背叛了原来的阶级。”另外,还有个周总理和基辛格“过招”的故事。当年美国国务卿基辛格访华时,曾给周总理出了一个难题,两人闲聊,冷不防基辛格出言突击:“我发觉我们美国人走路时总是抬起头,相反,你们中国人走路时,总喜欢低着头,…  相似文献   

14.
安昕 《友声》2013,(3):3-5
<正>2013年是尼克松总统诞辰100周年。应全国友协邀请,美国尼克松基金会代表团一行45人于5月2日至10日访问北京、杭州和上海,重温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之旅,纪念尼克松总统访华41周年和尼克松总统诞辰100周年。代表团成员包括尼克松总统的外孙克里斯托弗·考克斯及夫人、  相似文献   

15.
正基辛格早年就读于哈佛大学,1954年获哲学博士学位。此后,他进入政界从事战略研究工作。3年后,哈佛大学返聘基辛格为讲师,此后一直到1969年,基辛格历任哈佛大学讲师、副教授和教授之职。1969年1月,基辛格离开哈佛大学,到华盛顿走马上任,担任尼克松总统的国务卿。正是在尼克松的任期内,基辛格促成了尼克松对中国的正式访问,使中美两国断绝20多年的外交关系得以恢复,一举成为世界瞩目的政治家、外  相似文献   

16.
周恩来的一个特点是牺牲个人、维护组织,这个特点表现得非常明显。尼克松对他有一段评价。尼克松20世纪70年代初访问中国,与毛泽东、周恩来有过多次接触。尼克松说:"毛泽东是一团烈火,周恩来是一个控制火势的人。"周恩来在我们党内大量的组织协调工作的实质就是"高度聚焦"。我在这儿给大家举一个例子。长征之初,博古是中共中央负总责的人,长征之前毛泽东给博古写了一封信,他  相似文献   

17.
正式开始哲学之旅之前,我们需要运用一些鲜活的材料才能增强其说服力。在哲学教学中,我选择了以下一组材料,分别从哲学对人生、社会的发展、思维或者认识影响这些不同的角度去说明哲学的功能与作用。一、一个伟人物:毛泽东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前夕,尼克松来到中国,受到毛主席的接见,当尼克松直言要和毛主席谈论台湾问题,毛主席却推托说,台湾问题上我并不  相似文献   

18.
马修回到美国,带着周总理关 心的一些问题,不但用计套开了尼 克松秘密的话匣子,惊喜地获得了 他要打中国牌的绝密大情报,马修 通过地下秘密通道迅速送到了周恩 来手里,他还见缝插针地给尼克松 出点子,使尼克松聘他为中国问题 的唯一顾问。 马修上班的第一件事是去见尼克松。 “唔,香港怎么样?”尼克松嗓门很高,“跟我说说香港的情形。听说你拉来了一位香港当事人,是谁呀?”  相似文献   

19.
樊斌 《世纪行》2011,(9):38-39
1972年,在尼克松访华之际,美国《外交事务》10月号公开发表了抗战胜利前夕,毛泽东、周恩来通过当时在延安的美军观察小组与美国政府联系,曾要求秘密飞赴华盛顿与罗斯福总统会谈的消息。  相似文献   

20.
问:你对尼克松此次访华有何评价?对中美关系有何推动?答:尼克松在访华期间,同我国领导人就中美关系和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交换了意见。我领导人会见时表示,面对二十一世纪的机遇和挑战,中美双方应从国际形势全局出发,按照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原则,不断改善和发展两国关系。尼克松表示,中国是维护国际稳定的重要力量,希望中美关系进入一个人民相互友好、经济互补互利、战略上保持合作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