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1919年前后期,世界迎来了政治体系重组的热潮,亚洲地区民族独立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也出现了新的景象。笔者将对这一时期中日两国思想家孙中山、李大钊、内田良平、北一辉、宫崎滔天的亚洲主义认识进行探讨,把握亚洲主义理论的变化倾向,阐明当时中日两国亚洲主义认识所处局面。  相似文献   

2.
中日两国在两千多年的交流过程中,形成了剪不断、理不清的关系与认识。回顾中日两国的交往,中国建立华夷秩序,日本被纳入华夷秩序。在华夷秩序下,两国认识上的错位非常明显,究其原因正是华夷秩序对两国彼此认识的影响,使两国看不到彼此的"真相",两国间的冲突也自然不可避免。梳理古代两国认识上的错位,对于近代中日激烈矛盾冲突可以有一个更好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夏立平 《当代亚太》2005,20(6):17-24
东亚区域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表现为东南亚次区域主义的发展.第二阶段是从90年代中期至今,其特点包括:区域主义由东南亚发展到整个东亚;经济合作与政治、安全合作同时发展;开放性与板块性并存;东盟发挥主导作用与中、日逐渐愿意承担更多义务同在;开始构建东亚认同的进程等.东亚区域主义发展将使中日两国可以更多地在区域合作框架内处理相互关系,以开放的区域主义处理与美国的关系,在东亚形成"反独促统"的区域框架.  相似文献   

4.
徐虹 《新民周刊》2012,(14):89-89
中日当代美术交流展以上海大学为中心,辐射至整个上海,以福岛为中心,辐射至日本,使两国艺术家共同聚集在一起,以艺术家身份开展对国际交流展的必要性的探讨,通过相互的表现实现中日两国的理解以及今后更深入的交流为目的,同时展望今后的亚洲文化发展。  相似文献   

5.
2005年1月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研究中心召开了"中韩政治、经济、文化关系的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中韩两国学者就会议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中国社科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亚洲研究中心副理事长汝信作了基调演讲.中国社科院国际合作局副局长李薇以及来自韩国和国内的2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  相似文献   

6.
第三方市场合作是"一带一路"框架下中日两国经济合作的新模式。经过50多年的发展,东盟已经成为亚洲乃至全球极具发展潜力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是亚洲经济的重要支撑。中日作为当今世界的两个经济大国,加强在东盟第三方市场的合作,有利于推动中国、日本和东盟经济的持续增长,也有利于维护世界经济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7.
李铭恩 《战略决策研究》2024,(1):85-108+111-112
与世界其他地区相比,南亚区域主义的特点是进展缓慢、效率低下、合作机制经常性停摆,同时地区大国印度也未能在区域化过程中淡化与邻国间的敌意、构建区域信任。针对南亚区域主义相对失效的问题,本文尝试以非对称性报偿结构为分析视角,展现南亚区域主义中的三类行为体——地区大国印度、地区强国巴基斯坦和地区小国——在区域合作中的策略变化及其对区域合作的影响,以此解释停滞甚至是逆向的区域化进程是如何形成的。报偿结构决定了区域主义参与国初始策略的稳定性,而在区域化过程中,参与国报偿结构的不对称性影响了它们能否以及如何改变原有的策略选择。对于南亚的区域合作,印度、南亚小国和巴基斯坦分别怀有僵局、胆小鬼和相对弱势的僵局博弈参与者的偏好,它们的报偿结构呈现出了非对称的特点。在南亚区域化进程中,印度与南亚小国、印度与巴基斯坦分别形成了“恶棍博弈”和不对称状态下的“僵局博弈”。两个混合博弈组显示,区域主义不仅不必然改善各国在区域合作中的收益,策略的交叉也可能逐渐演化为所有参与国更加倾向不合作的僵局形式。因此,面对“重复的失败”和“争端的溢出”两个区域主义困局,只有各国重构报偿结构、突破安全主导型的合作逻辑,区域主义才...  相似文献   

8.
金晶  张绍铎 《德国研究》2015,(2):114-124,144
长期以来中日两国在历史认识问题上始终存在重大分歧,而与日本同为二战战败国的德国则很好地解决了与邻国的历史认识问题。本文以德国主流媒体——《明镜》周刊为对象,考察德国对中日历史认识问题的态度,并分析其原因。  相似文献   

9.
20 0 3年 8月 2 4日是中韩建交 11周年的纪念日。中韩两国建交以来 ,经贸往来不断增加 ,除亚洲金融风暴时的短暂回落外 ,一直保持了快速发展的势头。两国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交流广泛频繁 ,成就显著。本文拟对过去 11年间中韩经贸关系的发展特点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作初步分析。一 贸易动向中韩经贸关系的发展和演变 ,直接关系到中韩两国的国家利益。 1992年中韩两国正式建交后打破了贸易发展的政治障碍。建交当年 ,两国年贸易额仅为 6 3 8亿美元 ,到 2 0 0 1年则突破了 30 0亿大关 ,达到 314 9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为 19 4 % ,交…  相似文献   

10.
萨拉菲主义是当下欧洲"再伊斯兰化"运动中最具活力、发展最快的伊斯兰主义派别。萨拉菲主义本身是一股思潮,其中存在一个激进的派别———吉哈德萨拉菲主义。吉哈德萨拉菲主义是萨拉菲主义者思想激进化的产物,而吉哈德化则是指吉哈德萨拉菲主义者"由思想而行动"走上圣战道路的过程。德法两国的萨拉菲主义均起步于1990年代,从2004年开始也都经历了大规模的思想激进化。其中,法国萨拉菲人在2004年后和2012年后经历了两次大规模的吉哈德化,而德国萨拉菲主义者只在2012年后大规模吉哈德化。而自2015年以来,法国还遭遇了"对法圣战主义"。研究表明,"伊斯兰恐惧症"是德法萨拉菲青年思想激进化的重要原因,而2012-2015年间德法对本国穆斯林激进派前往中东参加圣战的"纵容",则是两国萨拉菲主义者"吉哈德化"的主要原因。法国遭受"对法圣战主义"的攻击,则与其激进化的中东政策具有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11.
12.
文章从广东与泰国经贸关系的基础出发,重点分析粤泰经贸的现状和前景,并介绍了在泰国政治危机和全球金融危机双重条件下粤泰经贸关系进一步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13.
When IIPS Senior Research Fellow Hisahiro Kanayama embarked on this project, he found that information on Vietnam and Myanmar was often biased or insufficient.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a month‐long factfinding trip to Southeast Asia, where he interviewed analysts in government,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s, and diplomatic circles. Kanayama notes that Vietnam and Myanmar may become—as part of an enlarged ASEAN—a force ranking fourth in regional political clout after the US, Japan and China. Neither excessive expectations nor indifference to neighbors is an appropriate response from Japan, he states. His research was conducted prior to Myanmar's release of Aung San Suu Kyi. The article has since been updated.  相似文献   

14.
15.
16.
This article explores two models of non-state education provision in Myanmar (Burma), in order to draw conclusions regarding templates for ethnic education regimes in this fast-changing country. Ethnic Armed Groups in Myanmar have developed education systems in the context of long-running armed conflicts. This paper examines two such regimes. Karen communities struggle with few resources to educate their children. Despite great difficulties, the Karen National Union has developed a curriculum based upon one Karen dialect, which is employed in about 1,000 schools. Graduates of this education regime are mostly unable to speak fluent Burmese, or to integrate with the Myanmar tertiary education system; they are orientated towards a Karen national identity, rather than Myanmar citizenship. However, with the beginnings of a substantial peace process, Karen educators will need to re-think their implicitly separatist agenda. A comparative case study is offered by the Mon ethnic minority. The New Mon State Party has had a fragile ceasefire since 1995. Some 270 Mon National Schools provide Mon language instruction at elementary levels, shifting to Burmese at middle school. As the Mon Schools follow the government curriculum, with extra classes in Mon language and history-culture, graduates are able to matriculate and enter the nationwide tertiary education system. We argue that the Mon experience can be a useful model for education reform in a transitional Myanmar, as political and civil society leaders negotiate a more decentralised state.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广东“东盟战略”及其与新马的经贸合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东在中国与东盟的贸易中占有1/3左右的份额,而对这一领域的最新研究还较少,所以有必要从广东"东盟战略"的角度研究其与东盟的两大贸易合作伙伴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经贸合作.本文首先分析了近年广东与东盟的经贸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如何解读和践行广东的"东盟战略".接着重点分析了广东与新马经贸合作的表现与原因,探讨这种合作对广东与新马合作的意义.最后,在结论部分提出若干促进广东"东盟战略"和推进其与新马经贸合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