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假币已成为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大毒瘤,其泛滥程度令世人震惊,引起了高层关注。前国务院总理朱基批示:“打击假币,事关人民币信誉,不可不抓。”2000年3月22日,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批示:“近来一些地方接连发生特大假钞案,不法分子大量制造新版假钞,应引起高度重视。反假币联席会议要抓紧分析情况,研究对策,加大反假币工作力度。”从1994年国务院召开第一次反假币工作联席会议组织开展反假币工作开始,以后的反假币联席会议每年都要召开一次,每年都要部署一次反假币联合行动。2000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最高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法…  相似文献   

2.
假币的诱惑     
莎士比亚有句名言:“金钱,你能使丑的变美,穷的变富,老的变少。”也许正是应了这句名言,具有巨大魔力的金钱,使得一些置法律于不顾的不法之徒伸出了罪恶之手,盯上了具有暴利的假币,干起了贩运、倒卖假币的罪恶勾当。从沿海到内地,贩卖假币者呈不断蔓延、渗透之势。仅南昌铁路运输检察院1996年共起诉贩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假币犯罪呈上升趋势,为维护金融秩序,司法机关加大了打击假币犯罪的力度。在查办假币犯罪案件中,我们感到,假币作为犯罪证据,首先必须经过技术鉴定,确认为伪造或者变造的货币,才能在庭审时向法庭出示,并让被告人辨认。但是,目前的假币鉴定工作在程序和内容上很不规范,存在不少问题。具体包括:l、未经鉴定,即作出假币的结论。中国人民银行作为金融主管机关,是唯一的假币鉴定机构,而有的假币案在未经中国人民银行鉴定出真伪之前,公安机关就在清单上写明“假币”字样。如于某某、牛某出售假币案中,公安机关当场抓获二…  相似文献   

4.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确定罪名的规定》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适用刑法分则规定的犯罪的罪名的意见》中 ,将刑法第一百七十一条、第一百七十二条的罪名分别确定为“出售、购买、运输假币罪、金融工作人员购买假币、以假币换取货币罪和持有、使用假币罪”。即均以“假币”取代“伪造的货币”。笔者认为不够妥当 ,因“假币”与“伪造的货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一、从妨害货币犯罪的历史沿革看“伪造的货币”的含义货币是经济交易的重要支付手段 ,是社会活动不可缺少的媒介物 ,不但对国计民生有重大的影响 ,在国际金…  相似文献   

5.
郑丽萍 《法学评论》2004,22(1):139-144
如何理解本罪中之购买、换取行为以及罪与非罪、既遂与未遂的界限 ,是目前困扰理论界和实务界的疑难问题。本罪中所称“假币”包括伪造、变造的货币。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与利用工作上的便利不同。无论是“以多换少”还是“以少换多”都只构成本罪一罪。本罪以总面额 2 5 0 0元或 30 0 0元、币量 2 5 0张 (枚 )或30 0张 (枚 )为定罪的数额起点较为适宜。购买假币以行为人领受假币 ,以假币换取货币以致使真币置于自己控制之下为既遂的标准。  相似文献   

6.
当前,妨害国家货币管理制度的犯罪十分猖獗,其中尤应引起注意的是故意使用假币的案件日益增多。但是我国刑法仅规定了伪造、贩运假币罪,对故意使用假币的犯罪未予规定,这难以适应今后反假币斗争的需要。鉴于我国所面临的假币犯罪的严峻形势;笔者认为有必要增设“故意使用假币罪”。  相似文献   

7.
2006年3月16日,国务院反假货币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通报:2006年3月4日,广州市公安局黄埔区分局根据群众举报,在黄埔区某餐厅旁抓获2名正在进行假币交易的犯罪嫌疑人,从其身上搜出1999年版第五套人民币100元假币601张,2005年版第五套人民币100元假币399张,面额总计10万元.其中05版假币是自2005年版第五套人民币发行以来,这是广东省第一次发现数量较大的05版假币,也是广东省公安机关第一次破获的涉及05版假币的案件.据新华社报道,在2005年,仅广东省公安部门就捣毁制假窝点11个,缴获假人民币5.2亿元,抓获制贩、运输假币犯罪嫌疑人176名,遏制了假币的扩散和蔓延.当年9月20日,惠州市公安机关向媒体批露,当地警方捣毁了一间隐藏在深山中的制造假币工厂,抓获犯罪嫌疑人11人,当场缴获假币成品6200万元.(2005年9月22日《信息时报》消息).  相似文献   

8.
平安建设     
《法治纵横》2011,(22):76-79
打击新版假币预警宣传 本刊和布克赛尔讯通讯员李裕军近期.新疆省伊犁州奎屯辖区的中国银行,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陆续发现“TJ55”、“AZ88”2005版假币。经查,这些假币均在银行营业网点收款时发现,持币人大多是销售货物时误收的。  相似文献   

9.
王北非  茆琛 《政府法制》2008,(22):27-27
一元、两元的公交车费很便宜,然而使用假币付车资却成为公交车面临的一大困扰。日前,福州市公交集团集中销毁了7吨多的1元假硬币,这些假币是市区100多条公交线路一年的“积累”。专家指出,福州公交成为假币的“重灾区”凸显社会诚信缺失。  相似文献   

10.
在假币的制作过程中,制作者的手印会留在假币上,但假币在流通过程中可能与许多人接触,使得票面上的指印与犯罪关系难以准确判断;如何才能发现、提取假币上的犯罪指印,并利用其侦破案件,这里,笔者从破获我省“8.26”特大假币案件中得到的启示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1.
《法治与社会》2003,(8):54-55
到银行存钱,银行职员点完数后从中抽出某一张说:“这是假币!”便随手把刻有“假钞”两字的大红印章往上一盖.强行没收了事;从银行取款后到商场消费,却被收款员告知“这是假币”而拒收。银行发现假币该如何处理?对从银行取出的钱款有怀疑时,持币者该向哪上诉?7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中国人民银行假币收缴鉴定管理办法》将有明确的规定。  相似文献   

12.
新化,湖南省中部的国家级贫困 县,却在2004 年的最后一个月,发生了全国最大的制贩假币案,从而使新化这个假币制造、集散的重灾区显现出来。制假“西进”湖南省 九十年代,中国开始出现大批量的假币。1998 年左右,假币由境外制造的多一点:通过在境外伪造假人民币,通过边境、海关,  相似文献   

13.
常言道:“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但如今的假币硬是瞒过了许多人的眼睛,甚至“流”入了银行。  相似文献   

14.
假币鉴定是案件侦破、现场勘查、打击惩治罪犯的重要有力证据,在基层公安工作中,及时做出准确鉴定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耗费许多时间、警力、财力。笔者在实际工作中,采和“B”箱(麻醉毒品现场检验箱)中荧光灯照射方法鉴定两起假币案件,共计202张(其中100元票面82张,50元票面120张),鉴定结果准确无误。  相似文献   

15.
国内没收假币已有数年历史,从未有过不服没收的事情发生。此次,上海一青年律师却将中国人民银行告上法庭,并且打赢了官司。这种“柴米油盐”官司,也许十几亿中国人或其他来中国的外国人都会碰上。上海老西门邮局没收一张百元假币,当事人不服,一纸诉状把银行告到法院,引发了一场国内首例不服没收假币  相似文献   

16.
l、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中国人民银行假币收缴、鉴定管理办法》 《办法》分总则、假币的收缴、假币的鉴定、罚则和附则,共5章21条,目的是规范对假币的收缴、鉴定行为,保护货币持有人的合法权益。 《办法》规定,商业银行、城乡信用社和邮政储蓄的业务机构在办理货币存取款和外币兑换业务时,发现假币有权收缴;中国人民银行及其授权的鉴定机构按规定程序鉴定货币真伪。据介绍,其中所称假币是指伪造、变造的货币,所称货币指人民币和外币。 《办法》明确规定,金融机构在办理业务时发现假币,由其2名以上业务人员当面予以收缴。对假人民币纸币,当面加盖”假币”字样的戳记;对假外币纸币及各种假硬币,当面以统一格式的专用线加封,封口处加盖”假币”字样戳记,并在专用袋上标明细项。收缴假币的金融机构应向持有人出具央行统一印制的《假币收缴凭证》。收缴的假币,不得再交予持有人。 《办法》还规定,持有人对被收缴货币的真伪有异议,可自收缴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持《假币收缴凭证》直接或通过收缴单位,向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或中国人民银行授权的当地鉴定机构提出书面鉴定申请,享受其无偿提供的货币真伪鉴定服务。《办法》将于2003牟7月1日起施行。  相似文献   

17.
目前,在理论上和司法实践中,对持有、使用假币罪中假币的范畴的理解、“明知”的界定和罪名选择适用等问题,存在不同的看法,为了准确理解这些问题与正确适用法律,本文就此问题一陈拙见。  相似文献   

18.
触目惊心的假币犯罪现状必须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发案数及犯罪数额大幅上升;案犯主要来自内地落后、贫困地区尤以湖南道县、贵州织金县居多,堪称“贩运之乡”;假币从原来的以100元,50元面额为主,发展到以10元、5元,甚至2元、1元居多;制假工艺越来越精,连验钞机也难以辨认…… 各级检察机关批捕部门的检察官们在这场反假币斗争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假币犯罪是国际公认的社会危害性严重的一种犯罪。市场现金流量巨大的客观环境和社会控制机制失调是当前假币犯罪形势严峻的制度层面原因。预防假币犯罪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预防假币犯罪制度是适应当前反假货币斗争形势需要,提高预防假币犯罪工作的执行力、约束力的根本性措施。预防假币犯罪制度,具体包括联席例会制度、责任制度、奖惩制度、信息情报管理制度、物资技术监管制度、监测预警制度、教育培训制度等。  相似文献   

20.
“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是1996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确立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行政处罚法第十六条规定:“国务院或者经国务院授权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规定一个行政机关行使有关行政机关的行政处罚权,但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权只能由公安机关行使。”根据上述规定,“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