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少小顽劣 幼年的吴稚晖有着孩童的活泼、好动、顽皮和奇思妙想,经常会做出一些让人匪夷所思的事情来,是一个顽劣至极的孩子. 六七岁的时候,瘦小的他练就了一身上屋爬树的功夫,可以在几分钟内爬上一棵参天大树,动作之快犹如猴子一般.后来,他竟将这爬树的功夫用在了爬别人家屋子上,经常神不知鬼不觉地爬到邻家屋顶上,在烟囱管上大小便.邻居纷纷到吴家告状,要求其父严厉管教这个调皮得让人讨厌的孩子.为此,吴稚晖没少挨父亲的责骂.但他往往是好了伤疤忘了疼,很快便将父亲的责罚抛至脑后,继续我行我素.  相似文献   

2.
张慧珍 《学理论》2009,(14):41-42
近年来,警察与群众之间经常发生冲突,甚至出现袭警事件,这不得不让人反思目前的警民关系。而出现警民关系不和谐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警察角色冲突。笔者通过论述警察角色冲突及其表现来探究缓冲机制。  相似文献   

3.
杨明 《侨园》2004,(4):34-35
73岁的赵洁老人终于在美国找到了已经95岁的父亲,他们分离整整63年了。供桌前一句“爸爸回来吧”三个女人热泪沾襟赵洁原籍吉林省扶余县,赵洁出生后,她的父亲就一直在北京读大学,毕业后就到浙江大学任教。除了过年,赵洁是见不到爸爸的。“九·一八”事变后,赵洁的爷爷变卖了房子和家产,带着赵洁的奶奶、妈妈和赵洁来到了杭州。一家人团聚在杭州,那段时光让赵洁终生难忘。1939年初春,赵洁的爷爷得知长子(赵洁的伯父)被日本人杀害,儿媳被逼跳井身亡,老人一病不起。老人不愿意死在异乡,非回老家不可,而赵洁的父亲赵铗又脱不开身。无奈,赵洁的母亲只好带着公公婆婆和小赵洁回到了吉林省扶余县。那时赵洁才9岁,又要离开父亲了,可谁也没想到,这一别竟是63年骨肉离散。  相似文献   

4.
父亲的猎枪     
《侨园》2017,(11)
正我时常制作铜木袖珍工艺品。日前,一件小事触碰到我的内心深处,让我想起已故3年的父亲和他的猎枪。这心思越来越重,想制作父亲猎枪的欲望越来越强。说做就做,我凭记忆制作了一把父亲当年使用过的猎枪,又制作了配套猎具、铜壳子弹、牛皮子弹袋和黑木把铜质双刃伞兵刀,做完这些才满意歇手。虽然这是袖珍"微型枪械",但睹物思人,看见了它们我更怀念父亲和他的猎枪了……上世纪那个特殊的年代,物资匮乏,生活艰辛,即使有钱也买不到想要的东西,许多商品都凭票购买、凭证供应。如果家里孩子多,就经常吃不饱饭、吃不上肉。可我家就不同了,父亲经常出去打猎,时常用猎物填饱我们的  相似文献   

5.
熊秉明 《各界》2022,(1):35-37
中国历史上许许多多伟大人物是在母亲哺育教养下成长的.最容易让人想起的当然是三迁的孟母和在儿子脊梁上刺"精忠报国"的岳飞的母亲.在父亲缺席的时候,母亲就要代替父亲的角色,而比父亲更要苛求严厉,鸣机夜课,一心要把孩子塑造成她心目中理想的男性完人.振宁的父亲离家五年,振宁的学语、学步、学识字、学背诵,都是母亲启蒙的.在父亲从...  相似文献   

6.
孙延东 《民主》2009,(7):24-25
正是香椿树抽芽的季节,一位50多岁的老木匠正在院子里汗流浃背地刨木板。他渴了,让10岁的儿子到屋子里给他端一瓢水喝。孩子从屋里端来水.一只手擎着瓢给父亲递去。老木匠面带愠色.“啪”的一声将瓢打翻在地.嘴里喝斥道:“再去端”。孩子又端来水.仍像上次一样。一只手将瓢递了过去.瓢又被父亲打翻在地。  相似文献   

7.
父亲爱的教育 父亲有一颗善良的心.他爱世间一切有生之物,他爱人类,更爱儿童.他认为"世间最尊贵的是人",而"人间最富有灵性的是孩子".孩子做事认真,心地纯洁,对世间毫无成见,对万物一视同仁.孩子好比一张白纸,最初在这白纸上涂色的,便是自己的父母亲.我生长在一个多子女的家庭中.我们的母亲是一个善良而懦弱的人.  相似文献   

8.
云杉 《瞭望》2006,(49)
不久前,新华出版社为了编写《家风》一书,分别找到了我和我的二哥乌可力,让我们回忆和父亲的亲情往事。有意思的是,我和我这位二哥年纪相差差不多20岁,成长的时代也完全不同,二哥是在战争年代,而我是在和平建设年代出生和长大的,但是我们对父亲的回忆有那么一点相同的意思,就是在很关键的时期,父亲有些忽略我们的存在。  相似文献   

9.
<正>花白头发,方方正正的国字脸上少了些刚毅、多了些岁月浸润的宽厚和慈祥,一身白衣传达给人从容和淡定。记者见到张兴昌时,他刚从楼下打完太极拳回来。家书的选题让张兴昌很快打开了话匣子:"我与教育结缘40多年,一辈子与学生打交道。读书、教书、写书、写信,占去了大部分时间,这是一种享受、一种福分。《留给孩子》《半堂课》是我人生的结晶。"留有一份遗憾前往银川前,记者和张兴昌的二儿子张克峰通了电话。问起父亲的近况,他说:"我父亲啊,还在写。退休后,他一如既往地写:给盐池县写地方志、给银川  相似文献   

10.
《侨园》2017,(Z2)
正我的父亲已经故去十五载了,昨晚梦中又见到您的身影,我在您的呼唤中惊醒,我想这也许是常人所讲的"日有所想,梦有所思"的缘故吧!爸爸,女儿真的很想您。我的父亲从小父母双亡,14岁那年他就跟着八路军去抗日,我们这些孩子是听着父亲打鬼子的故事长大的,父亲讲的故事我们百听不厌,至今记忆犹新。父亲对党忠诚,因为正直忠厚,不  相似文献   

11.
慕容莲生 《各界》2013,(10):86-90
一这个人出身单薄.生于寒微的人何其多,有些人生于寒微死于寒微,有些人生于寒微后来闻达.这个人后来显达了,不过,他的显达却来得古怪.他是曹锟.曹锟的父亲是个贫穷的造船工,在天津大沽一个船行经年累月造木船.家中虽无太多钱,但曹父还是坚持要他的孩子个个都去私塾读书.或许不能供孩子读太久,或许孩子书读得不好,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要尽可能多识得几个字.他真是个家贫心不贫的父亲.可惜,曹锟不是读书的料,混了几年私塾就不肯再去了.  相似文献   

12.
《侨园》2003,(6)
新加坡人力部考虑到本地目前就业市场低迷后,决定从8月起不再发出工作准证给资历不足的陪读妈妈。许多孩子在新加坡求学的中国陪读妈妈都以为可以在新加坡找到一份维持生活的工作。现在碰到新加坡政府修订条例,她们担心工作没有着落,而孩子也已在这里念了几年书,会使她们与孩子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不单是已到本地但仍未找到工作者担心新条例会影响找工  相似文献   

13.
<正>2007年2月4日,父亲肖思明走完92年的人生道路,永远离开了我们。我们在清理父亲遗物时,发现一封他写给子女的信。父亲晚年时写的字不易辨认,一般是他写完材料,再由别人誊写,这封信是父亲的底稿。信里主要讲,父亲看到《人民日报》连续报道教育子女的文章,就复印几份,寄给在外地工作的子女。要我们身体力行,教育引导自己的孩子,提高文化和思想道德水平。  相似文献   

14.
公安文学可以让群众生动、具体地认识和了解警察的工作,可以通过情感感染和言行影响,获得群众对警察工作的支持与配合,密切警民关系,从而有利于促进警察公共关系建设。  相似文献   

15.
对城乡892个家庭的入户调查资料显示,上海男性在准父亲阶段就对自己的父职角色具有较强的认同感和责任心,父亲的总体育儿参与率较高,而市区父亲更注重与孩子的互动。  相似文献   

16.
孔力 《侨园》2012,(2):24-25
出生铁路职工之家1929年7月14日,柯岩出生在郑州一个铁路职工之家.后随父亲工作调动,柯岩全家搬到了离北京二十多公里的长辛店.当时,京汉铁路北段的修车厂设在这里.柯岩在郑州和长辛店度过了她的童年岁月,那是一段让柯岩铭记于心的时光.据柯岩生前回忆,她童年很寂寞,父母整天为衣食奔波,哥哥和姐姐为拿奖学金拼命读书.没人陪她玩,于是她就常常一个人跑出去,难免被大孩子欺侮、挨打.母亲知道后,心疼她,不再让她出门,就给她讲木兰从军、白蛇传、孟姜女哭长城等故事,引人人胜的故事情节让柯岩如痴如醉.  相似文献   

17.
与家长朋友谈孩子的家庭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孩子的教育责任应该由学校、社会和家庭共同承担,而家庭教育则显得更为重要。要想使家庭教育卓有成效,要注重以下几点:让孩子把一件事儿干完;多管心,少管身;先观察,后教育并让孩子始终保持旺盛的求知欲。  相似文献   

18.
可爱的陆威     
陆威还是个孩子,只有12岁,虽然长得清清瘦瘦,可少年气盛,才高志大。前不久,在上海举办的第五届全国青少年小提琴比赛中,陆威着实威风了一番:拔了少年组头块奖筹。 3岁耶年,每回吃饭时,陆威总爱抓起两根筷子,一横一竖,学着小提琴的姿势,很起劲地“拉”了起来。父亲本是个小提琴手,深知这一行当的艰辛和不易,倒也没想着让儿子接这个班。可又见儿子那么喜欢,便下了决心,让他学这门艺术。陆威不知道,就这么横竖  相似文献   

19.
周振国  汤礼春 《侨园》2014,(10):64-64
我的父亲原是武汉灯泡厂的炊事员,身材矮小,为人朴实谦和,言语不多。直到他晚年我们才知道,他曾当过兵打过日本鬼子,这让我们吃惊不小。我的父亲周伟(又名周国华),曾是黄埔军校五期生。1937年抗战爆发后,父亲积极投身抗战,曾率部在豫西一带与日寇作战。父亲讲得最多的是"归德战役"。他说那次战斗打得十分惨烈,日军将大气球放到空中,用来测定我方的目标,因此日军的炮火杀伤力很大,我军将士简直尸横遍野,惨不目睹。许多受伤的士兵在呻吟哭叫,可我们不能救治,因为正跟日本鬼子打得激烈。  相似文献   

20.
邢逸群 《侨园》2013,(12):69-69
<正>作为蒋经国几个孩子中唯一的女儿,蒋孝章不仅是父亲的掌上明珠,更是蒋介石、宋美龄最宝贝的孙女。可是孝章学业成绩不理想,参加台湾联考大学失利。台湾时期的蒋家,在很多地方有特权,唯独在联考制度下,蒋家子弟得和一般学子挤大学门。为了让孝章读大学,蒋经国只好让孝章留学美国。但赴美留学,由于身份和安全问题,孝章不便和一般学生住学生宿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