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自1982年由L.A.Joens等报告了应用ELISA检测猪痢疾密螺旋体的抗体以来,国内除作者于1984年做了题为《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诊断猪痢疾的初步研究》(见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988.1.)外,迄今未见有关内容报道。本文就进一步研究的有关情况和结果报告如下。 (一)材料和方法 1.超声处理抗原:按罗满林等在《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988,1.》报道的方法进行。 2.脂多糖抗原:基本上同Joens等(1982)方法、略改进。将制成的猪痢疾密螺旋体  相似文献   

2.
猪痢疾的病原为猪痢疾密螺旋体(下简称T.h.)。用粪便涂片镜检时,在健康猪群中亦常可发现密螺旋体,这种在临床上不引起猪发生痢疾的密螺旋体,称为无害密螺旋体(下简称T.i.)。在同一猪场中,T.h.与T.i.有时同时存在,有时仅有T.i.存在,两者的镜检形态一般难以区分。为此,需对其进行分离培养、鉴定后才能确认。我们制备了适宜的液体培养基后,又对酸碱指示剂测定厌氧菌的pH,改为培养后添加,并制备标准比色管  相似文献   

3.
猪痢疾(Swine dysentery)又称仔猪血痢、出血性痢疾、黑痢、粘液出血性痢疾,是由猪痢疾密螺旋体(Treponema hyodysenteriae)引起的一种特殊传染病。1921年首先发生于美国(Whiting、Doyle、Spary报告),后因引种等原因向世界各国蔓延,目前已在世界各养猪区广泛发生或流行,被列为新的三大疫病之一。主要发生于断奶仔猪及架子猪,成年猪及种母猪也可感染,以严重的胃肠道粘膜出血性下痢为特征,便中混有大量粘液和血  相似文献   

4.
猪血痢的治疗猪血痢又称猪痢疾、猪黑痢、粘液出血性下痢、坏死性肠炎。本病为猪的肠道传染病,但主要危害2~3月龄的仔猪,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于成年猪。猪血痢的病原是痢疾密螺旋体,病猪和带菌猪是主要的传染源,常污染饲料、饮水、环境和用具等。临床症状患病猪一...  相似文献   

5.
发生于美国衣阿华州及其周围地区、数日前还被美国兽医界称为“神秘(mysterious)”猪病的疾病,在北爱尔兰兽医专家的帮助下,已经于1989年下半年在美国农业部国家动物疾病中心(NADC)找到了该种猪病的病原。该病由螺旋体属中新发现的一个种、是由布拉迪斯拉发螺旋体(Leptospira bratislava)引起发病。主要致使母猪流产、死胎和胎儿瘦弱。该病呈跳跃式传播,如果某一猪群感染了该病,在其周围  相似文献   

6.
从发生猪痢疾猪场中的捕捉鼠肠道内分离出1株鼠源猪痢疾蛇形螺旋体(Serpulina hyodysenteriae),经鉴定与当地猪源分离株的形态、溶血型、肠致病性相同.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来,我省某些基层单位送检的猪痢疾病料,往往检验不出猪痢疾密螺旋体(T.h.),究其原因,常是保存和送检方法不当所致。为此,我们将猪痢疾病猪粪便用不同的稀释液稀释后和原粪分别置4~6℃的冰箱和25~28℃室温中,观察T.h.的存活情况。 (一)材料和方法 1.样品稀释液:磷酸二氢钾4.25克,无水磷酸氢二钠6克,L-半胱氨酸0.5克,吐温  相似文献   

8.
猪痢疾是由密螺旋体引起的传染病 ,以粘液性出血性下痢为特征 ,7— 12周龄仔猪多发。笔者用乳酸诺氟沙星 (郑州瑞达制药有限公司动物药厂生产 )治疗猪血痢 130 0余头 ,一次性治愈率达 90 %以上 ,是治疗猪痢疾的一种特效药。病例 1 某养猪场饲养的 2 46头仔猪于 1999年 1月 15日发病 ,用氯霉素、痢特灵等抗菌药治疗无效 ,死亡 6头。病猪临床表现为精神沉郁 ,食欲不振 ,被毛枯燥无光 ,排黄褐色或灰色稀粪 ,粪中附有血液和粘液 ,诊断为猪痢疾。治疗时按 0 .6mL/kg体重乳酸诺氯沙星注射液每日分 2次肌肉注射 ,同时按0 .5 g/kg体重口服痢…  相似文献   

9.
1996年 6月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六师某团猪场饲养的猪发生一种疾病 ,主要表现为排软便、稀便、水样便 ,且粪便中混有血液和脱落的肠黏膜。经新疆农业大学动物科学系传染病学教研室进行细菌分离鉴定 ,确定病原为猪痢疾密螺旋体。采用痢菌净等抗菌药物治疗虽有疗效 ,但停药后即复发。直至 1997年 6月制定并实施了综合控制净化措施 ,才使疫情得到控制。  流行病学调查 该猪场建于 1982年 ,为集约化养猪场 ,年存栏生产母猪 5 5 0头左右 ,出栏肥猪90 0 0头左右。猪场所喂饲料为配合饲料 ,每批猪均进行了猪瘟、猪丹毒、猪巴氏杆菌病、仔猪副伤…  相似文献   

10.
猪痢疾密螺旋体污染猪场的净化郭金海陈友银(福建省清流监狱畜牧场365303)徐其昌(福建省三明市兽医站)闽新畜牧场为年出栏商品猪5000头的规模化猪场。1993年9~10月全场猪群流行过一种以粘液性和出血性下痢为主的肠道疾病,发病2760头,死亡39...  相似文献   

11.
痢菌净杀灭猪体内猪痢疾密螺旋体的效果观察徐忠赞,赵荣材,周宗田,王玉春,李金善,严相林,薛飞群(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兽医研究所兰州730050)汪兴道,傅承洪(湖北省总口农场)兽用抗菌药痢菌净临床上主用于治疗猪痢疾及畜禽消化道细菌感染,尤对于猪痢疾具有显...  相似文献   

12.
痢菌净是我所研制并生产的新型广谱兽用抗菌药。对猪痢疾密螺旋体、革兰氏阴性菌的抑菌效果尤佳。用于猪痢疾、禽霍乱、仔猪白痢和犊牛副伤寒等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是,痢菌净在水中溶解度较低,目前只能配成0.5%以下的水溶液,用于肌肉注射容量过大。为提高痢菌净在水中的溶解度,我们试验筛选出一种较好的助溶剂,可将痢菌净配成2%的稳定水溶液(暂定名安痢注射液)。为确保制剂的质量,笔者按痢菌净注射液的质量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对安痢注射液进行了检验。  相似文献   

13.
1980年7月至1981年6月,我们相继在湖北省三店农场、五三农场、总口农场、荒湖农场以及武汉军区沉湖养猪场等地试用痢菌净治疗猪痢疾2000余例,均获满意疗效。为了进一步明确该药对猪痢疾的预防效果,我们于1981年4~5月在湖北总口农场通过饮水给药的方法进行了小群预防试验,旨在观察痢菌净预防自然感染猪痢疾的效果、有效剂量及长期用药的毒副反应。(一)材料和方法1.试验猪及分组:试验猪为湖北总口农场种猪队48日龄断奶长白猪,共88头。随机分为5个预防组和1个空白对照组,其中一组10头,二组10头,三组20头,四组10头,五组20头;空白对照组18头。全部试验猪饲养在该场严重发生猪痢疾的第四栋猪舍内,除一栏圈养8头外,其余各栏均圈养10头(对照组的两栏安置在预防组各栏之间)。每栏之间由1m高的水泥墙隔开。水泥地面喂饲,粪沟除粪,同槽饮水。试验前整个猪舍未经消毒,由一名饲养员管理,使用同一清洁工具。试验期间全部猪均喂该场的配合饲料。  相似文献   

14.
猪霉形体病(Mycoplasmalpneumoniaofswine ,MPS)是由猪肺炎霉形体(Mycoplasmahyopneumo niae)引起的慢性接触性呼吸道传染病[1] ,对养猪业危害极大。笔者试图从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等方面对该病的监控和预警预报作一概述。1 病原学关于猪霉形体病的病原,早期有人认为是细菌,以后又有人认为是病毒,直到196 5年,美国的Mare等和英国的Goodwin等在无细胞的人工培养基中培养成功,证实其病原是霉形体,并将该病命名为猪霉形体病或霉形体肺炎。1973年,我国学者也从发病猪体分离到该病原。1.1 猪肺炎霉形体的形态特征猪肺炎霉…  相似文献   

15.
1997年11月,虎林市某养猪场的220头仔猪,发生了以粘液性出血性下痢为特征的传染病,发病67头,发病率为30%,死亡31头,死亡率为15%。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细菌学检查等诊断为猪痢疾密螺旋体病。1发病情况该场饲养20多头母猪,...  相似文献   

16.
应用病原分离、直接涂片镜检和间接血凝试验法对广东省26个瘦肉型种猪场的4086头种猪分别进行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AR)、痢疾(SD)和支原体肺炎(MPS)的调查,结果AR、SD、MPS的阳性率分别为:1.05%、1.64%和70.04%,AR、SD各有18个场检出带菌猪,MRS检25个场全部为阳性场。这表明,广东省种猪场普遍感染AR、SD和MPS,而MPS感染最为严重,但上述三种疫病在种猪群中极少表现明显临床症状,呈一种隐性带菌状态。检验结果还说明,AR、SD和MPS感染率的高低与猪场的兽医卫生管理水平、猪群密度及通风条件有关。  相似文献   

17.
猪附红细胞体病是由猪附红细胞体 (Eperythrozoonsuis)引起以贫血为主要特征的传染病。猪一般呈隐性感染 ,多在应激因子作用下发病。病猪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精神不振、体温升高、贫血和黄疸。1 病原本病的病原为猪附红细胞体 ,属立克次氏体、无浆体 (无形体 )科、附红细胞体属 ,该属有 14种附红细胞体、无固定形态、宿主特异性强 ,如羊附红细胞体仅能感染绵羊和山羊 ,猪附红细胞体和小附红细胞体仅能感染猪 ,后者无病原性 ;温氏附红细胞体和猫附红细胞体仅能感染牛和猫。猪附红细胞体的直径一般为0 .8— 1.0 μm ,大型的…  相似文献   

18.
猪气喘病是猪的一种慢性传染病,在全世界养猪国家和地区普遍存在。现已证明猪气喘病(国外称地方性肺炎或猪霉形体性肺炎)的病原是猪肺炎霉形体(Mycoplasma hyopneumoniae)。但是,在此病的病原认识方面,经历了细菌—病毒—霉形体一段曲折而漫长的过程。在30年代至50年代,世界上通称此病为“猪病毒性肺炎”或“猪地方性肺炎”,其间都以“病毒”的概念,进行病原分离培养和免疫学的研究。直到1965年几乎在同一时间,英国的Goodwin和Whittestone以及美国的Mare和Switzer各分离出一种霉形体,并证明有致病性,前者命名为Mycoplasma suipneumoniae,后者命名为Myeoplasma hyopneu  相似文献   

19.
猪水泡病     
引言 猪水泡病(SVD)是肠道病毒引起的,以鼻、舌、蹄出现水泡为特征的猪的一种急性经过的发热疾病。猪水泡病与猪口蹄疫的鉴别诊断是有特别重大意义的,尤其是当此二种病 1971年在香港和1973年在奥地利同时发生时,其与猪口蹄疫在临床上和病理解剖上是无法加以区别的。 猪水泡病1966年首次在意大利记载,在那里首次由Nardelli和Mitarb分离和描述了病原。1971年此病在香港发生。自1972年至1975年在许多欧洲国家(波兰、奥地利、瑞士、法  相似文献   

20.
1972年12月11日,斯塔福郡(Staffordshire)报告了猪的水泡病的一次流行。根据临床症状诊断为口蹄疫,但未能为起初的血清学试验所证实。遂曾进行研究来确定其病原的性质。 以前也曾两次在猪流行过临床上与口蹄疫无法区性的疾病,但从其中分离出与口蹄疫不同的病原。Nardelli氏等于1966年在意大利描述过这样一种综合病征,指出其病原为一种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