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隐蔽的作案动机研究表明,性变态施虐杀人不完全在于他的家庭环境和儿时所受到的心理创伤,而在于本身思想认识的不当和潜藏于他们心灵深处的杀人时的激奋和奇妙幻想。性变态施虐杀人案件的作案人与被害人之间不存在报复、图财、奸情等常见的明显的作案动机,也不同于常态人通常意义上的满足性欲与心理平衡。因此,有人称此类案件是“没有动机的案件”。其实如果从心理角度分析,就会发现其同样具有作案动机,只不过是比较隐蔽而已。一种内心深处的幻想这种幻想可能产生于作案人的童年或少年时期,多在十一二岁时突然萌发哪一天能够亲手杀死一  相似文献   

2.
案件定性关系到侦查方向的确定、侦查范围的划定和侦查措施的制定,是决定侦查成败的首要环节。在实际工作当中,有些凶杀案件在确定是强奸杀人还是奸情杀人这个案件性质问题上,往往因为主客观方面的原因而很难定性或定性不准,导致案件侦查举步维艰。强奸杀人与奸情杀人存在着一些共同之处,如案件现场上都反映出杀人行为,客观上均造成了受害人死亡(未遂案件除外)的危害结果,且均与男女之间非法性行为有关。然而出于侦查所需,我们更注意的是两者之间存在的区别: 杀人动机——强奸杀人的杀人动机有三种情况:1.为了满足性欲;2.为了杀人灭口;3.为了报复女性。  相似文献   

3.
雇佣杀人是杀人案件中一种比较特殊的犯罪形式,它与一般杀人案件的最大区别在于:一般杀人案件是一方直接杀害另一方,犯罪人与被害人之间的因果关系是两点连接的直线型;而雇佣杀人案件除"雇主"与被害人之间的因果关系外,又增加了"雇主"与"杀手"之间的联系、"杀手"与被害人之间的联系,呈三点相连的三角型关系。因此,侦破工作的难度更大。几年来,黑龙江省相继破获了雇佣杀人案件19起,通过对这些案件进行分析,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在已破获的19起案件中,共抓获案犯68人,其中"雇主"27人,"杀手"41人,犯罪分子共杀死16人、杀伤3人。案件构成的特点是:"雇主"与被害人之间有明显的厉害关系□企业单位的领导人之间为争夺权势而雇佣杀人。个别企业领导人为了争夺权力,不惜花钱雇杀手除掉对方,从而达到自己掌权的目的。这类案件共发生2起,占10.5%。1994年2月2日,大庆市萨尔图区电业所副所长李维良为了能当上所长,通  相似文献   

4.
故意杀人案件死刑适用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故意杀人是一种严重的犯罪行为,加害人直接剥夺了被害人的生命。在故意杀人案件中加害人的“杀人”动机目的、年龄、性别也存在差异而且对死刑的适用有直接影响。从总体上看,在故意杀人案件中死刑适用占73。2%,其中死刑立即执行占81.5%、死缓占18.5%。从具体案件类型看,死刑适用较高的主要有:强奸杀人占94.8%,邻里纠纷杀人占92.2%,绑架杀人占82.7%,抢劫杀人占81.5%;死刑适用较低的主要有:琐事纠纷杀人、报复杀人和家庭内部纠纷杀人,分别占52.5%、54.4%和55.1%。  相似文献   

5.
1995年6月10日,安徽省阜阳市泉河乡桥口新村一居民巷内发现一具女尸,犯罪分子持刀将阜阳饭店二楼浴池部的按摩女郎陈子侠强奸抢劫后杀死。此案于1995年7月14日破获,案犯姜寿军落网,并一举破获该辖区内流氓、强奸、抢劫案件十余起,缴获赃物五千余元。总结这起案件中运用侦察手段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对指导今后的工作不无裨益。1.从现场出发,案件性质定性准确。案发现场位于废弃房屋宅基内,四面皆有常住居民,是居民倾倒生活垃圾处,环境极其肮脏。被害人仰卧在近一尺高的篙草内。尸体被犯罪分子砍下的桐树枝掩盖,不易发现。被害人下身赤裸,上衣被掀至乳房上部,未着裤头,裙子扣整齐解开,呈典型被强奸状,随身5件金银饰品不翼而飞。左胸部被4×l0cm锐器直刺心室,造成失血性休克死亡。根据尸检情况、现场访问和综合分析,专案组认为案发时间应为6月8日23时至次日凌晨2时许,并确认该现场为第一现场,案件性质是"两拦"案件转化杀人,它具有偶发性特点,与死者有奸情者和有交往人员无必然联系。破获此案后证实了我们对案件性质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谁是偷尸者     
无尸体案件是杀人案件侦破中的疑难点,常因被害人是否死亡,其死因和凶手杀人缺乏直接证据,致久拖不决,难下决心。本例罪犯乘守护人员不注意,偷尸抛于江中,尸体随激流漂走,形成了无尸体案件。然而,侦查人员通过对被害人实心脚掌的查证,毛发血型和气味鉴定,现场蝇蛆生长状况与被害人失踪时间相符合,以及同案犯口供、亲属印证材料,终于获得了充分的定案依据,判处罪犯死刑。编者认为,就这类疑难案件而言,本例是成功的,值得一读。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黑龙江省的杀人犯罪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犯罪成因从原来的报复杀人、矛盾激化,逐步向侵财、流氓火并、权利相争方面发展。作案手段,也由原来的原始简单手法发展为隐蔽、复杂。归纳起来有以下五个新的特点:雇佣杀人犯罪又有抬头雇佣杀手杀人的案件,全省从1992年到现在已发生了19起,逐年递增。犯罪成因多为奸情、报复和权利相争。侵害的对象身份不定,既有国家干部,也有个体业主和无业人员。从犯罪类型上看:单位领导人之间为争夺权势而雇佣杀人。虽然只发生两起,但却反映出一种新的犯罪苗头。如1994年2月2日,大庆市萨尔图区电业所副所长李维良,为了与所长贾学文争夺权势,花10000元人民币通过求他在电业所找活干的大庆输油处停薪留职人员李波雇佣采油一厂工人党大力,在贾所长上班途中将其用刀刺死。因奸情雇佣杀人。此类案件共发生10起,占19起雇佣杀人案件的52.6%。如1993年12月14日,哈尔滨市省纺织站财务科科长孟祥茹,为了报复其丈夫整天在外吃喝跳  相似文献   

8.
本文研究国内12岁以下男童单独被杀案发案特点,为此类案件的现场勘验分析与侦查提供参考。从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收集相关案例173例,选择被害人年龄、被害地点、案犯人数、案犯年龄、案犯性别、案犯职业、双方关系、犯罪动机、杀人手段、控制行为、处置行为等为观察指标,采用SPSS Statistics 25.0统计分析。统计结果显示,被害人平均年龄5.8岁,室内现场占70%,一人作案占97%,案犯平均年龄32岁(其中,18~37岁约占62%,未成年人参与作案约占10%),女性作案约占36%,务农和无业人员作案各占36%和26%,熟人作案约占93%;谋人约占64%,机械性窒息约占40%;作案后未对尸体采取特殊处置行为约占75%。通过对上述案例分析后发现,12岁以下男童单独被杀案具有以下特点:案件主要发生在室内,案犯一人居多、男性为主、青年居多、职业以务农和无业为常见,女性作案比例较高,案犯与被害人双方关系以熟人居多。作案动机以谋人为主,杀人手段以机械性窒息、锐器刺切、钝器打击为主,仅少数案犯作案后对尸体采取特殊处置,0~1岁男童单独被杀基本上是直系亲属作案。  相似文献   

9.
死者角色识别的任务多年来,在涉及现场死者这一问题时,传统的侦查模式是对知名尸体案件,从查被害人的基本情况如家庭情况、社会交往情况、经济状况等入手;对无名尸体案件,则是从查放害人身源开始。实际上,在杀人案件中尤其是多人死亡的杀人案件中,死者所“扮演”的角色不仅仅限于被害人这一角色,还有可能是犯罪分子。即使在一起杀人案件中众多死亡者都是被害人,其角色仍可细分为犯罪分子的作案目标和无辜者这两类。死者在逻辑上不等同于被害人,以在案件中角色扮演的不同为  相似文献   

10.
所谓确定侦察范围是指刑事侦察过程中,依据犯罪现场所获取一切与犯罪相关的有形和无形要素,确定与其相对应的空间,组织侦察人员深入所确定的空间开展有效侦察,以最终证实犯罪和确认案犯。侦察范围表面看来是指侦察工作的某一空间,实际上它的指向是犯罪人,因此,将犯罪现场一切相关要素与犯罪人相联系,才构成实际意义上的侦察范围。界定谋财杀人案件侦察范围主要有两大要素:一是有形要素,二是无形要素。一、有形要素有形要素是指案犯遗留于犯罪现场,刑侦人员运用相关手段提取的物化要素。如被害人尸体、伤痕、杀人工具、指纹、足迹、赃物等。有形要素从外在形态上是确定的,给人以直观形象的认识,对侦察范围的界定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一)伤痕(尸体)要素谋财杀人案件现场中,伤痕(尸体)是侦察工作中证实犯罪的至关重要的物证。伤痕(尸体)物证与犯罪人之间存在着密切  相似文献   

11.
一、问题的提出和双重性心理形成机理。在对各类杀人犯罪现场的勘查中,笔者发现有的案件现场反映出案犯现场行为较为反常,有的让人感到十分滑稽。如某盗窃杀人案,死者被害在地上,却被挪至床上盖好被子,脸上血迹被擦洗干净;某强奸杀人案,尸体裸露,但其阴私部被衣物掩盖;某杀人案,地上出现人民  相似文献   

12.
附加伤是指犯罪嫌疑人在实施杀人过程中,出于某种心理的需求,在被害人濒死期或死亡之后,又在被害人身上附加实施的损伤。本文收集已破获的48例有附加伤的杀人案进行分析,以探求附加伤的种类、特点及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痕迹。1案例资料1.1案件性质48例中,仇杀9例、强奸杀人9例、奸情杀人12例、抢劫杀人7人、绑架杀人2例、经济纠纷杀人3例、同性恋杀人2例、杀人灭口2例、变态杀人2例。1.2被害人情况见表1。表1被害人年龄、性别分布年龄(岁)男女合计10~18 1 9 1018~35 14 12 2635~45 3 3 645~5 1 6合计23 25 481.3附加伤种类48例被害人中碎尸11例…  相似文献   

13.
李硕 《刑事技术》2004,(3):37-39
近几年,发生在车辆内的凶杀案件日益增多,给现场勘查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车内的凶杀案件现场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车、尸同处,就是被害人的尸体在车辆上或在车辆附近;另一种是车、尸分离,车辆和被害人的尸体不在同一地方,有时最先找到车辆,有时先找到被害人尸体。车内凶杀案现场的勘查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1)确定案件的性质,判断杀人的动机和目的.判明是抢车杀人还是抢劫杀人或其它;(2)推断作案时间;(3)推断作案人使用的工具;  相似文献   

14.
由于犯罪分子在杀人后,对尸体进行肢解破坏,并把尸块分别抛弃,因此,碎尸案的杀人现场、碎尸现场比较隐蔽,抛尸现场多且复杂,被害者身份不易查清,这些给案件的侦破工作带来了较大困难,但同时也使犯罪分子暴露了更多的犯罪信息。碎尸案除具有一般凶杀案的共性外,还有其本身独有的特点。碎尸案的杀人原因由于受"杀人偿命"的刑律长期警诫,案犯一般不会铤而走险,贸然杀人,所以凶杀案必定有着重大的内在原因——即使这种原因在其他人(局外人)看来并不以为然,甚至在误杀或伤害致死的案件中也是如此。一、案犯与被害人在生活中有着密切关系□家庭成员间的关系恶劣,矛盾渐深(1)夫妻双方关系恶化(或一方有外遇),一方强烈要求离婚,另一方却因各种考虑而不愿意,于是主动要求离异的一方把  相似文献   

15.
在强奸案件中,根据受害者的客观描述,准确刻画犯罪嫌疑人的相貌特征,是缩小侦查范围,快速侦破案件的关键。笔者根据多年的工作体会,认为准确刻画犯罪嫌疑人的形象,要做好以下三点。1了解案情、勘察现场、熟悉案件的各种因素,掌握案犯的有关情况了解案情、勘察现场、熟悉案件的各种因素是做好模拟画像的基础。了解案情有助于画像技术员准备画像的前期工作。如初步估计案犯的形象,有针对性地准备人像照片,提高画像的效率;勘察现场有利于了解现场的方位、空间、光线,判断受害者描述的客观性;熟悉案件的各种因素可以掌握案犯选择的侵害对象、作…  相似文献   

16.
杀人现场一般都有血迹,犯罪分子为了隐瞒犯罪事实往往抛尸后对杀人现场进行清洗。清洗后的杀人现场由于不能及时发现或发现后不能找到有力的证据,直接影响了案件迅速侦破。笔者通过研究杀人案件血迹的特点和分布变化规律,总结出了杀人现场血迹寻找的重点部位和常用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一点建议     
《人民司法》编辑部:文化大革命后,我们广西的一些地区中级法院,以中院名义出大布告,把各县一审的案犯集中写在一张布告上,大都是反革命杀人、报复杀人、强奸杀人、谋财杀人、爆炸杀人等死刑犯,人们一见到这样的大布告,感到触目惊心,议论纷纭。这种  相似文献   

18.
美国涉枪暴力案件现状美国暴力犯罪突出,居世界之首。犯罪分子持枪杀人、强奸、抢劫、伤害案件比比皆是,屡见不鲜。据1994年美国联邦调查局统计的犯罪记录披露:美国每17秒钟就发生一起暴力犯罪,其中,每23秒钟发生一起凶杀案件,每5分钟发生一起暴力强奸案件,每5秒钟发生一起抢劫案件,每28秒钟发生一起严重伤害案件。美国平均一年发生持枪杀人案件约有1.35万起,作案时,大部分犯罪分子使用的都是手枪。其它涉枪暴力犯罪(如持枪强奸、抢劫、严重伤害)一年约有100万起。每年每1000人中(12岁以上)就有4.5人持枪犯罪,在全部的杀人案件中有56%的案件是涉枪杀人案件;每8起非致命性暴力犯罪中(如强奸、抢劫、严重伤害)就有1起是涉枪案件;每年约有2.1万人因枪受害;美国平均每年约有1.2万  相似文献   

19.
当前,刑事犯罪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由婚姻、奸情、口角、邻里纠纷、积怨等一般民事纠纷激化为杀人、放火、投毒、爆炸等严重暴力性案件,在整个刑事案件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据统计,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活动以前,这类案件一般占整个刑事案件的百分之六十左右。就杀人案件而言,近两年由人民内部矛盾激化导致的杀人案件一般都占整个杀人案件的百分之八十以上。据对湖北省武汉、裹樊、荆州、咸宁、鄂西等五个地市今年第一季  相似文献   

20.
对尸体的毁损通常见于杀人案件,其中尤以碎尸案件中多见。还有部分见于侮辱尸体案件中,而对墓中尸体进行毁坏、抛弃则极为少见且易误判为杀人碎尸,笔者在实际办案中曾遇1例,报道如下。1案例简介2004年6月23日,我市某乡村一农户柑桔园篱笆内发现一编织袋,袋内装有一人类头颅,拟为一起杀人碎尸案件。经检验,头颅呈干尸外貌,头皮散布白色霉斑,部分颅骨外露,综合现场勘验、尸块特征等分析,似有墓地棺材内尸体特征。沿此线索结合尸块识别信息展开侦查,两天后找到头颅来源,随即疑犯落网。后查明:死者与嫌疑人张某系同组村民,3年前因故发生纠纷,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