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物殖民主义作为日益凸显的全球性生态问题,已逐步进入以挖掘女性和自然受压迫的共同文化根源为理论旨趣的生态女性主义视野。通过对"生命专利"、"生命工业"和生物技术的批判,生态女性主义对生物殖民主义的起因表现、运作机制、表征危害及其抗击路径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究和生动精辟的阐释。生态女性主义学者既具批判性和解构性、又有建构性和启发性的理论见解有助于我们加深对生物殖民主义的本质认识,并从性别角度深入反思全球化推进的新特点,资本主义发展的新转向以及技术与文化、科学与伦理之间关系的新困境等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的霸权理论一直被人们所忽视。实际上,马克思主义霸权理论的内容极其丰富,马克思揭露和批判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东方国家的侵略、奴役和压迫等政治和经济殖民主义、霸权主义;卢森堡、布哈林和列宁也主要从经济角度剖析西方发达国家对落后国家的殖民主义、帝国主义、霸权主义。马克思主义的霸权理论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后殖民主义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揭示和批判是马克思主义霸权理论的当代回应  相似文献   

3.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殖民主义批判理论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生态殖民主义出现的深层原因分析,生态殖民主义的表现形式及其危害,生态殖民主义的实质.这一生态批判理论有利于人们更加真切地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的生态侵略本质,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也具有启示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生态学马克思主叉的生态殖民主义批判理论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生态殖民主义出现的深层原因分析,生态殖民主义的表现形式及其危害,生态殖民主义的实质。这一生态批判理论有利于人们更加真切地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的生态侵略本质,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也具有启示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刘伟哲 《中国发展》2008,8(2):19-22
“全球化”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兴起而开始其自身的发展历程的。全球化从一定程度上说是资本主义制度在全球的扩张,是资本主义的全球化,始终伴随着资本主义财富的积累和权力的增大。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在资本主义全球化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同时,生态问题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生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策略手段,是资本主义制度权力扩张的必然结果,也是推动资本主义全球化的重要力量,并且也在为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化积累着条件。该文试图从欧洲过去1000年的生态扩张历程和当前资本主义生态危机转移的角度来说明生态帝国主义在全球的扩张。  相似文献   

6.
论生态文明的人学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生态文明出现之前,从人性的存在方式上看,经历了从"道德人"向"经济人"的跨越。"经济人"的人性缺陷及其所造成的生存困境表明时代需要新的人格内涵。生态文明观念引领人们在追求"真、善、美"方面进入全新境界,实现了人性的生态化转变,产生了"生态人"理论,这一理论具有深远的人学价值。  相似文献   

7.
(续上期)殖民主义、新通民主义、后殖民主义(十六)大体上说,殖民主义、新殖民主义、后殖民主义,可以用来概括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从早期资本主义工业化国家到今天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对第三世界政策的不同阶段。(十七)殖民主义包括从资本原始积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期。这是资本主义在西方形成、发展到确立其全球统治的时期。其主要内容是赤裸裸的抢掠和杀戮,种族灭绝和贩卖奴隶,军事征讨和土地扩张。范围则先东欧,然后到非洲、美洲、亚洲。到19世纪的最后25年,资本主义伴随第H次工业革命进入垄断阶段,导致非洲被瓜分以及中国…  相似文献   

8.
生态帝国主义是帝国主义在全球化运行中的“新变种”,其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相比于原始积累初期野蛮的经济掠夺,生态帝国主义的生态殖民更隐蔽且更具威胁性。生态殖民的经济策略将发展中国家公共资源私有化,使发展中国家的自然资源大量流入生态帝国主义国家的“口袋”中。生态殖民的政治策略以生态问题为政治手段,强化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控制与政治控制。“西方至上”的生态殖民的文化策略则视掠夺自然资源为天然合理的。这些都无法脱离马克思列宁主义对帝国主义“依附性”“腐朽性”“垂死性”的时代诊断。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是应对生态帝国主义、推进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道路。  相似文献   

9.
蓝强 《岭南学刊》2020,(4):116-122
人通过劳动为中介把人与人的关系同人与自然的关系联接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且人与人的关系同人与自然的关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这是"人—自然"系统演化的社会环境。价值动力、实践动力和认识动力的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人—自然"系统的演化动力系统,推动着"人—自然"系统的社会演化。在这个过程中,人的发展、生态关系的发展和劳动的发展是系统发生、协同进化的过程,并且人的发展程度和劳动的发展影响着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劳动的发展大体经历了被动劳动、异化劳动和自由劳动三个阶段;相应地,"人—自然"系统在以劳动为核心的动力系统的推动下经历了前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三个阶段。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并不是要回到前资本主义社会人与自然田园牧歌式的低级和谐,而是要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人与自然的高级和谐。  相似文献   

10.
不同的现代化道路依据不同的理论,马克思主义者立足于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分析落后国家的现代化问题;而西方学者立足于流行于当今西方学术界和政治领域的"新帝国论",分析落后国家的现代化问题。认识列宁帝国主义理论在分析落后国家现代化的现状和本质等问题上的当代价值,必须对列宁帝国主义理论有新的理解视角,即必须与发展了的国际政治经济态势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1.
青少年社会工作产生于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在西方经历了萌芽阶段、产生与初始发展阶段与专业化发展三个大的历史阶段。西方青少年社会工作从最初的涵盖在济贫助困的社会工作之中到成为独立的工作领域的转变,经历了由初始的应对青少年社会问题到后来的主动促进青少年发展的根本性转变。  相似文献   

12.
积累论和崩溃论是卢森堡经济危机理论的主要内容。她关注剩余价值实现上的困难,对引发资本主义社会现实危机的直接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拓展"第三市场"是转嫁危机的主要手段之一,为认识世界市场和帝国主义现象提供了理论工具。她把一个资本主义社会普遍性的危机看作社会主义的起点,把"崩溃论"看作实现社会主义的历史道路。卢森堡开创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从单一因素出发主张危机必然性的传统,离开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基础上积累动力的分析,将危机视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常事件,不自觉地使危机理论回到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轨道上。  相似文献   

13.
杨小军  周晓敏 《求索》2007,(3):136-137
生态社会主义是当代西方绿色政治运动中具有社会主义倾向的社会思潮,是对资本主义的工业扩张主义所造成的生态危机挑战的理论回应。其理论核心生态发展观以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为目标,在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进行深刻反思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资本主义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个领域的生态重建模式。生态社会主义对我国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发展理论和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4.
无产阶级革命或说社会主义革命,是马克思主义社会革命理论的核心内容。而无产阶级发动社会主义革命,必须要具备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只有当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了生产力的桎梏的时候,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革命的时代才来到了。列宁的《帝国主义论》,就是通过对资本主义的历史考察与分析,对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特别是现有发展阶段,做了一个在列宁看来是科学的判断,也即资本主义已经进入到了它的最高发展阶段——帝国主义阶段。从列宁对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考察来看,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后一个阶段,是一个腐朽的、垂死的阶段,是一个朝社会主义过渡的阶段。因此,当资本主义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的时候,意味着无产阶级革命或说社会主义革命时刻的到来,也意味着无产阶级发动社会主义革命不仅具有历史的必然性,还具有现实的合理性。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列宁的《帝国主义论》不仅是俄国十月革命的政治宣言,还是俄国工人阶级发动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支撑,同时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与社会主义国家存在的理论基石。  相似文献   

15.
稳态经济的理论基础之一——熵增原理表明,循环经济并不是一个真正的循环往复的过程。循环经济所强调的高科技进步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推行生态殖民主义的工具。只有通过生态社会主义来修正循环经济,走上稳态经济的道路,才能为我们提供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模式。  相似文献   

16.
李晓明 《前沿》2011,(8):183-187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流派生态马克思主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和分析方法,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核心,科学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生态观,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由于受西方福利社会建设"表面现象"、资本关系全球扩张和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理论观点的影响,学术界出现了修正剩余价值概念的趋向,并以"剩余产品""经济剩余",或者"剩余利润"等取而代之,导致当前资本主义研究的主要范式中出现了两种错误倾向,即以国家的作用和以流通领域为中心来阐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由此,从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到列宁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再到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著作,最后回到马克思的《资本论》《剩余价值学说史》的历史文本回路中,考据经典文本,为剩余价值正名,是正确理解和深刻把握当今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政策能否落实落地是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环节。生态文明政策具有定位多阶性、功能多样性、构成多维性、过程往复性和效果释放长程性总体性等特点。第一批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案例说明,生态文明政策对具体社会情境和具体政策对象的应用会产生各种适应性问题,导致政策效果释放面临更多不确定性。克服当前生态文明政策实施困境,重点是实现生态文明政策功能从"限制性"向"发展性"转变,生态文明政绩考核从"轻量级"向"重量级"转变,生态文明政策运行从"单向支配型"向"合作交互型"转变,形成政府、市场、公民、社会组织之间体现平权特征的可持续、合作式政策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9.
西方政治文化现代性源于对前现代性政治哲学的变革,即从神性走向人性。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它确立了自己的理论支柱:自然法理论、天赋人权观念、契约精神。同时,西方政治文化现代性也经历了浓厚的意识形态论争。经典的政治现代性遭遇了西方后现代性多元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后资本主义政治模式的批判,而社会主义政治现代性构成了马克思"后政治民主"与资本主义政治现代性之间的一个现实环节。  相似文献   

20.
在相当长时间里,不少人乃至许多学者往往视资本主义为洪水猛兽,一提到它就惊恐万状。这种现象可称之为“恐资症”。 “恐资症”的病源来自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资本主义的认识带有极大的片面性、局限性和狭隘性。中国早在明朝末期就有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但由于帝国主义的入侵,中断了资本主义的缓慢发展进程,因此,中国没有经历过系统发展的资本主义社会。人们主要是从马克思的《资本论》、恩格斯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和列宁的《帝国主义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