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雨泽 《学理论》2015,(4):102-103
实践美学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重要发展方向,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及理论框架。实践美学理论体系一直不断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哲学基础,同时呈现不同的理论分支,更好地丰富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理论发展。本文通过探究与分析实践美学的理论发展历程,从不同理论角度了解实践美学的理论特征,有利于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美学在中国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2.
思想构境论是张一兵教授在<回到列宁>一书中采用的解读方法.因此,理解这一方法本身就成为理解此书的关键.在张一兵教授看来,思想构境论是其"构境存在论"在文本解读方法论上的"映射",而"构境存在论"则是一种关于人的存在方式之总体看法的"存在论".那么两者关系究竟如何来把握?一方面,可以从"实践场"到"理论框架",追溯此书作者关于构境存在论的最初语境;另一方面,应进一步追寻从构境存在论到思想构境论的理论跃迁所带来的质性差别.  相似文献   

3.
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是否必要?其一,在文本视域下,反映的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学理诉求;其二,在问题视域下,体现的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现实意义.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学何以可能?一方面,取决于研究对象,即客观上是否存在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形态;另一方面,取决于研究主体,即研究者是否形成了有关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形态的理论和方法.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学路径何在?不妨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根基、时代背景、文化土壤、实践基础、现实依据、科学支撑、战略布局、总体目标、实现路径、独特贡献等十个方面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加以阐释,尝试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学的一种路径,体现的是当代中国的"问题与主义",同时预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基本经验.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生态美学的建立是当代文明转型的需要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理论要求,同时也是对当代西方学术界"环境转型"理论的中国式学术回应,更是重建人与自然和谐审美关系的一种努力.马克思主义生态美学的建立适应了新时代发展的理论之需,这就是要协同其他学科共同探讨和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诸多复杂问题,重在以美学理论话语来回答和解决当代自然生态危机及人类面临的精神生态难题.有鉴于此,马克思主义生态美学的建立无疑具有重大的学术理论价值和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15,(33)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国内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开设的旅游美学课程,近年来在完成美学与专业课程嫁接的同时,也意味着当代美学研究从理论繁荣朝向更活跃地参与现实——高校课堂教学活动的方向发展。这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旅游业专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旅游美学》课程为研究对象,从多角度阐述了其在精品课程建设中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重要命题。最近,中央领导同志又强调理论学习要重点学经典、学立场、学方法,强调经典的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源头。从毛泽东的中国化,到邓小平的中国特色,指明了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根本途径,也是我们深入理解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范式。一、深刻领会中国化的意义民族化的哲学表述是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它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特征,也是一切科学理论和学问演进的内在原则。上世纪30年代,当毛泽东和艾  相似文献   

7.
传统社会研究中,一直存在着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的对立悖论而难于解决。从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下实践、交往和社会关系来考察,可以对我国现代社会语境下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做出新的阐释。一、个人与社会构成共生、互动辩证关系的学理分析(一)实践: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存在论基础首先,实践是个人与社会关系相互同构的存在论  相似文献   

8.
付秋会 《学理论》2010,(16):169-170
在众多论述中国古典美学理论的书中,讨论魏晋南北朝美学时,都非常注重道教,及由儒道合流产生的玄学思想对当时美学的影响,却很少有人提及在当时、特别是东晋以后已经相对独立的佛教对美学的影响。尝试从佛教教义的美学化的原因、过程,及在文学理论中的表现三方面来分析论述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9.
"艺术终结论"是西方艺术界讨论的热点话题。丹托的"艺术终结论"并不是对艺术未来走向的预测,而是对当代艺术现状的总结。"艺术终结论"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研究丹托的相关理论,促使我们在新的层面上思索哲学与艺术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尝试对现今美学的热点问题进行分析解答,从美学的角度分析丹托艺术终结论的理论和实践观点,对于美学学科的发展和走向提供了进一步的思考空间。通过了解我们可以发现美学从审美意识中真正解放出来,走向生活,走向实践是美学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0.
恩斯特·布洛赫在"尚未存在的存在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希望的原理,阐明这种希望是一种具体的乌托邦,表征了一种通过实践面向未来超越现实的内在趋向。正是在此意义上,我们试图将"中国梦"的理念置于希望哲学的理论视域中予以重构,力图凸显"中国梦"本质上是我们在曾是、所是、将是的三重在世性中对未来的描绘,是期待意识迅速捕捉到了过去维度中未实现的解放潜能、现实维度中的潜在和趋向以及未来维度中可能实现的希望的统一呈现,从而坚定我们在希望感召下通过实践实现中国梦的信心与信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