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公安监所管理文化建设之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安监所管理事业的发展,公安监管民警队伍建设的推进,公安监管部门软实力和公信力的提升,都离不开先进文化的支撑。公安监管部门要适应新形势要求和人民群众期盼,必须加强公安监所管理文化建设;创新公安监所管理文化建设机制,全面加强和改进公安监所管理工作;要把公安监所管理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安监所管理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物联网构筑安全智慧监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安全是公安监管工作中最为关注的要素,如何实现对监所在押人员精细化安全管理,保障监所安全规范运行,是公安监管的核心工作。探讨了如何使用物联网等技术构筑安全智慧型监所,实现监所管理的数字化、网络化、集成化和智能化,进而提高监所安全管理水平,全方位保障监所安全运行。  相似文献   

3.
公安监所视频监控建设目标从公安监所日常执法管理到监所整体安全保障,建设规模从零星监室覆盖到全方位立体监控,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用户的预期也随着技术的发展而提高。如何在物联网技术的推动下,发挥视频监控系统更加智能化、人性化的功能,是立意所在。  相似文献   

4.
阐述了组织开展公安监所智能监控开发与应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围绕认识不清、开发粗放、监控巡视警务机制与制度不适应三类制约公安监所智能监控开发与应用的热点难点问题,提出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5.
杨珍 《警察技术》2014,(6):91-94
公安监所便民服务正在逐步建设和完善,传统应用系统的建设模式无法快速响应不断变化的业务需求。面向服务(SOA)架构的设计把系统功能封装成服务,以服务形式实现业务流程,能够快速应对业务变化。结合SOA架构和公安监所业务,对公安监所预约会见业务进行了分析,设计实现了基于SOA架构的公安监所预约会见系统。  相似文献   

6.
李瑾 《警察技术》2013,(1):19-21
符合公安监管工作规律、科学规范执法行为的信息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安监管工作的第一警力,是推动公安监管工作创新发展的强大动力。2009年以来,全国公安监管部门以“信息化是公安监管工作第一警力”为指引,以实现公安监管工作“安全、文明”为目标,服务公安中心工作,贴近公安监管实战,精心组织开展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本期专题人物,本刊独家专访公安部监所管理局局长赵春光,为读者带回他对于我国公安监所管理信息化建设问题的深度解析。  相似文献   

7.
江苏省公安厅监管总队以建设"全省监所智能化管理平台"为龙头,以实现"智慧监管"为目标,精心做好公安监管信息化体系架构设计和建设应用组织管理,在全省公安监管部门初步构建了以信息化为引领的现代公安监管警务机制,为打造安全文明监所提供了有力支撑和保障。  相似文献   

8.
监所管理与人权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伟 《公安研究》2004,(5):79-83
尊重和保障人权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被监管人员人权保护状况是一个国家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法制建设的综合反映,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尺。本文在考察联合国制定和通过的一系列人权保障文件的基础上,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密联系公安监管工作实际,从保障被监管人员人权的意义、监所人权保障中存在主要问题及公安监所人权保障的举措三个方面阐述了公安监所保障人权的重要性,提出在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新形势下,公安监管部门必须与时俱进,转变执法观念,公正执法、文明管理,依法保障被监管人员的合法权利。  相似文献   

9.
《警察技术》2014,(2):74-74
为进一步加强公安监管部门科技与信息化知识普及力度,加强业务科技人才梯队建设,营造信息技术开发、建设和应用的浓厚氛围,去年4月以来,《警察技术》杂志协助公安部监所管理局在全国范围共举办四期公安监管部门信息技术研修培训活动,累计培训1300余人,取得了丰硕成果,积累了宝贵经验。新春伊始,本刊继续发挥在公安监管技术领域的影响与媒介作用,承办公安部监所管理局"公安监所智能监控技术开发建设与应用"征文活动,为助推公安监管科技信息化发展再尽一份力量。征文启事一经发出,本刊即收到了来自公安部监所管理局张金革同志的第一篇稿件,在此随征文启事一并刊发。在后续几期的"监管技术"栏目中,本刊将择优发表部分征文,并在评审活动结束后,公布获奖名单,敬请读者关注。  相似文献   

10.
公安监所是指我国公安机关依法设置并管辖的有关刑事羁押、特定刑罚、行政处罚和行政强制措施的执行机关。公安监所是我国公安机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的刑事、行政执法机关。其任务是:有效监管,保证羁押、刑罚、处罚和强制措施执行的运作,提高执法效益;严格管理,建立良好的监管秩序,保证监所安全;对被监管人进行教育、改造和矫正;打击、制裁犯罪,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  相似文献   

11.
<正>为落实公安部党委实施大数据战略、建设智慧公安的部署要求,以科技信息技术推进公安监管工作的创新发展,不断提升公安监所保障安全、服务大局的能力水平,公安部监所管理局在全国公安监管部门启动了为期三年的智慧监管建设工作,制定并下发了《关于推进智慧监管建设的指导意见》和《智慧监管建设技术指南》,为各地各级公安监管单位开展智慧监管建设应用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和指引。  相似文献   

12.
《警察技术》2014,(4):92-92
在今年由公安部监所管理局与我刊联合举办的公安监所智能监控建设与应用征文活动中,江苏省公安厅监管总队王强、林通等同志撰写的5篇论文获一等奖,浙江省杭州市看守所张祺等同志撰写的10篇论文为二等奖,广东省广州市公安局预审监管支队陈健敏等同志撰写的14篇论文为三等奖;上海、江苏、浙江、广西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厅、局监管总队为先进组织单位。公安部监所管理局对上述同志和单位予以通报表扬,并颁发荣誉证书,以资鼓励。本刊现发布活动获奖作者名单,详细获奖论文内容敬请参看《警察技术》杂志2014年"公安监所智能监控技术"专刊。  相似文献   

13.
公安监所内被监管人员中普遍存在多种羁押应急心理,容易出现闹监、自残、自杀等恶性问题,严重影响监所安全。总结实际应用经验,依据监管数据特点并结合业务痛点设计搭建了被监管人员风险评估预警模型,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提高被监管人员风险识别预警能力,实现公安监管工作从被动处置向主动预防的警务模式转变。  相似文献   

14.
结合当前公安智慧监管建设的实际业务需求,运用物联网、人工智能、生物识别等技术,设计涵盖感知、传输、服务、应用四层架构的公安监所智慧安防系统,对视音频监控、智能门禁、车辆管控、对讲广播、电子腕带、应急报警、电子周界、动环监控等安防感知子系统功能和组成进行了详细描述,最后介绍了基于开放架构设计的监所安防综合管理平台.  相似文献   

15.
监所亚文化是指在监所中以特有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通行于在押人员群体内部的文化体系,它与监所主流文化一起构成了在押人员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的双重价值体系,具有群体规范性、低层次性、传承性、吸引力、同化力和腐蚀力等特点,对在押人员的价值观和行为有着很大的负面影响。通过对监所亚文化的研究,可以了解监所亚文化的本质,探寻存在于犯罪现象特别是犯罪的交叉传染性和反复性等问题背后的文化因素,为从公安监管工作入手实施犯罪防控之策提供依据,具体可从强化监所主文化、监所环境、监管民警的作用等方面的影响来抑制监所亚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李俊 《警察技术》2019,(1):20-23
通过阐述过去信息化发展与监所管理方面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提出随着公安信息化的高速发展,移动终端的应用将成为发展智慧监所的必然趋势。对移动终端的关键技术及其具体应用进行了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17.
李瑾 《警察技术》2014,(4):91-91
<正>2014年6月9日至12日,经报公安部副部长刘彦平批准,公安部监所管理局委托,在江西南昌成功举办了全国公安监所建设保障工作培训班。公安部监所管理局局长赵春光、常务副局长张向宁、公安部第一研究所副所长于锐、江西省公安厅党委委员方府春等领导出席培训班并讲话。培训班就全国公安监管信息中心建设、公安监所基础设施建设与装备质量管理控制、医疗卫生工作、《讯问椅》《监室门》标准等内容进行了专题培训,并为全国公安监所智能监控建设与应用征文活动获奖论文作者、先进组织单位颁奖,我刊  相似文献   

18.
公安监所在青少年法制教育中具有特殊意义。要充分发挥监所的教育功能,切实维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有效预防、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  相似文献   

19.
《辽宁警专学报》2011,(5):112-112
经辽宁警专科研处组织专家评审,分别由辽宁警专警察训练系司昌军副教授、基础部王欣讲师、职业教育部程诗淇讲师、刑事技术系徐秀明讲师、侦查系杜航教授、公安管理系王立颖讲师、监所管理系胡敬阳副教授、公安信息系刘晓燕讲师、法学部丁翠英副教授、思政部韩铁辉讲师、  相似文献   

20.
新形势下的公安监管工作急需一支既懂得当代犯罪问题形成的基本理论,又精通心理学、教育学的相关知识;既熟悉现行法律、法规和政策,又掌握现代监所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既掌握监所安全的防控手段和措施,又精通各种警技战术的专业化公安民警队伍。因此,教育必须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上下功夫,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突出能力的培养,从而为公安监管实践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