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陆伟然 《学理论》2008,(9):91-92
暗示是什么?《辞海》说:“利用隐蔽的形式传达信息”,“接受暗示者,对暗示内容的知觉和接纳,缺少明确的意识。”从创作上讲,就是让人们从不觉中接纳你的所示,谓之暗示。  相似文献   

2.
陆伟然 《学理论》2008,(13):86-88
诗词中的暗示,就是指客观物像未能清晰地显现所需的意绪时,通过对物象的某种描述客观存在营造所需的意绪。  相似文献   

3.
孙建芳 《各界》2006,(12):34-38
暗示教学法是指教师有意识地、自觉地运用暗示原理,以多种多样、含蓄见解的方式影响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对于农村中学学生来说,英语是一门特殊的学科——一方面没有基础,且缺乏语言学习的环境;另一方面学生又对这门学科感到新鲜和好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这个特征,运用各种方法暗示学生,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耳濡目染的无形之中轻松学到知识,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让学生的主体潜能在暗示中升华。  相似文献   

4.
侦查讯问人员可以根据犯罪嫌疑人的受暗示性特点制定合理的暗示讯问策略.国内关于犯罪嫌疑人受暗示性的研究不多.本文主要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运用EPQ人格测试软件和重量暗示工具,对150名犯罪嫌疑人进行暗示实验,研究犯罪嫌疑人的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对其受暗示性的影响.结果显示,犯罪嫌疑人受暗示性的强弱受其年龄、性别、性格和情绪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陆伟然 《学理论》2008,(21):88-89
飘忽暗示,是意绪暗示的一种。之所以称其为飘忽暗示,是因为它给出的意绪是飘忽的。读者读着诗,不知不觉就飘忽了起来。实在说,诗意本身就带有某种飘忽性,太实,太直,就没有诗了。雾里看花,晕晕乎乎,晃晃悠悠,飘飘忽忽,是又不是,不是又是这种状态,是诗的最佳境界。  相似文献   

6.
社会学研究表明,群体行为的发生过程中,会形成区别于个体的“群体心理”。因为个体一旦参加到群体之中,由于匿名、模仿、感染、暗示、顺从等心理因素的作用,个体就会丧失理性和责任感,表现出冲动而具有攻击性等过激行动。具体来说,当前我国突发事件所表现出来的社会群体心理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赵新宇 《党政论坛》2013,(12):42-43
《华盛顿邮报》上月刊文披露美国国会人员接受外国政府及游说组织邀请,豪华出境旅游。并强调中国是这类活动最大的资助国,称“发出邀请的国家显然从中受益不少”,暗示中国政府在与美国国会的交往中获利。  相似文献   

8.
一切以封建迷信为基础的歪理邪说,最隐蔽和最主要的骗术是暗示法。“暗示”,即在无对抗的条件下,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人的心动理产生影响。其影响作用可通过下述两个著名的实验看出来。一个叫气味辨别实验,受试对象是随机抽取的100名男子和100名妇女。实验时,首先让每人分别闻过烧酒、薄荷和鹿蹄草的气味。然后拿出十瓶蒸馏水,谎称10瓶中有三瓶分别含有上述三种气味(其实根本不含有任何气味),让所有受试者将它们从中嗅出来。结果有48%的妇女和37%的男子声称他们完全嗅出来了;另一部分人声称患有感冒,不能完全确定是哪种气味;只…  相似文献   

9.
周璇  朱星雨 《学理论》2009,(30):205-206
新媒体艺术有艺术审美的大特征,也有自己本身的小特色,审美过程就存在于艺术接受者对艺术作品的鉴赏与批评活动中,每个人都可有自己独特的审美感受,在审美过程中得到启迪和暗示。而作为新媒体艺术,更着重于使用先进科学技术,集虚拟现实、数字、交互、多媒融合等众多尖端科技为一体,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0.
李思娥 《学理论》2009,(31):254-254,264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更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和心理活动的一个窗口,对教学质量提高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恰当的激励性评语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暗示,使学生在自信中发挥更大的潜能。合理的引导,会使学生学习更加勤奋、努力,使学生终身受益,从而唤起学生的自信,得到育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陆伟然 《学理论》2008,(15):85-86
诗词中,造意暗示除了顺行造意,还有反行造意。顺行造意,是客观事物中存有某种因素,通过顺势强调,可以营造所需意绪。而当客观事物与自己的感情完全不合时,这时候就需要对物象作否定的描述,从而营造意绪。这就是反行造意。  相似文献   

12.
陆伟然 《学理论》2008,(23):91-92
飘忽暗示除了虚作实写,把概念变成半虚半实状态,形成意绪飘忽之外,尚有一些飘忽暗示手法。物象知觉化是其一。所谓"物象知觉化",就是万物有灵天地有灵。人有灵性,天地万物也有灵性。人能感知天地  相似文献   

13.
廖祥盛  肖芬 《学理论》2011,(29):201-202
在升学压力和城乡差距日益扩大的形势下,农村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面临着巨大挑战。暗示教学法就是通过创设情境或强烈对比的板书等多种多样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情感和共鸣,从而提升教学效果。将暗示教育渗透到农村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中去,对促进我们的教学改革,完善我们的教学过程,丰富我们的教学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孙燕 《民主》2011,(10):53-54
一些大学的教育让人越来越看不懂了.在这里,“考、考”不再是老师的“法宝”.而“分、分”更是学生的“命根”。于是,学生“跑分要分”成风。老师或者考后“好说话”,提分了事;或者考前暗示考试范围,落得个“你好我好大家好”:或者坚持原则.接受学生的“车轮战”,不胜其烦;  相似文献   

15.
我还没见过哪一个绝对完美主义者的生活充满内在的安宁。完美的需求与内在安宁的渴望相互冲突。每当我们执意坚持己见时,不但无法改善任何事情,而且注定要打一场打败的战争。我们不但不懂得为已经拥有的一切感到满足与感激,还拼命钻牛角尖找差错,执意要修正它。当我们瞄准差错时,它就暗示了我们不满意、不满足。  相似文献   

16.
石秀是金陵人氏,流落到北方,没有路费回家,只好打柴为生。他喜好打抱不平,尽力帮忙,拼命一般。这本来是很好的品质。但有这样一个暗示:他帮人的时候可能会过分热心,甚至喧宾夺主。这天,他看见张保领人来欺负杨雄,杨雄动弹不得。石秀放下担子就过来帮忙,一手好拳脚,很快就将张保等人打跑,救下杨雄。  相似文献   

17.
唐绍仪每到总统府,袁世凯的侍从宫们议论纷纷:“唐总理又来欺负我们总统了。”袁怀疑“唐挟同盟会以自重,有独树一帜之意”。他多次暗示唐“有所为,有所不为”,劝唐退出同盟会。唐斩钉截铁地回敬说:“宁愿不当总理,断不牺牲党性。”袁世凯酸溜溜地对唐说:“少川,我老了,你来当总统吧!”  相似文献   

18.
美日贸易摩擦将会加剧本刊记者徐长银华盛顿专电美国总统克林顿同日本首相细川护熙2月11日在白宫的会谈,是细川担任日本首相以来两国领导人举行的第一次正式首脑会晤。为解决两国贸易问题进行的这次谈判未能达成任何协议而宣告破裂。美国暗示要对日本采取报复措施,美...  相似文献   

19.
何木风 《各界》2010,(12):54-57
一 没有人逼迫他,包括他的父亲刘秀;也没有人暗示他,包括他的弟弟刘庄;完全是他出于本意而主动让出了太子之位。这个人就是后来的东海恭王,东汉光武帝的太子刘强。《后汉书》评价其为“谦谦三让,实惟恭王”。他完全有能力做好东汉的第二代皇帝,也有这个资格。他死后的丧礼仪式近于帝王,但丧礼的节俭又和平民百姓相同。各种原因,实在让人匪夷所思。  相似文献   

20.
陆伟然 《学理论》2008,(17):83-84
造意暗示除了顺行造意,反行造意之外,还有加描造意。加描造意就是为了营造意绪而增加的描述。加描造意有几种类型。一种是对眼前实物的增加描写,以求得所需意绪。这叫作实物加描。一种是摆出实物,再加以比喻,让实物通过比喻而透出情绪,这叫作比喻加描。再种就是意念变为实物的描写,这叫作化虚为实加描。此外,还有细节加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