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政治行为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外在表现。调查表明,大学生政治行为主流积极健康向上,但是少数大学生存在着政治认知模糊、政治效能感偏低、政治疏离感较强、政治取向功利、政治知行脱节等问题。高校要有效引导大学生政治行为,必须深入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全面提升大学生政治理论认知水平;加强党团组织建设,发挥党团组织引导大学生政治行为的核心作用;营造良好政治文化氛围,拓展大学生政治实践渠道,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政治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2.
魏来  涂一荣 《湘潮》2013,(8):34-35,61
通过对华中地区五所高校近千名大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和分析,客观地审视了当前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及政治参与现状;调查发现大学生的政治思想和行为总体上积极理性,但其政治认知存在浅层理解和多重困惑,政治参与出现冷漠现象和功利色彩、爱国情感走向行动和观望双重倾向等问题;建议探索新型德育体系、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培养政治认知能力、提高大学生政治参与积极性,并加强指导和监督、开展政治文化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爱国主义氛围。  相似文献   

3.
政治行为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外在表现。调查表明,大学生政治行为主流积极健康向上,但是少数大学生存在着政治认知模糊、政治效能感偏低、政治疏离感较强、政治取向功利、政治知行脱节等问题。高校要有效引导大学生政治行为,必须深入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全面提升大学生政治理论认知水平;加强党团组织建设,发挥党团组织引导大学生政治行为的核心作用;营造良好政治文化氛围,拓展大学生政治实践渠道,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政治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是青年中的特殊群体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其政治取向直接关系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发展阶段,大学生关注的社会和政治热点都有所不同,价值取向也有所差异。要把握当代大学生的政治取向特征,构建基于"理论引领、实践体验、舆论把控、情绪感染"的四位一体教育引导模式。应强化大学生对主流政治文化的认同,搭建大学生实践体验的活动平台,发挥网络"意见领袖"的积极作用,构建畅通高效的沟通机制。  相似文献   

5.
提升大学生的情感认知能力、培养大学生的情感品质和积极的情感态度、塑造大学生的正确价值观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情感目标的重要内容,其目标的实现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以及有助于其总体教学目标的实现。文化是情感的精神归宿和来源,我们应依托和发挥文化的凝聚、引领,调节、约束功能以及发挥其内隐性、渗透性的特点,滋养大学生的心灵,陶冶大学生的情感,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情感目标,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是大学生对于政治体系在心理和情感认知的反映。当前大学生的政治认同状况整体是积极、健康的,但也存在着虚假认同、反向认同及认同与实践背离的问题。风险的不确定性、反思性、全球性以及网络的出现、流行都削弱了大学生的政治认同。为此,应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升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有效性;建立双主体互动机制,完善政治认同教育,在实践中强化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相似文献   

7.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青年要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头倡导良好社会风气。当代大学生是未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他们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事关国家的前途命运和民族的未来希望。因此,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搭建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充分发挥强基固本作用,是我们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积极政治人格的形成,既是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重要方面,也是其社会适应和社会贡献的基础性工程,是国家政治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工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社会主导—主流文化与青年亚文化的互动以及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进程,是当代大学生政治人格建构的社会境遇。大学生的政治人格建构应当以"先进性+独立性+创造性"的三维人格结构作为基本取向。政治人格是在多维社会生态影响下的社会过程中逐步建构起来的。除了通过常规的思想政治教育之外,校园"准政治"活动、网络政治参与、政治组织以及其他形式组织的加入及活动,是大学生政治人格建构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9.
以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从历史分析的角度出发概括地把乡村政治文化分为三个阶段,即以保守、落后、封闭为特征的传统乡村政治文化,建国后应变、异化了的乡村政治文化和嬗变、选择下的当代乡村政治文化,指出乡村政治文化建设的未来指向和培育村民正确的政治认知、积极的政治情感和合理的政治评价模式。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在取得较大成绩的同时,也暴露出大学生在思想素质、情感认知以及社会心态方面与相对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以及社会发展进程不相协调的现状。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特点的研究,寻求有效途径积极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务求实效,已经成为目前高等教育亟需完成的一项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11.
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对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实现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也有一些大学生还存在着政治认知模糊、政治情感冷漠、政治选择摇摆、政治践行功利等问题。为此,要坚持国家发展、社会倡导、学校教育、家庭示范和个人内化五位一体的引导策略,以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相似文献   

12.
关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知行转化中意志的重要性、作用及其培养途径,是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知行转化,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着力点.意志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知行转化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水平;调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情感变化;促使大学生形成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行为习惯三个方面.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意志品质,要巩固思想政治教育认知,为意志形成打好基础;要重视思想政治社会实践,在锻炼中强化意志;要通过物质鼓励和精神激励巩固大学生思想政治意志;要注重优化环境,在潜移默化中濡染意志品质;要定期自我检查、评价和调节,提高意志调控能力.  相似文献   

13.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总体上是健康、积极、向上的。但从价值导向、情感导向、行为导向三个方面看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与公民培养的要求还有一些偏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工作者应该从这三个方面入手,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以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2005、2006、2007年对大学生进行的抽样问卷调查,分析非理性因素对大学生政治认知的影响,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2005、2006、2007年对大学生进行的抽样问卷调查,分析非理性因素对大学生政治认知的影响,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的政治心态反映着整个社会的政治风向标,是其政治取向和行为的驱动力,也是他们形成正确"三观"的心理基础。探讨大学生政治心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从实证角度出发,调查与分析当代大学生政治心态的现状。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大学生群体网络政治参与度越来越高,对提高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水平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对全国高校逾千名大学生开展问卷和访谈调研发现,当前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呈现出关注度高与参与度及参与层次低并行、理性程度和责任感较强、参与认知程度较高三大特征,进一步分析政治情感与理性、网络环境、事件主题、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后,提出引导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网络时代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影响出发,通过对影响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因素进行分析并着重考察网络对当代大学生青年成长的作用,分析其积极和消极的因素,最终提出在网络时代如何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些措施。  相似文献   

19.
"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能否准确把握主流意识形态,引导当代大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工作,是历史发展对大学生的必然要求,是党和人民的殷切希望,也是大学生需要确立的成才目标,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关乎国家前途的命运走向。文章在对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基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视域对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的有效途径进行研究并提出思考。  相似文献   

20.
新形势下,当代大学生在价值取向方面呈现出了一些新的趋向和特点,在主流价值取向保持积极向上的同时,多元、兼容的价值取向趋势明显,同时又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和可塑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价值取向发展,是社会转型、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及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点任务的需要。需用从思想引领、理论认知和培育践行路径来对大学生价值取向进行引领,才能使其向着科学、合理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