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窗外,春意正浓:春花烂漫,枝繁叶茂,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最是一年春好处,当数烟柳满皇都。因其美好,我们记住了这个季节——春天。一年有四季,四季之景各不同,惟其景象不同,我们又记住了春、夏、秋、冬的区别。那么,作为重要的学术期刊之一的高校文科学校的学报,它以什么重要特  相似文献   

2.
青年干部院校所创办的学报是各院校进行学术交流、探讨传播学术理论知识的重要阵地。一个学校的学报从一定意义上说,它折射着这个学校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教学和科研的水平,从总体上也反映着一个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整体素质。所以说,学报对一个学校来说无疑起着十分显著的窗口作用,可见一个学报办得好坏如何它直接关系着学校的声誉,这就要引起院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当然作为学报的主编和编辑工作人员,承担着学报的具体组稿、审稿、编辑和出版工作,其责任尤其重大。那么,怎样办好学报 ?笔者认为,要办好学报有两个最根本要求:一是要把…  相似文献   

3.
每一个时代都有那个时代的道德标杆,每一代人都有那代人的精神追求。半个世纪过去了,雷锋精神仍然是我们精神高地上最耀眼的航标灯。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了精神,就没有了灵魂。我们永远不能缺失的就是精神引领。雷锋精神,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具体化,尤其是面对当今屡屡出现的“老人摔倒敢不敢扶”的纠结现象,当为他人着想,做好事、做善事成了一种稀缺的社会美德之时,让雷锋这样一名普通战士的道德实践,成为全民性常态化的自觉行动和社会风尚,无疑比GDP的增长更为紧迫和重要。  相似文献   

4.
学报是一种具有物质形式的高品位的文化产品,无论它的外观,还是它的内涵,都是高等学校教学与科研水平的精心凝炼,是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重要载体。作为精神领域里的高校人文学报,作为负有“科教兴国”时代使命的学报编辑,进入21世纪将是什么样子?应以什么姿态创造新世纪的辉煌?笔者对高校人文学报办刊特色进行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5.
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人类文明史上的明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容博大精深,其中开拓创新精神就是它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研究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的开拓创新精神,对于增强中华民族创造力,提高中华民族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一、传统文化是富有开拓创新精神的文化。我们伟大的哲人思想中始终贯穿着开拓创新精神。早在《周易·乾卦》中就有记载:“天行键,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是说,自然界四季运行、斗转星移、日月交替是勇往直前、永不停息的,是任何力量也阻挡不住的。它启发了我们的祖先要效法自然界做人做事要有不…  相似文献   

6.
<正> 正当我们庆贺《广东行政学院学报》创刊10周年,并获准国内外公开发行之际,探讨一下有关学报的性质、地位和作用问题,推进学报的繁荣和发展,还是有意义的。 一、学报的性质 关于高等学校学报的性质,在教育部文件中有过明确的规定:高等学校学报是以反映本校教学科研成果为主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 从这个有关学报性质的表述里,我们可以看到三个特性:学术性、内向性和综合性。 第一,学术性。这是学报首要的或者是基本的特性。学报是学术刊物,属提高性的学术理论刊物,而不是普及性的通俗读物。学报发表的论文,是教学科研的成果,应有新的理论、新的观点和新的材料,或者有新的发明、新的发现和新的探索,这些都是学术性的。学术性就是学报的生命。如果没有学术性,那学报就失去意义和价  相似文献   

7.
“罚三个100”是黔东南地区苗民针对“违法行为”的一种习惯处置措施。长久以来,它在维系该地区苗民的社会秩序中扮演着独特的角色,让人们可以充分领略那种在国家法律所不及的地方,乡民社会依然借其传统习惯,维系秩序的景象。2005年,徐晓光曾专门撰文,对“罚三个100”问题作出了精彩阐述,那篇文章发表在当年的《山东大学学报》第3期上。  相似文献   

8.
面临后现代理性的挑战,关于马克思主义究竟向何处去、命运会如何的问题,德里达认为我们必须以一种还债的心态走向马克思,通过奋力的开拓和创新使之不断以新的方式获得再生和转生。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仍然是我们时代最伟大的真理,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将这种核心思想和主导意识边缘化、泛化和中立化,否则就会造成它与时代的脱节和断裂,磨平它的思想锐气,耗尽它所有的精神能量;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多样性的统一,只有深入到使之分离又使之结合为一的内在本源处(社会实践)那一度中去思维,才能真正继承马克思主义的本真精神并使之以新的形式和姿态进入我们的时代文明体系中;马克思主义本身具有面向实践、面向未来的理论特质和基于实践需要不断实现自我革命的内在生长机制,正是由于它自己的这种实践性品格和把握实践矛盾的特殊能力,才使之赢得并重现于后现代并建构一种“后现代的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国的宗教研究日趋活跃,一门相对独立的新学科——马克思主义宗教学正在建立。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它的性质、对象、内容是什么?它与通常的宗教理论有什么不同?这是许多对宗教研究感兴趣的同志希望了解的问题。为此,本文根据国内外研究情况,对马克思主义宗教学作一简介。 苏联学术界认为,宗教学是研究宗教的各个学科的总和,有资产阶级宗教学和马克思主义宗教学之分。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就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宗教进行研  相似文献   

10.
新疆的稳定与发展离不开一代代兵团人的努力与奋斗,是他们付出了青春与热血,创造了美好生活。在他们身上,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鼓舞激励着他们勇往直前、默默奉献——这就是兵团精神,它是兵团人的精神支柱,也是兵团的精神灵魂。它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意义,在现实中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着深深的现实意义,我们应继承兵团精神,并把它发扬广大。  相似文献   

11.
预防之外的选择如果如上述之讨论:预防是一个不成功的目标,那么另外的选择是什么呢?也许在毒品泛滥一年多似一年时,我们应该寻求这样一种解决办法,那就是使与毒品相关的伤害事件减少。换句话说,我们不得不让步于居高不下的吸毒率,以此来减少由吸毒而引起的伤害问题,这是对滥用毒品与毒品伤害之间存在着简单、直接必然联系这一设想的挑战。实施上述方法最直截了当的做法就是放弃预防毒品  相似文献   

12.
所谓劳模文化,乃是指包含了有关劳模评选标准、产生规则、奖崇方式、精神特征、特别是影响效力等在内的诸要素之总和,它象征着最积极的劳动态度与最卓越的劳动业绩,其精髓在于岗位上的最大化奉献与创造。这是一种土生土长的中国特色文化,具有将平凡劳动者化为不平凡之神奇效力。外来务工青年宜于其中汲取足够正能量,以使自己亦能在平凡岗位上创出不平凡之业绩。  相似文献   

13.
关于法学论文的学术前沿性评价陶锡良学术性是科学论文的灵魂,也是作为科研成果载体的学报最主要的特征。在对学术性的诸多评价中,真正体现学术论点创新性的核心,应该是学术的前沿性。所以,学术前沿性是表示论文质量的最显著的标志。何谓学术前沿性?某一学科的学术前...  相似文献   

14.
(接上期) 王进:晋商为什么会发展得这么大?除了我们讲的政治原因,除了我们讲的善于抓住机遇优势以外,更重要的原因还有。晋商能够称雄天下就是靠两个字——诚信。看看我们今天这些信贷制度,贷大不贷小,贷官不贷民,贷城不贷乡,虽然遍地都是银行,老百姓贷不出一分钱来。过去山西人做票号的时候。哪个人想贷钱,马上就可以贷出来。他靠的是什么?信用。这个信用是怎么建立起来的?首先。山西人是把它当作一种信仰的。山西人走到哪儿,他就宣传一个理念:我是关公的后代。大家都知道,关公是忠义的象征,你有什么理由不相信我?从明清至今,中国人特别是东南亚的生意人都奉关公为财神,为什么?在过去没有《经济法》,不像我们今天法律这么健全,又有《合同法》,又有《民法》,又有《商业法》。又有这个法那个法,过去没有。过去所谓的大唐律,那就是大唐王朝的刑律;大明律,就是大明王朝的刑律;大清律,就是大清王朝的刑律。这些律法对经营活动都没有法规约束。做买卖,靠什么做约束呢?就是靠信仰,把诚信作为一种信仰。再就是把诚信作为一种制度的灵魂。从选拔制度、考核制度,到任用制度,到奖惩制度,一切一切的前提是诚信,没有诚信一切无从谈起。  相似文献   

15.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内涵苏开源什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内学者已从不同视域对此作了探讨和表述。我觉得这些研究有一个共同的不足之处,那就是历史感不强。我认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个有其深邃历史内涵的概念。它是整体性的社会转型、加速度的历史超越和突...  相似文献   

16.
在电视连续剧《诺尔曼&#183;白求恩》中,我们的主人公处在抗日战争的最前线。日夜遭爱敌人的侵袭骚扰,医药和生活物资极端匮乏。工作热情却异常高涨。这是什么原因呢?除了他固有的共产主义、国际主义精神在支撑以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发现有那幺多的人需要他,八路军伤员需要他,晋察冀老百姓需要他。这成了白求恩重要的精神支柱。他由此看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高兴极了,什么困难也不在话下。  相似文献   

17.
文化生产力有广狭之分。广义的文化生产力就是社会生产力,它不仅包含着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而且包含着人生产自身的能力。狭义的文化生产力同物质生产力相对立,它表现为精神生产力,或者说,狭义的文化生产力就是精神生产力,它是指生产特定的文化产品,提供特定文化服务的能力。以狭义文化生产力为根据的文化生产具有区别于物质生产的特殊性,而文化生产力的实现形式也以创造性、中介性、消费性为其特征。在当前条件下,文化生产力的产业化推动文化生产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8.
从象牙塔、服务站到灯塔——隐喻视野下的大学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喻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是人们直观形象地解释事物的一种重要方法.在大学发展的历程中,人们曾将其喻为象牙塔、服务站和灯塔.这些隐喻从不同侧面描述了大学最形象化的外部特征和内在品格,使人们对大学的行为特征和精神气质有了更深刻的体认.  相似文献   

19.
作为社会科学类的一个分支——经济学,它研究的基本问题是:生产什么?为谁生产?怎生产?其中,对于生产什么的研究,就是分析稀缺的经济资源怎样使用最恰当,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无尽的欲望。基于这一点,人类才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依据现实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分工程度,去控求一种最为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和经济运行机制,使其尽可能地在主、客观条件允许的范围内以最低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从而在不同程度上解决人们不足之感与求足之感的矛盾。人类社会经济制度和经济形式的演变至今,市场经济体制及其运行…  相似文献   

20.
陇之秦文化,就是一部放大的中华民族文化,彰显着中华文化的独特品质。陇之秦文化的历史源起,一是陇之特殊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是秦文化发祥的初始条件,二是陇之本土文化构成了陇之秦文化的命脉和基石,三是陇原地处边陲、多个民族在此聚居、多种文化在此交流碰撞,四是陇原宜耕宜牧、使陇之秦文化兼具农牧两种文明生成、交融的特征。陇之秦文化的核心内涵是一个“功”字,即踏实苦干、遵法守纪、建功立业、开拓进取的事功精神,推动了秦人事功制度体系和人生价值体系的确立。事功精神内含两个基本要求,即尚贤尚功和赏罚分明,前者是事功的精神激励机制,后者是事功的物质激励机制。陇之秦文化,正是以这种事功精神为核心和灵魂,使其质朴大气、好勇尚武、事功精神、自强不息、开放融合、变法创新、法治原则、大一统精神等文化特征,得到了充分的张扬和淋漓尽致的体现,成为中华民族文明史上最光辉灿烂的文化品质。陇之秦文化,对今日陇原文化建设、经济腾飞、各项事业的振兴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对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大发展、大繁荣、大统一,无疑具有良好积极的启发意义、凝聚效应和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