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徐志贵 《当代贵州》2011,(3):F0004-F0004
银饰在贵州不仅是饰品,同时也是贵州山区生活的必需品。贵州各民族皆有喜爱银饰的习俗,其中尤以苗族为最。苗族制作的银饰在演绎苗族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展示着苗族的个性美和时尚美,使苗族银饰形成独树一帜的风格。  相似文献   

2.
<正>苗族银饰锻制技艺是苗族民间独有的技艺,所有饰件都通过手工制作而成。银饰的式样和构造经过了匠师的精心设计,由绘图到雕刻和制作有30道工序,包含铸炼、捶打、焊接、编结、洗涤等环节,工艺水平极高。苗族银饰流行于黔东南和湘西苗族地区,有银冠、项圈、披肩、项链、牙签、髻簪、耳环、手镯、戒指等。苗族银饰是苗族人民的文化和苗族社会历史记忆的载体,是苗族文化的徽记,是苗族人民崇拜自然、浪漫审美的象  相似文献   

3.
正苗族群众喜爱银饰,每逢节日或重要的日子,盛装的女子都会佩戴上手工制作的银饰,精心打扮,十分隆重。在贵州的苗族,如果生了女儿,父母会从她出生就为她准备一套精致的苗银嫁妆。在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保存着完好的苗族传统,许多银匠祖祖辈辈留在这里,在敲敲打打中为无数女子制作出精美的银饰。西江镇的控拜村,有一位苗族银饰锻造技艺的民间传承人龙太阳(苗族名字),将苗银锻造工艺公开,发展苗族银饰锻造体  相似文献   

4.
《当代贵州》2008,(1):F0004-F0004
苗族银饰 贵州银饰历史悠久,以苗族为首的贵州少数民族有轻金重银的传统,因为他们认为银代表月亮,金代表太阳。  相似文献   

5.
正每年的农历八月初八,是兴仁等地苗族同胞的民族传统节日。"八月八"苗族风情节是"吃新节"的延续,现已发展为以苗族为主各民族共同参与的节日活动。"八月八"苗族风情节有苗族村寨节日的祭祀仪式,有苗族精湛的传统工艺、剌绣、包绣、编织、银饰、蜡染等表演,有服饰、银饰、头饰、裙、背带、童帽等展示,有民族民间歌舞表演,有群众广泛参与的体育活动,有丰富的民族节日饮食文化,有篝火晚会……"八月八"苗族风情节展现了各民族丰富多彩的民间传统文化艺术,彰显了原生态各民族民间  相似文献   

6.
《当代贵州》2010,(23):F0004-F0004
银饰是苗族人民生活中重要的饰品.它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信息.展现了精美绝伦的艺术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7.
余未人 《当代贵州》2008,(16):52-52
苗族银饰手工锻制技艺承载了苗族历史文化的生命记忆。  相似文献   

8.
雷山是一个以苗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聚居县,苗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4.78%。雷山民族文化丰富多彩,包括农耕、建筑、服饰、银饰、饮食、节日、歌舞、礼仪习俗等苗族文化得到较好的保护和传承,因此,雷山有“苗疆圣地”之称。  相似文献   

9.
肖露 《当代贵州》2007,(24):8-9
11月下旬的南粤大地依旧艳阳高照。 广州市东方宾馆门前,阳光正巧洒在一群欢快的苗族姑娘身上,她们身着隆重的银饰盛装,随节奏而律动,摇摆着的银饰时不时发出轻脆又和谐的撞击声。热情而多彩的贵州就这样向广东敞开了怀抱……  相似文献   

10.
杨柏 《当代贵州》2008,(22):47-47
如将“精神文明”看做广义的历史文化概念,那么苗族精美的银饰就是一种文明形态,无论在哪种肤色的人心中都能泛起涟漪。  相似文献   

11.
正苗族银饰工艺精湛、历史久远,有"无字史书"之称,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而这些精美的银饰品,多出自苗寨祖传的银匠师之手。贵州台江县施洞镇岗党略村塘龙寨的吴水根,就是当地远近闻名的"老银匠师"。"我这技艺是祖传的,到我这已是第八代。"吴水根说,他从小就喜欢在父亲的银饰加工桌旁玩耍,对苗族银饰品有着特殊感情,常向父亲询问饰品上图案所蕴涵的意义。1983年  相似文献   

12.
正2018年3月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开幕前,首场"代表通道"集体采访活动在人民大会堂举行。10名全国人大代表接受媒体的集体采访,其中,一名身着贵州苗族传统服装、佩戴苗族银饰的女代表格外引人瞩目。她就是杨昌芹,除了"两会"代表这一身份外,她还是贵州省级非物  相似文献   

13.
以美丽作答     
正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的西江苗寨,是全国最大最典型的苗族吊脚楼聚居村寨,约有1000多户人家,被称为"西江千户苗寨"。在西江千户苗寨你可以看到独具特色的苗族建筑吊脚楼、绚丽的服饰、精美的银饰、多彩的刺绣、原生态的歌舞以及品尝香喷喷的米酒和味美可口的酸汤鱼。用余秋雨的话来说,西江千户苗寨是一个用美丽回答一切的地方。  相似文献   

14.
姚瑶  梁诗吉 《当代贵州》2024,(15):48-51
<正>充满神秘色彩的黔东南州,深厚的人文历史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在此交织,衍生出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特色物产资源。蘸蜂蜡而就的蜡染,被誉为“穿在身上的苗族史诗”的百鸟衣,色彩明快的刺绣犹如针线上的浮雕,千年来延续着工匠精神的石桥古法造纸,苗族服饰上银饰的“叮叮”脆响不绝于耳,都直击着内心最柔软的部分。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80年代末,我在广西苗乡遇到一位身背背篓的西江控拜村的苗族女子,她正在向广西的同胞展示自己售卖的银饰:"我男人就是银匠,你们只要到雷山一带去问,哪个都晓得我家.  相似文献   

16.
姚瑶  邱雪芳 《当代贵州》2024,(16):42-45
<正>山水塑造了黔东南州的肌理,多彩的文化组成了黔东南州鲜明的民族特色。据黔东南州文体广电旅游局统计,黔东南州有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1项3处,国家级非遗56项78处,位居全国同级市州首位,省级非遗218项307处,居全省第一。从侗族大歌的激昂悠扬,到苗族刺绣的精致细腻;从苗族织锦技艺的独特风格,到泥塑的生动形象;从苗族剪纸的巧妙设计,到思州石砚制作技艺的历史沉淀;从苗族银饰锻制技艺的艺术价值,到石桥黔山古法造纸的古朴雅致……每一种技艺背后,都有着黔东南人民智慧与努力的结晶。  相似文献   

17.
芦笙、刺绣、蜡染、银饰……在黔东南,这些古老的文化艺术,在一代代人的传承和创新下,流传至今,享誉世界. 苗族姑娘欧阳珍珍就是这样一位民族文化传承者. 欧阳珍珍1984年出生在黔东南州农村,从小就学会了苗族的手工活. 19岁那年,欧阳珍珍考上了北京的一所大学.一次从家里带了几件自己小时候制作的手工艺品,班里的同学都非常喜爱.她开始想,既然这么受欢迎,完全可以在学校周边卖.  相似文献   

18.
正作为党和政府联系妇女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贵州省妇联在推动妇女脱贫攻坚、家庭建设、权益维护等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本刊选取一些先进典型,展示贵州妇女事业发展的新形象新风貌。【一名绣娘】欧阳珍珍:一双巧手织就锦绣人生芦笙、刺绣、蜡染、银饰……在黔东南,这些古老的文化艺术,在一代代人的传承和创新下,流传至今,享誉世界。苗族姑娘欧阳珍珍就是这样一位民族文化传承者。欧阳珍珍1984年出生在黔东南州农村,从小就学会了苗族的手工活。  相似文献   

19.
<正>每逢周四、周五上午,商户们带上绣片、银饰、蜡染等作品,在凯里市苗侗风情园的长廊或者空地上支起一个个小摊,热闹的“绣里淘”非遗集市便开始了。“每一件绣品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一个故事我们都会一针一线绣上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刺绣传承人潘玉珍捧着手里的苗绣向游客介绍。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女性主义视角对贵州苗族刺绣的文化内涵进行新的诠释,认为贵州苗族刺绣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它是苗族女性"用针做笔、用线当墨、用布做纸"这种特殊方式书写的苗族史书;反映了族群文化认同下的苗族女性文化;承载着苗族女性对真善美的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