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代著名作家丁玲同志三月四日不幸病逝。今年二月底,本刊记者曾访问著名作家陈企霞。陈企霞同志关于丁玲同志有过一段恳切的谈话。特整理发表,以寄托对丁玲同志的怀念。  相似文献   

2.
东流 《瞭望》1993,(18)
1941年春,博古调任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社长,邀丁玲主编副刊。他对丁玲说:“副刊决不是报屁股,决不是甜点心。每篇文章都要起一定的作用,占一定的地位。”(见《丁玲文集》卷五) 博古对报纸选载文艺作品,有  相似文献   

3.
宏图 《瞭望》1990,(44)
丁玲《生活片断》有“一段回忆”。1921年,丁玲与王剑虹等“带着非常景仰的心情”去拜访创造社诸君子。正值郭沫若、张资平在,寒暄之后,“郭忽然笑了起来,说道:‘你们大约是来找郁达夫的?’”闲谈中,郭问了来访者在平民女子学校的学习情况,  相似文献   

4.
《瞭望》1986,(11)
当代著名作家丁玲三月四日上午十时四十五分,在北京协和医院病逝,终年八十二岁。 丁玲的一生与中国人民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她1904年生于湖南临澧县;1927年开始文学生涯;1930年加入左联,主编左联机关刊物《北斗》杂志;1932年,在白色恐怖的日子里,她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到达延安以后,曾任苏区中国文艺协会主任,领  相似文献   

5.
沈文慧 《理论导刊》2008,(4):123-125
人们往往把延安时期丁玲思想与创作的"转向"归因于主流意识形态的规训与整合.这种思路的偏颇在于对时代语境的忽略与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困境的盲视.对革命的真诚信仰,为革命服务的虔诚姿态,试图借助"革命"而克服自身困境、实现知识分子"兼济天下"的宏大抱负,应该是延安时期丁玲"转向"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6.
徐珣 《各界》2010,(5):11-13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我这个知青队伍中的“小江苏”,在《北大荒》内刊打工时,居然结识了聂绀弩、吴祖光、丁聪和丁玲这些蜚声中外的文化大名家。  相似文献   

7.
中央芭蕾舞团把鲁迅小说《祝福》搬上芭蕾舞台,这消息令许多人惊奇、疑惑:祥林嫂这样的人物能登上芭蕾舞台? 在舞剧公演以前,我访问了编导蒋祖慧。蒋祖慧是丁玲的女儿,从小就学习我国民间舞,后来又留学莫斯科,  相似文献   

8.
陶丽萍 《理论导刊》2007,(6):107-109
丁玲从女性视角切入现实,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男性与女性、个体与群体的多重文化冲突中,表达女性个体生命与精神世界的痛苦、压抑与挣扎,探究女性解放的精神出路,呈现出强烈的女性意识与批判意识。  相似文献   

9.
叶圣陶之哭     
《文艺报》载陈明一文。记他与丁玲在80年代初去为叶圣陶老人祝寿。其中说到一件事:有一年贵州省民办教师考核,合格者仅占百分之十四;叶老听说这件事,不禁大哭。申包胥哭于秦庭,是政治之哭;阮籍哭于途穷,是政治之哭又  相似文献   

10.
握手     
这是一组应当用历史的“定格”法,让它们永远确定下来的镜头——丁玲同萧军握手了; 胡风同萧军握手了; 周扬同萧军握手了……此刻,我看到他们围着一张圆圆的小桌子,就座了。面前的杯子里,袅袅地升起了清茶的氤氲。窗外,是一片早春的暖晴。  相似文献   

11.
《各界》2014,(9):20-20
1922年沈从文从湘西“漂”到了北京,这是沈从文一生中最困难的一段时光,读书无咱投亲无亲,最后只好以“休芸芸”为笔名,将写成的文章向各处投去,赚些零星稿费糊口。此间沈从文认识了文学青年胡也频和丁玲,三个人非常要好。  相似文献   

12.
波澜壮阔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催生了女性“人”的意识的觉醒和女性意识的复苏。这个时期的女性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较好地反映了中国现代女性从女性→人→女人的艰难历程。本文就此问题对庐隐、冯沅君、丁玲、凌淑华等“五四”时期女作家的女性形象作一浅析。  相似文献   

13.
黄昭霞  许峰 《学理论》2010,(20):177-178
具有“五四”背景的丁玲、王实味等人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的延安解放区进行了重建“批评”权力探索的努力,以杂文这一文体为工具,坚持现实主义精神,针砭时弊,虽在整风运动中遭到扼杀,但“五四”批判精神在解放区得到了一次彰显,对后来百花年代的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民主》2016,(11)
正1951年开明书店出版的《新文学选集》,是新中国第一部汇集五四以来作家选集的丛书,丛书出版后深受读者的欢迎,被誉为"新文学的纪程碑"。丛书由"新文学选集编辑委员会"编选,时任文化部部长茅盾任主编,时任出版总署副署长叶圣陶,时任中宣部文艺处处长、作协党组书记兼副主席、《文艺报》主编丁玲,文艺理论家杨晦等任编委会委员。  相似文献   

15.
王倩茹 《学理论》2012,(24):161-162
《暑假中》是丁玲的第一部关于同性情谊者的作品。是展现几个新女性的同性情谊之间的生活,她们在自我创造的世界里进行着救赎,挑战传统。《暑假中》这个题目不仅仅是表层意义的"放假",在其背后有其更为深刻的含义,"睡眠"和"哭泣"这两个文学意象在作品中反映的是同性情谊者的生存状况,文中"老等鸟"也并非只是传奇故事,同时象征着同性情谊者两难的生活态度。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13,(2)
女性一直是不同时代文化地图的炫目风景,因为性别政治不断对其进行着身份的建构。在民族国家话语场中,女性是一种什么样的身姿?拟以孙犁、丁玲作品中的风景为索引,去分析女性性别身份的形成。即女性总是呼应着民族国家话语的召唤而诞生,或者回归家庭支柱角色,或者像男人一样辗转各色战场。但不论如何选择,形而下的身体总是性别政治角逐的关键,它映照出女性性别建构过程中难以被文化、政治、道德等消融的自然人性的一面,女性永远在寻找自我的路上。  相似文献   

17.
正毛、萧两人第一次见面,就有点特别。1938年3月22日,毛泽东听说萧军到了延安,想见又担心造次,就派秘书和培元先行到招待所探望,并向萧军询问:愿不愿去见毛泽东?萧军回答:我打算去五台山打小鬼子,只是路过,住不了几天,毛主席公务很忙,我就不去打扰他了。这个回答似也在理,但透出的傲气容易给试探者带来心理波折。毛泽东毕竟是大政治家,你不来我就去。他专程到延安招待所拜访,还邀上丁玲、聂绀弩等萧军旧识相陪,  相似文献   

18.
瞿秋白的生命虽然短暂,但多才多艺,成绩斐然。如果做记者、文学家、学者、教师等职业,他可能不会输给同时代的任何一个人。1923年,24岁的瞿秋白曾在上海大学讲课,走廊里、窗台上都站满了听课的人。后来成为作家的丁玲,也曾瞪着一双稚气的大眼睛在下面听他讲课。论文采,他不在鲁迅之下,并赢得了鲁迅的尊重。他去鲁迅家做客时,鲁迅和许广平睡地板,把床让给瞿秋白夫妇。在瞿秋白去世后,鲁迅整理他的遗著时用的是最好的装帧。同时,瞿秋白的俄文也极好。他还精通医道,精通书画。  相似文献   

19.
与时俱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不会讲话,四时照样运行,万物照样生长。人当与时俱进,物当与日俱增。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秋风落叶,虽然令人伤感,但是那川流不息的长江却让人鼓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花开花落,虽然无奈,但是似曾相识的春燕归来,却让人兴奋。人的感情是复杂多变的,社会的发展也是复杂多变的,总之,可以归结为一句话:与时俱进! 与时俱进,就是要摆脱贫穷,挣脱积弱,疗治百年沉疴,使我们的国家更加强盛,人民更加富裕,民族更加兴旺。与时俱进,对个人来说,就是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贫穷就要挨饿,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即使手中有钱,手里有权,成  相似文献   

20.
京九铁路是大工程,京九铁路的全线贯通,将为沿线地区经济带来大发展的机遇,读一读来自河南、安徽、江西的报道,真是热气腾腾,今人振奋。过去囿于交通不便,经济发展迟缓地区的百姓,急于摆脱贫困的心情,急如火燎。现在有了京九铁路,真有如虎添翼之感。搞经济建设,需要有这种紧迫的劲头。 但是,经济的发展有内在的规律。符合客观规律,事半而功倍;不符合客观规律,徒劳而无功。因此,愈是机遇在前,愈要冷静思考。何者可行,何者难行,何者当急,何者当缓,要有通盘考虑,要有全局的规划,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将热与冷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求把事情办得更好。这,就是本组专题报道的宗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