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皖籍将军张治中是国民党中从未与中国共产党打过仗的杰出的爱国将领。他一生曾五次统兵打仗,其中两次就是参加淞沪抗战,即著名的“一二八”和“八一三”抗战,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贡  相似文献   

2.
现代中国史上,在国民党的高层人士中,有不少是中国共产党的好朋友,张治中就是其中很难得的一位。我党的革命老前辈、全国政协原主席邓颖超1983年说过:“文白(即张治中)先生是同我党有长期历史关系的亲密朋友。1924年起,他在黄埔军校与周恩来、恽代英、熊雄等同志时相过从,曾为维护国共两党团结而努力。”“从黄埔建军到共同建国(...  相似文献   

3.
张治中作为国民党的一名高级将领,曾五度统兵,但都避免了与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作战,成为从未参与过反共战争的国民党上将。然而其中第四次统兵却令他后悔不已。那就是1933年镇压十九路军反蒋的“征闽”之战。  相似文献   

4.
作为国民党方面和谈首席代表的张治中先生,生前曾在许多文章里,多次庆幸自己脱离蒋介石阵营,从而获得了新生,象过“年初一”(毛泽东语)一样开始了新的生命历程。 1 张治中是安徽巢县人,早年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过著名的北伐战争和“八·一三”凇沪抗战,并担任要职,在国民党及其军队中享有较高威望。后因不同意蒋介石制造“皖南事变”,与中国共产党有了较多的接触。抗战胜利后,为避免内战,给蒋介石提出过许多和平建议,但均遭拒绝。辽沈、淮海、  相似文献   

5.
张治中(1890—1969年)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将领和富有远见的政治家,在我国和新疆历史大转变的时刻,于1945年9月到1949年12月曾五次飞渡天山,为稳定新疆局势及新疆的和平起义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张治中五渡天山可分为前四次和后一次两个阶段。前四次在维护蒋介石国民党统治的前  相似文献   

6.
张治宇 《世纪桥》2005,(7):86-88
张治中是国民党政坛上独树一帜的人物。他在与封建军阀和对日作战中战功赫赫,显现出非凡的指挥才能。然而,在国共两党的合作、破裂、内战的风雨历程中,他是从未与共产党打过仗,却又代表国民党与中共进行多次和谈的将军。毛泽东曾当面称赞:“你是真正希望和平的人。”可以说,这是对张治中的高度评价。  相似文献   

7.
1932年1月28日,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一·二八事变,上海军民奋起抵抗,是为一·二八淞沪抗战。此后,在每年的1月28日,中国共产党都会开展大规模的纪念活动。纪念活动的内容以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罪行,宣传一·二八淞沪抗战的经过和抗战精神为主,方式主要包括开纪念大会,发表宣言、通知、决定和告群众书,发布社论、纪念文章、诗词和歌曲等。借助纪念活动,中国共产党旨在树立正面的革命形象、抨击国民党的投降卖国、维护第二次国共合作以及反对美帝国主义的侵略。  相似文献   

8.
《湘潮》2016,(5)
正宋希濂作为国民党军中的抗日将领,出生入死,屡建战功,特别是他先后率部参加淞沪抗战、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滇西反攻作战,战绩辉煌,对民族贡献巨大;作为被俘国民党军高级将领,他反省深刻,赞成中共统一战线方针,积极为祖国统一大业而奔走呼号。面对台湾国民党《中央日报》所谓"黄埔败类""中共鹰犬"的辱骂,他非常冷静。他以为,作为黄埔学生,追随蒋介石逆历史潮流而动,实  相似文献   

9.
正为隆重纪念中国全民族抗战爆发80周年、纪念八一三淞沪抗战80周年、一·二八淞沪抗战85周年,以及缅怀与纪念上海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长达14年的抗日斗争业绩,2017年11月20日,由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上海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研究会主办的"淞沪抗战新论"学术研讨会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召开。  相似文献   

10.
1945年秋,张治中在重庆拜访国民党元老、监察院院长于右任,于右任的女婿屈武,这时也在座。张见到屈武时说:“我正要找你哩,委员长派我到新疆去和平解决伊犁、塔城、阿山三区的问题。现在正在商量组织一个和谈代表团,你愿不愿意和我一道到新疆去工作?”屈武答:“这个问题,我自己不能作主。”于右任接过话头道:“他现在是陕西建设厅长,委员长恐不会同意他离开陕西到新疆去。”张治中接着表示:“只要他愿意去就好办,我可以对委员长说,经文(屈武的字)是最理想的人选,让他参加和谈代表团,有利于和平解决三区问题。”在这次谈话后,屈武立即去征询…  相似文献   

11.
抗战英雄乐以琴的家在四川省芦山县县城东门一个叫大水塘的地方。1931年,乐伯英为避匪患,修下了一座雕楼。雕楼落成的当年,他的六子乐以琴从这里走出大山,投笔从戎,考入中央航空学校,成为第三期学员。“8·13”淞沪杭战役打响的第三天,他一举击落了日寇四架飞机,打得日寇闻风丧胆,有“空中赵子龙”之称,与战友并称“中国空军四大金钢”,被誉为“出川抗战第一人”。  相似文献   

12.
赵子云 《世纪风采》2008,(11):28-30
1937年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为了建设新的新疆,与盛世才建立了统一战线。次年,党中央陆续派了100多名优秀共产党员奔赴新疆,其中有陈潭秋、毛泽民、林基路、马明方等。这批革命的骨干力量到新疆后,对新疆的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建设事业,作出了显著的成绩。但是,到了1942年,在苏德战争局势变化和国民党反共高潮的影响下,盛世才投向了蒋介石,疯狂地逮捕和屠杀共产党人和爱国人士,把新疆变成了人间地狱。直到抗战胜利,幸存的被捕人员才在周恩来、张治中等人的努力下回到延安。  相似文献   

13.
张治中是一位没有同共产党打过仗的国民党高级将领,自1924年入黄埔军校时起,他一直同共产党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历经政治风波而不变更。张治中毕生主和,竭力主张和推动国共合作,不惜直言进谏蒋介石。那么,张治中又如何能在反共气味极浓的蒋政权中枢生存,并获得蒋的信任?《“和平将军”张治中》将向你提供答案。  相似文献   

14.
荐书     
《红岩春秋》2020,(3):80-80
《郭汝瑰回忆录》郭汝瑰,抗日战争中曾率旅在淞沪会战中扬名,长沙会战中再立战功,成为蒋介石的"军界精英"。实际上,他在抗战中已与中共中央南方局建立联系。解放战争的紧要关头,郭汝瑰进入国民党军中枢决策机构,任国防部第三厅厅长,曾将最高军事机密转交中共方面。解放战争后期,他在宜宾通电起义,破坏了国民党方面固守大西南的计划。蒋介石曾说:"没有想到郭汝瑰是最大的共谍。"  相似文献   

15.
樊树林 《党史纵横》2014,(10):61-61
正人称"和平将军"的张治中,作为蒋介石的"八大金刚"之一,自1924年追随蒋介石,逐步成为蒋介石的心腹重臣。特别是他担任蒋介石的侍从室主任(一处)多年,一直尽心尽力为蒋介石排忧解难,不辞辛苦,还往往换不来蒋的好脸色。因此,当时国民党政界不少人嘲笑他为蒋的"灶下婢"。而张治中的儿子张一纯在对父亲的回忆中曾讲到:"在蒋的面前肯说话和敢说话的人很少,而在军人当中,张治中算是最肯也是最敢说话的一个了。"也就是说,张治中并不是对蒋毫无原则地唯命是从,可谓"婢"而不"卑"。  相似文献   

16.
蔡廷锴,乳名炳南,字贤初,国民党二级陆军上将。曾任第十九路军军长、总指挥,参与领导了震动世界的“一·二八”淞沪抗战及“福建事变”,是著名的爱国将领。立志从军蔡廷锴是广东省罗定县龙岩乡人。1892年4月15日出生于一个贫农家庭。1910年,蔡廷锴投入广东新军当兵。1911年,武昌起义,广东独立时,他转入省警卫军。后调升第三营十一连上尉连长。  相似文献   

17.
国民党元老之一的于右任是著名的书法家、诗人和爱国者.他早年曾与共产党人一起创办了著名的上海大学.蒋介石、汪精卫叛变革命时,他提出国共两党"合则两益,离则两损",抨击了当时的"分共"逆流.抗日战争时期,他主张两党团结,共同抗日,并为中共中央在武汉创办、后迁至重庆出版的机关报--<新华日报>题写了报头.抗战胜利后,于右任对蒋介石国民党的反共内战政策表示不满.1949年4月,李宗仁派以张治中为首席代表的代表团飞往北平,进行国共和平谈判.接着又拟派于右任作为特使飞往北平,参加谈判.而张治中却认为于右任留在南京可更快促成<和平协定>,因此电告李宗仁"请于暂缓来平".以后,于右任期待南京解放,但却在人民解放军强渡长江的4月21日,被国民党武装人员强行架走,离开南京,辗转上海、广州,到了重庆.后来,他未能与老妻、爱女见上一面,就又被胁迫于11月28日到了台湾.从此,这位须发苍苍的老人开始了隔海相望、怀念大陆亲人的暮年生涯.每念至此,于右任都会说:"文白(即张治中)误我!文白误我!"  相似文献   

18.
吴康离开了代们、我们思念他,不由得回忆起当年他负责学委保卫工作和交通工作时的一次保卫战。在1948年粉碎国民党当局“八·二六”大逮捕阴谋的那场斗争中,吴康为保卫革命力量,为输送大批学生党员和积极分子去解放区作出了极大的贡献。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当局镇压上海学生运动、曾实行多次全市性的大逮捕,即:1947年的“五·三0”、1948年的“八·二六”和1949年的“四·二六”、“八·二六”特别庭大搜捕,即是其中的一次。1948年.解放战争处在大决战的前夜,我军在各个战场胜利推进、在国民党统治区.我党领导的包括学生运动在内…  相似文献   

19.
国民党元老之一的于右任是著名的书法家、诗人和爱国者.他早年曾与共产党人一起创办了著名的上海大学.蒋介石、汪精卫叛变革命时,他提出国共两党"合则两益,离则两损",抨击了当时的"分共"逆流.抗日战争时期,他主张两党团结,共同抗日,并为中共中央在武汉创办、后迁至重庆出版的机关报--<新华日报>题写了报头.抗战胜利后,于右任对蒋介石国民党的反共内战政策表示不满.1949年4月,李宗仁派以张治中为首席代表的代表团飞往北平,进行国共和平谈判.接着又拟派于右任作为特使飞往北平,参加谈判.而张治中却认为于右任留在南京可更快促成<和平协定>,因此电告李宗仁"请于暂缓来平".以后,于右任期待南京解放,但却在人民解放军强渡长江的4月21日,被国民党武装人员强行架走,离开南京,辗转上海、广州,到了重庆.后来,他未能与老妻、爱女见上一面,就又被胁迫于11月28日到了台湾.从此,这位须发苍苍的老人开始了隔海相望、怀念大陆亲人的暮年生涯.每念至此,于右任都会说:"文白(即张治中)误我!文白误我!"  相似文献   

20.
在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中,八百壮士和谢晋元团长早已名震中外,可是,当时任该团少校团副后任代理团长,成为谢晋元得力助手与继承人的雷雄烈士却长期鲜为人知。激战“四行仓库”雷雄,湖南常宁县人,生于1899年,14岁投笔从戎,曾毕业于国民党中央军校武汉分校。抗战前夕,雷雄任陆军第八十八师二六二旅五二四团少校团副驻上海。1937年8月13日,日本侵略军在上海向我驻军发起突然进攻。谢晋元、雷雄等率领五二四团的官兵英勇战斗,利用街垒、房屋与日军逐屋争夺。狠狠打击侵略者的气焰,揭开了“八·一三”淞沪抗战的序幕。在我军的英勇反击下,日军指挥官屡被撤换,并从本土急调精锐增援,总兵力多达20多万。日军在飞机大炮和坦克的掩护下,避开我军主力,从外围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