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通过对浙江省高校500名大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参与农村志愿服务比例较低;大学生基于不同的原因参加农村志愿服务活动,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希望在农村志愿服务活动当中得到认可和肯定。通过Probit模型分析发现,性别、家庭所在地、专业、志愿服务次数、农村志愿服务次数以及对于农村志愿服务的态度是影响大学生参与农村志愿服务的主要因素。因此,有针对性的制定志愿服务鼓励措施,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参与农村志愿服务。  相似文献   

2.
对我国社区志愿服务的研究离不开对其发展历程进行梳理与探讨。社区志愿服务形成的社会背景,社区志愿服务兴起的文化背景,社区志愿服务的发展阶段,是研究社区志愿服务的三个重要维度。  相似文献   

3.
志愿服务保障机制的法治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有效回收的1753名北京市志愿者的问卷调查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志愿服务保障方面立法的缺失是阻碍志愿服务行动进一步提升和加强的重要因素。对不同志愿者群体进行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不同志愿群体的志愿保障需求程度是不同的,其中城市青年志愿者相对其他志愿群体的志愿服务保障的需求更高。因此,为推动我国志愿服务行动,一方面是要加强立法工作,保障志愿服务双方当事人的权益,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到志愿服务保障主体的不同需求,从而制订有针对性、有特色的志愿服务保障法规。  相似文献   

4.
开展职工志愿服务是当前多元化服务职工的有效手段,符合职工的需求,成为工会创新管理改进工作的有效途径。开展职工志愿服务能切实的促进职工志愿活动,对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构建和谐小康社会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构建职工志愿服务品牌、志愿服务活动方案制定等方面,对促进职工志愿服务多元化的重要作用进行分析,从而为构建新时代的工会工作提供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青年是我国志愿服务队伍的主要群体,青年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工作满意度的高低对其能否持续参与志愿服务具有重要影响。统计分析表明,组织环境与志愿者工作满意度之间存在显著正向关联,其中同事关系和组织参与对志愿者工作满意度具有显著影响,而领导风格对志愿者工作满意度的影响不显著。研究结果启示政府和志愿服务组织管理层,必须深入了解和掌握青年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心理和动机,在营造良好同事关系和扩大志愿者组织参与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是志愿服务工作的重要参与者,优化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对于提升社会志愿服务的整体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日、美两国的大学生志愿服务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经验。通过梳理日、美两国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基本情况,总结和提炼两国高校的志愿者活动,对我国大学生志愿者活动有一定启示和作用。  相似文献   

7.
志愿服务是人际沟通的过程,情感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志愿服务的实效性。世博志愿服务接力长跑,充分展现了上海世博会青年志愿者的情感能力。这种能力主要体现在观察理解他人情感、表达传递自己情感和调节控制自己情感3个方面。从情感能力视角对世博志愿者进行对象研究,对后世博时代志愿服务的理论研究和工作实践有积极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国内志愿服务一般不涉及税收问题。而在有些国家,志愿服务活动可参照慈善捐赠活动减税政策获得税收减免。国外研究表明,减税政策对慈善捐赠、志愿服务等具有显著积极影响,是促进慈善事业、志愿服务事业的重要手段。英国“C志愿计划”是国外较好案例,它在实践层面证明,税收政策与志愿服务密切相关,志愿服务税收减免政策可铸就多赢局面。国外研究和实践对我国发展志愿服务等公益事业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尽管取得不少成绩,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仍面临着诸多挑战.以“阳光号列车”为代表的志愿服务组织是大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抓手,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在立德树人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弘扬志愿精神新常态,探索新媒体背景和社会治理视角下志愿服务长效机制,促进志愿服务客体主体化,能有效增强志愿服务在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育人实效.  相似文献   

10.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代中国志愿服务的主流价值,在融入志愿服务过程中体现了接地气、贴近性、对象化的实践品格。大学生志愿服务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过程载体、活动载体和文化载体,各高校应该加强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科学规划,发挥其社会支持的重要功能。  相似文献   

11.
新时代,大学生已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载体,他们缘于提升自我能力、奉献社会等动机参与志愿服务,理应得到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和鼓励。通过调研沈阳医学院部分大学生志愿者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实际情况,发现大学生志愿服务面临志愿组织专业化程度无法满足需求、志愿服务形式单一、志愿服务信息来源渠道不畅、志愿者的积极性偏低问题。针对上述问题,观照国外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特点,提出进一步优化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路径,即志愿服务制度化、志愿服务常态化、志愿服务专业化、志愿服务法治化和志愿服务网络化。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作为我国青年志愿者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青年志愿者志愿服务工作已经成为大学生接触社会以及服务社会的一种重要渠道和途径。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工作在适应全球化趋势的过程中做出符合自身发展规律的调整,服务领域不断拓宽,队伍不断壮大,志愿服务的机制逐步完善,呈现出不断发展的良好局面。但是,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制约着高校青年志愿者志愿服务工作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引起重视并寻找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13.
青年志愿服务是我国社会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共青团团结带领青年投身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途径。北京青年志愿服务事业已形成了相对完备的工作主体和组织体系,创立了一批知名服务项目和工作品牌,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围绕2008年奥运会志愿服务的需要,团市委作了大量的规划研究和实践准备工作。面对这一历史机遇,需要进一步倡导志愿精神,探索志愿服务的长效管理和运行机制,造就管理队伍,完善志愿服务的动员方式和运行模式。  相似文献   

14.
志愿服务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成果,它代表着人类重视精神文明建设、重视互帮互助的核心价值观念。志愿服务是凝聚力量和资源、传递关怀与爱心的实践载体,是社会公益价值形成的正能量。随着雷锋精神被赋予新的时代价值,我国的志愿服务也有了新的理论内核,雷锋精神所倡导的"为人民服务"成为了广大志愿者的信仰与追求。当代大学生是志愿服务的主要团体,如何做好引导工作,使新时代的雷锋精神融入大学生志愿服务,是关乎青年成长、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5.
当代中国志愿服务的发展形成"北方范式"与"南方范式".北方以北京市志愿服务的统筹推动为主要特色,南方以广东省志愿服务的灵活探索为主要特色.为此,需要对南方领域最先诞生志愿服务、最早探索公益创新的"珠江特色"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珠江特色"具有独特的体系,即敢为人先的价值体系,一体多元的组织体系,灵活创新的项目体系,社会聚合的保障体系等等.同时,"珠江特色"的双构建值得重视:"双源泉"是中华源泉与海外源泉、"双模式"是志愿服务与义务工作、"双力量"是政府力量与民间力量、"双专业"是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双资源"是财政支持与社会资助、"双功能"是主流推广与小众维护等等.这样,"珠江模式"成为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引起国际国内的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16.
在青岛乃至全国,社区志愿服务组织及其志愿者仍然是一个新鲜事物,对此的理论和实践研究都才刚刚起步。本课题组利用三个月时间,采用全市街道普遍调查与重点社区剖析相结合的方式、入户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了专题调研,在分析社区志愿服务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的基础上,针对如何完善社区志愿者工作机制建设,特别是怎样借鉴国外经验和运用奥帆赛志愿服务工作的有益经验以推动城市社区志愿服务工作,强化社区功能、提升社区文明程度,进行了深入思考并提出对策与建议,形成了此报告。以期为青岛市社区志愿服务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促进志愿服务全民化、社会化、规范化,推动志愿服务事业健康有序发展,是我国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但我国志愿服务事业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发展中仍面临着诸多问题与困境,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志愿服务事业持续发展。着力扶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让更多的社会公众参与到志愿服务队伍中来并享受志愿服务,这是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方向与追逐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18.
大陆第一个志愿团体--深圳市义务工作联合会的发展对社会转型具有重要的意义,包括志愿服务的协调功能、培育功能、扶持功能等.志愿服务的创新发展包括法制创新、体制创新、服务创新和网络创新.这些经验不仅对中国内地发展志愿服务具有借鉴价值,而且成为全世界义务工作发展中的一个特色,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9.
志愿服务作为公民参与社会治理、履行社会责任、提高公共事务效能、增进社会公益的重要方式,被视为推动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志愿服务法的调整范围、志愿服务管理体制问题是志愿服务立法过程中的难点问题,应当充分总结地方立法的实践经验和我国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独特规律,本着有利于推动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立场寻求妥善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我国志愿服务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在志愿服务的概念界定、志愿服务与精神文明建设、志愿服务与民主治理、志愿服务与服务学习、志愿服务的运行机制等方面的研究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志愿精神的培育、志愿服务教育功能的发挥、志愿者个体发展三个方面的研究还很薄弱。笔者认为今后志愿服务研究将更多地趋向于实证或实际的研究,或者说更多的研究将涉及志愿服务的功能及如何发挥上来。此外,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将增多,其中志愿服务的立法保障、志愿服务的教育保障、志愿服务与社会保障等问题将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