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武汉市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近年来,武汉市的制造业发展绩效显著,规模效应逐渐显现,整体实力不断提升,行业结构不断优化,高新技术制造业发展迅速,高质量资源要素加速聚集,绿色发展成效明显。但与国内先进城市相比,武汉市的制造业在规模效益、重点企业竞争力、自主创新能力、投入强度和产出效率、发展环境诸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和不足。为进一步促进武汉市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政府要在加强引导和领导的基础上,着力做好优化发展环境、加强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激励自主创新、降低创新发展成本等几方面的关键性工作。  相似文献   

2.
随着服务经济的到来,生产性服务业成为经济结构中增长较快的部门。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不仅带动了制造业改造升级,而且对提升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和增强区域的综合竞争力产生重要的作用。只有通过政策体制创新、优先发展金融保险、综合科技服务业、集群发展战略等才能促进武汉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产业集群的本质是资源配置的市场化和国际化。营造产业集群是应对全球化挑战的一种重要政策措施。有学者指出,当代的国际经济竞争是产业集群的竞争,产业集群不仅构成当今世界经济的基本空间构架,更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竞争力之所在。 全力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的武汉市,在今年的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上,思路鲜明:"培育、延伸优势产业的产业链,拓展企业集群。"打造产业集群已成为武汉市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加快武汉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大战略举措。由武汉市社会科学院和本社共同举办的"武汉市延伸产业链,拓展企业群"发展论坛上,有关专家学者就武汉市发展产业集群问题提出了中肯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武汉市节能减排面临的挑战与应对之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节能减排,是在经济发展与能源、环境矛盾日益尖锐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可谓恰逢其时、顺天应人。节能减排对武汉市意义重大,指明了武汉市经济结构调整的方向,有利于武汉市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有利于构建“和谐武汉”、“创新武汉”。但我们也应看到,武汉市经济结构矛盾突出、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大量存在、环保科技水平不高等因素严重制约着节能减排工作的顺利进行,针对武汉市的具体情况,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对武汉市能否取得节能减排的胜利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5.
正"目前我国制造业发展正处于转型关口,推动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刻不容缓。"全国政协委员、民盟武汉市委会主委胡树华在全国两会上建议:以武汉为龙头打造先进制造业国家示范基地,为我国制造业全面融入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起到示范引领作用。胡树华认为,我国经济的转型以高质量为标  相似文献   

6.
胡国亮 《长江论坛》2005,(6):17-21,28
通过对武汉市主要经济指标在19城市中的位次分析,笔者归纳出了对武汉市经济市情的三点再认识:1、武汉市经济发展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具有新的经济市情;2、武汉市综合经济实力较强,但呈下降趋势,目前在19城市处于第二集团中游水平;3、投资和消费是拉动武汉市经济增长的二个因素,消费更是首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分析武汉制造业重点行业的税收贡献及效益状况,对于重新确定武汉制造业竞争优势,加快武汉制造业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对武汉市制造业重点行业税收贡献及经济效益的综合分析表明,武汉市制造业优化产业要素配置、提高产业结构效率,建立现代制造业体系仍将是一个艰巨而漫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制造业尤其是低中端制造业在中国四十多年改革开放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制造业直接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增长,也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良多。但是,在中国低中端制造业的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增加收入和成本增加的矛盾、产业升级与工人素质偏低的矛盾、严格管理与工人自由发展的矛盾等问题。解决这些矛盾的根本出路在于资本、技术、市场、人才的匹配,推进低中端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9.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对于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本文从波特教授关于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唇齿相依理论及台湾宏基电脑创办人施振荣先生提出的“微笑曲线”论入手,讨论了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的内在必然性。通过对武汉市、南京市、沈阳市、成都市这四个城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的相互关系的比较,揭示了武汉市生产性服务业慢于制造业发展的现状,分析了武汉市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各自封闭性发展对地方财政收入及地区生产总值的消极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实现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的五种战略思路。  相似文献   

10.
21世纪将是信息的时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将给21世纪的生产过程、流通过程、消费过程和生活方式以及经济。社会和国家安全带来难以估量的革命性变化。一个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产业──信息产业,正在迅速的发展,我国加入WTO,对于这一新兴产业将产生深刻的影响。结合武汉市信息产业发展现状,分析有关影响,采取针对性的有力措施,对于武汉市赢得信息产业新一轮的大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武汉市信息产业发展的现状 (一)武汉市信息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1.信息设备制造业。 信息设备制造业从行业的发展来看可分为传统的电子工业…  相似文献   

11.
IT产业泡沫的破灭,使世界经济发展失去推动力。世界经济的增长需要寻找新的力量。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将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因素。武汉经济的持续发展取决于制造业的持续发展。武汉对制造业的正确定位,选择与城市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相对应的高增长行业是关键,引进外资和扩大出口是重要条件,注重产业积聚、延长产业链、构筑企业群是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武汉市高度重视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积极推进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融资改革,不断加快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有力地促进了武汉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城市化水平的快速提升,武汉市城市交通建设投资还将保持相当长的一段快速增  相似文献   

13.
从“加快武汉现代制造业发展”到“振兴老工业基地,拉长产业链”、“着力发展中小企业,增强我市经济整体竞争力”,再到“培育优势企业集团”。2003年以来,武汉市十一届人大连续4年的4个“代表议案”向我们传达着这样一个信号——实现中部率先崛起,强大制造业首当其冲。去年初,舒有勇、黄本笑、陈春祥等47名武汉市人大代表在市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提出了《关于着力  相似文献   

14.
提升制造业发展质量,是促进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是实施质量强国战略的应有之义。通过构建产品、市场、产业三因素评价框架,分析了中国制造业发展质量的变化趋势,并从国际市场竞争绩效和产业增长质量两个维度比较了中国与德国、日本这两个世界制造业强国在制造业发展质量上的差距,进而提出要从质量监管、市场竞争、产业增长三个方面发力,全面提升中国制造业供给质量,显著增强中国实体经济质量优势。  相似文献   

15.
《政策瞭望》2014,(2):55-55
最近,福建省政府以2014年1号文下发《关于进一步推动工业稳增长促转型十一条措施的通知》,突出工业经济稳增长、抓龙头,突出转型升级、改革创新。着力提高全省工业经济的质量和效益。突出稳增长。鼓励先进制造业增产增效,支持企业开拓市场,扶持小微企业加快发展。省财政对季度产值同比增长13%以上、符合产业政策的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按用电增量分档给予奖励;  相似文献   

16.
武汉市第三产业在连续几年快速发展的情况下,继续保持较快增长速度。据统计,1996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344亿元,比上年增长18.8%,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41.4%提高到44%,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3.9%,已成为武汉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第三产业中商品流通业、交通运输业、金融保险业进一步发展,新兴的旅游业、房地产业增长较快,外贸出口逐月回升。特别明显的  相似文献   

17.
《陕西政报》2021,(7):45-45
今年以来,全省上下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和对陕西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和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谋深谋准谋实全年各项工作,埋头苦干、砥砺奋进,1 —2月份全省经济持续稳定恢复,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赢得良好开端。一、工业生产增长加快1 —2月份,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5.4%,较2019年1—2月份增长16.5%,两年平均增长7.9%。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同比增长23.1%,装备制造业增长49.1%。  相似文献   

18.
中部地区六大城市群比较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中部六大中心城市和六大城市群中,武汉市和武汉城市圈的综合实力和综合竞争力最强,武汉市需要以建设区域金融中心、高新技术产业中心、现代制造业中心为战略突破口,形成与东部发达城市相对应的核心增长极来带动中部崛起。  相似文献   

19.
武汉市第九次党代会和十届一次人代会提出实施武汉跨世纪科技进步战略,这对于全面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实施“科教立市”的基本市策,推进全市科技进步工作,发展知识经济具有重要的意义。“八五”以来,武汉的经济增长步入持续增长的快车道,从1993年到1997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7.3%,分别比全国、全省同期高出6.6和3.2个百分点,创历史最好水平。这些成就的取得,科技进步发挥了巨大作用。武汉市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1990年的30%上升到1997年的  相似文献   

20.
"十二五"时期,加快浙江经济的转型升级,必须将制造业作为一个关键领域和重要支撑。转型升级的根本要求是使制造业从产值型、速度型和数量型的增长转向效益型、结构型和质量型的发展,并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制造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而且制造业的发展、特别是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演进,也离不开服务业的支持与互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