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敏 《台湾研究》2014,(2):46-54
近几年来台湾与东盟经济关系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台湾对东盟投资额和双方贸易额快速增长,东盟在台湾对外经贸格局中的地位不断攀升以及双方经贸交流合作日益密切,其中台湾与新加坡率先签订“经济伙伴协议”,标志着台湾与东盟国家的经济关系迈入新的发展阶段。双方经济关系的快速发展是东盟经济的“引力”、大陆经济转型升级的“推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台湾当局政策“助力”这三股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未来台湾与东盟经贸往来有望继续保持平稳发展态势,东盟对台湾经济重要性将持续上升,台湾也将东盟及主要国家列为对外商签VrA的重点对象,但可预见的是,双方经济关系将继续在“一个中国”框架内运行,且不会从根本上影响两岸经济关系发展大局。  相似文献   

2.
台湾科技产业发展战略与政策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科技产业发展战略与政策措施刘霜桂当前,世界已进入了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科技已成为各国经济成长的最强大推动力和经济竞争的焦点,各国无不以加强发展科技来增强国力和经济竞争力。面对全球日益激烈的经济竞争挑战,台湾的经济也步入了依靠科技进步来推动发展的...  相似文献   

3.
台湾最大的工业集团——“台塑关系企业集团”董事长王永庆,是台湾公认的首席大企业家,被称为台湾“经营之神”,对台湾经济有相当的影响力,他所主持的台塑关系企业1999年总营业额预计达4500万新台币。 王永庆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他善于用人的成功。他是一位聪明的老板,能够使部属和员工心甘情愿地为企业拼命工作,努力上进,他  相似文献   

4.
日本殖民统治台湾的50年内,台湾经济发生了重大变化。日本占据台湾后,先是实行“工业日本,农业台湾”的政策,从台湾输入蔗糖与稻米,向台湾输出工业品与消费品。1930年代中期以后,尤其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与太平洋战争后,台湾作为日本军国主义的“南进基地”,战略地位上升,殖民当局乃极力在台湾发展与战争相关的重化工业,台湾的经济结构发生很大变化,至1940年代,重化工业的产值已超过农业与轻工业的产值。  相似文献   

5.
台湾经济要素禀赋的构成,决定了它必然要走开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决定了它对外部经济的高度依赖性。事实上,也正是开放型模式保证了台湾经济的发展,乃至创造了所谓的“经济奇迹”。不过,近些年来,台湾兴起一股“本土化”思潮,在这种狭隘的思潮影响下,台湾当局制订和实施了一系列所谓的“本土性”政策,使得台湾经济逐渐从开放形态走向半封闭状态,给台湾经济的发展带来种种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台湾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特点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世纪70年代末,台湾为了应对日趋恶化的国际经济环境,修正了以往以产业发展引导科技发展的政策,提出“科技导向”的经济发展战略,并开始创新体系的构建。台湾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创新政策,构建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区域创新体系,使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得到很大提升。21世纪是创新经济的时代,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想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都必须积极构建和不断完善创新体系。在这方面,台湾的做法和经验,很值得认真研究。  相似文献   

7.
试论台湾大型家族企业集团世代交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论台湾大型家族企业集团世代交替王绪圻一、大型家族企业集团慨况台湾民营企业集团(又称集团企业或财团,下简称集团)几乎都是家族企业。家族企业是建立在血亲、宗亲关系基础上的。家族企业的存在并非台湾所独有,在美国、日本、英国、德国等发达国家也都存在,例如...  相似文献   

8.
谢清果  张汉丽 《台湾研究》2010,(2):48-53,64
1988年报禁解除后,台湾报刊数量激增,进入了一个自由化竞争的时代。此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加上网络媒介的迅速发展,使得媒介之间的竞争激烈化,报纸新闻评论作为报纸的“独家言论”,能够在社会和读者中产生巨大的影响,成为了报纸竞争的利器之一。因而台湾各大报社都开始重视新闻评论.  相似文献   

9.
台湾服务业发展评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舒萍 《台湾研究》2006,(2):42-47
作为台湾的第一大产业,服务业是拉动台湾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台湾服务业增长表现一度超过工业,成为经济成长的主动力。进入新世纪以来,服务业成长速度减缓,甚至低于总体经济成长率,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减弱。为振兴服务业,2004年台湾当局推出了“服务业发展纲领与行动方案”。然而,对台湾服务业成长原因的深入剖析显示,台湾服务业发展的根本桎梏在于狭小的内部市场,只有通过两岸经济整合搭建广阔的区域平台,台湾服务业才有真正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0.
魏然 《台湾研究》2010,(3):50-54
“如何培育创意人才”、“如何构建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创意人才培养体系”,这些命题始终都占据着台湾文化产业政策的核心位置。历经十多年的发展,从基础教育到职业培训,从通识教育到文化产业学科建制化,从行政当局的推动到第三部门和民间机构的参与,台湾已经初步形成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体系,创意人才培育已经成为台湾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1.
台湾经济转型及其未来趋势探析修春萍台湾的经济转型已提出多年,但时至今日未见显著成效。与80年代初相比,虽然目前台湾的产业结构已发生了不少改变,不仅技术与资本密集型产业在整个经济构成中的比重有相当幅度增加,而且服务业亦迅速的发展,人均GNP(“国民生产...  相似文献   

12.
台湾对外投资现状及特点殷存毅*台湾对外较大规模的投资始于80年代初期,它既是台湾经济转型的产物,又是台湾当局“拓展国际生存空间”的重要手段,有着政治和经济的双重意义,对台湾的经济发展及国际政治活动均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由于台湾的企业规模及产业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13.
李细珠 《台湾研究》2023,(3):98-110
清朝政府在台湾实行积极的经济开发政策,如推行发展农业生产、减免田园赋税、促进商品贸易,以及兴办洋务事业等措施,不仅大大推动了台湾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促使闽台经贸圈形成,从经济上加速了台湾与内地的一体化进程,使台湾成为中国社会经济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晚清时期,在严重的边疆危机中,清朝政府加强海防建设,在台湾大力推行洋务运动,使台湾建省之后迅速崛起,一跃而成为全国最先进的省份之一,台湾的近代化进程也得以顺利启动。“台独”论者所谓台湾的近代化起源于日本殖民统治时期,是罔顾历史事实的无稽之谈。  相似文献   

14.
试析台湾对人力资源的开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半个世纪以来,台湾经济迅速发展,从五十年代初未开发的农业经济,转型为开发的工业化经济。人均国民收入从五十年代的几十美元增长到现在的1.2万美元。台湾经济在较短时期内获得如此迅速的发展,既有客观因素,又有主观因素。台湾前“经济部长”李国鼎在总结台湾经...  相似文献   

15.
琼台两岛经济发展道路之比较研究张山克海南、台湾同是祖国的宝岛,地理环境相似,文化背景相同。台湾与大陆各省相比,海南具有最多的可比因素,同是海岛经济,台湾发展经济的成功经验与失败的教训,对海南来讲其借鉴作用比东南亚各国和“四小龙”中的其他三国和地区都更...  相似文献   

16.
台湾的现代旅游业肇始于1956年,以成立“台湾观光协会”、“台湾省政府”增设“观光事业委员会”为标志,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具相当规模。进入新世纪以来,旅游业的增长速度仍然高于GDP增长速度,但对经济成长的贡献并不十分显著。本文将在描述2001-2010年台湾旅游市场发展的基础上,分析台湾旅游发展所处的市场、经济、政治、产业等环境,重点探索旅游产业地位形成及其对经济影响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从1949—2010年,台湾财经杂志已有61年的发展历程,其对向台湾民众普及经济知识传递经济新闻,以及促进台湾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将台湾财经杂志的发展变迁置于台湾社会的历史环境中进行考察,梳理台湾财经杂志60多年的发展历程,有利于分析其与台湾特定的政治、经济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8.
新世纪初台湾经济结构的变化趋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研究》2001,(1):1-10
迈入新世纪,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和全球化的来临,对于台湾经济而言将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并对台湾未来的经济结构走向产生重要影响。总体来看,未来十年内,台湾总体产业结构将保持大致稳定,但工业和服务业的内部结构将发生较大变化,科技产业将进一步成为台湾工业的龙头和主导,服务业也将向知识化方向发展。这些变化,将进而影响到台湾经济的对外经济发展形态与结构。  相似文献   

19.
台湾“亚太营运中心计划”的背景与前景曹小衡1995年1月台湾当局正式推出《发展台湾成为亚太营运中心计划》,并在台湾“行政院”第2414次“院会”上通过。该计划是台湾近年来最重要的经济发展长期计划,第一次较全面、较完整地从国际经济战略的高度来考虑和规划...  相似文献   

20.
台湾与香港的相互投资探析陈恩台湾与香港因历史和地缘关系,早在50年代初相互间就有少量投资。但在台湾当局“限出不限进”的投资政策影响下,台湾在香港投资长期发展缓慢,而香港在台湾的投资则有较快发展。1987年后,台湾实行经济自由化、国际化政策,正式解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