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重要论述,让挖掘“感知司法正义”的理论内涵和实践机制成为构建中国法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任务。从自下而上的向度出发,以社会公众对司法公平正义感知的内在生成结构为分析主干,对江歌案的公共话语样本编码并进行话语分析研究。归纳出以“话语汲取”为中心的感知司法正义的二阶塑造机制,揭示其基础是以“利用话语”为行动模式的主体间互动关系。在此基础上,基于哈贝马斯的沟通行动理论,提出通过“有效宣称”构建“交往理性”这一打通感知司法正义最后一公里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2.
张坚政 《法制与社会》2013,(32):200-200,202
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件司法案传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是新时期检察工作的目标和要求。检察机关案件管理部门要通过开展综合查询、流程管理、涉案款物和文书监管等职能,服务“阳光检务”,规范办案活动,让案件当事人和其他群众在检察机关办理的每一件案件中体会到司法公信力。  相似文献   

3.
自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成为社会热点。全会通过的依法治国的《决议》中提出"要做到司法公正,要让人民在每一个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司法正义作为建立法治国家的重要基石引起社会各界更广泛的关注。本文通过对"呼格吉勒图案",探析到底什么是司法正义,如何真正实现法治国家的司法正义。  相似文献   

4.
维护社会正义是舆论、媒体与司法实践的共同目标。从系统论看,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有助于社会正义的实现。司法案件舆论引导是三者互动的一种常见状态。在司法案件舆论引导中,供给专业法律知识能够促进三者的良性互动。本文以极具代表性的昆山案为例展开案例研究,发现新闻媒体通过法学专家向公众供给专业法律知识、司法机关自媒体向公众供给专业法律知识,能够促进舆论与司法的良性互动,实现司法案件舆论引导效果。社会正义的维护并非仅靠法治实现,司法与舆论、媒体的互动能够更好地落实法治的正义精神。  相似文献   

5.
在“杨乃武与小白菜”案中,杨乃武之所以能逐渐上升为案件主角,积极推动着冤案平反的进程,在于他所掌握的资本远远优越于“小白菜”葛毕氏。当事人的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的状况决定了其在社会空间中的位置和权力,进而影响案件的进程和结果。这一方面客观上促进了该案中正义的实现,另一方面也使得对于正义的诉求蜕变成当事人之间各种资本的较量,最终势必影响司法正义的实现。  相似文献   

6.
黄韬 《法人》2006,(5):100-102
对于“开平中行”案,我们不应只看到案件表面上的所谓“轻判”,而是要关注到案件背后中美两国间的司法合作机制在个案上的成功运作  相似文献   

7.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深刻领会其要义,就是追求司法公正,重视个案正义,提升司法公信。那么,如何实现个案正义?  相似文献   

8.
基于对司法实践中已经发生的许许多多的典型案例深入的思考,像广州"许霆案"、四川泸州"二奶遗产继承案"以及国外的像"古特非法行医案"、"祖父遗产继承案"等等,本文认为:司法不仅要实现法律,而且更要实现正义;实现法律是相对的,实现正义是绝对的;实现法律是司法的形式与手段,实现正义才是司法的本质和最终目的;实现法律是为实现正...  相似文献   

9.
陶真  田成有 《法制与社会》2012,(36):112-114
民意与司法之间发生紧张关系,这是一种客观现象.有积极方面来看,民意与司法之间的紧张关系,可以使法官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如履薄冰,以免引起公众的强烈抨击而发生难以预料的后果,更可以通过民意的监督使案件审理更趋于公平、公正,实现司法正义;从消极方面来看,民意在司法过程中的过度介入,会造成民意挟持司法的局面,使法官唯民意马首是瞻,出现“不能判”、“不敢判”的后果,从而使司法的公信力受到损害.  相似文献   

10.
《行政诉讼法》自颁布以来举步维艰,法院和当事人在制度表达和司法实践相互偏离的夹缝中寻求“变通”,找到了更符合中国司法国情的“协同行政诉讼模式”.“协同诉讼”重新诠释诉讼价值,立足“案结事了”、追求“普遍正义”、重视“权利转化”,通过“利益衡量”和救济法律的相互衔接,回应社会,力求在现有体制内更加能动地化解行政纠纷,完成和谐社会之目标.  相似文献   

11.
法国早在1978年就确立了行政司法重过错赔偿原则。2000年以来,法国最高行政法院通过“马吉拉案”、“博潘女士案”、“盖斯塔斯案”等一系列案件,回答了行政司法赔偿责任归属与归责原则问题,超期审判被定性为一般过错并成为行政司法赔偿的归责原则之一,大学、行业协会的纪律委员会等专门行政法院在行使审判权过程中造成的损害也统一由国家承担。  相似文献   

12.
这是一则深夜发布的新闻,准确地说是2月1日零点整:内蒙古新闻网发布消息,在呼格吉勒图案经改判无罪一年多后,有关机关和部门迅速启动追责程序,依法依规对呼格吉勒图错案负有责任的27人进行了追责. 迟到的正义终于来了,但追问结果也成了社会各界议论的焦点.根据发布的新闻,除了时任呼和浩特市公安局新城区公安分局副局长冯志明(曾任呼格案专案组组长)因涉嫌职务犯罪,依法另案处理外,其他人等的处分结果是党内严重警告、党内警告、行政记大过、行政记过等4大类.对于这样的结果,用新华社新媒体专电报道的话来说,“引发网民热议,‘追责过轻“走过场’等质疑声不断”.  相似文献   

13.
博弈刑诉法     
叶飞 《法治纵横》2011,(20):17-19
十余年间,杜培武案、佘祥林案、聂树斌案、呼格吉勒图案、赵作海案等一系列冤假错案相继曝光,不断拷问着中国刑事司法的痼疾。《刑事诉讼法》存在的问题一再被审视。  相似文献   

14.
呼格吉勒图案的平反,让黄晓英看到了希望. 黄晓英的丈夫许俊伟因合同诈骗罪被判无期徒刑,入狱已经8年半了.和许俊伟一起入狱的,还有和他合伙开公司的张建英. 黄晓英和张建英的家属一致认为,许俊伟、张建英合同诈骗案“是一起人为制造的冤案”.因为在上述案件终审一年后,相关证据出现了戏剧性的变化:不仅法院的执行裁定“推翻了许俊伟、张建英二人生效刑案判决认定的没有土地的事实”,而且控告许、张二人涉嫌诈骗犯罪的章胜汉通过声明书指出“许俊伟有土地,也没有伪造其签名”.  相似文献   

15.
作为社会正义最后一道防线的最后一个环节,执行工作关系到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权益能否兑现,对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树立司法公信力和司法权威起到关键作用。面对执行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河南省开封市祥符区人民法院迅速行动,以“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为工作目标,牢固树立“公正司法、一心为民”的服务宗旨,...  相似文献   

16.
赵晓云 《人民司法》2022,(36):36-37
<正>“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是云南省兰坪县人民法院法官彭鑫亮始终坚守的誓言,“手握正义槌,心装公平秤,袖里藏清风,公正暖民心”是当地群众对他的评价。彭鑫亮说,他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攻坚克难、砥砺前行。  相似文献   

17.
话题的引伸 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和司法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广大群众的法律意识日益增强,对法院和法官、检察院和检察官、律师在司法实践中所起到推进司法改革进程的作用也寄予极高的期望,尤其是对于法院、法官。近年来,社会上出现要求法院受理“人权案”、“平等案”、“言论自由案”等等宪政类案件的诉求日益增多,不少学者也就个别宪政案件(如教育权案件等)进行深入的探讨,希望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宪法基本理念,早日建立我国宪政诉讼制度。民众寄厚望于法院和法官,一方面体现出了法院和法官在社会角度中所扮演的司法  相似文献   

18.
天津市高级人民法院扎实推进司法救助试点工作,对司法救助申请正式立案,并开创性地确立了“七分式”案号案由,明确了法院司法救助案件分类标准,充分发挥了司法救助试点法院的引领作用。这一做法被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案件案号案由的若干规定》采纳,并于2016年起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实施。  相似文献   

19.
司法是国家运用法律解决矛盾冲突的专门活动。人民法院把案结事了作为审判工作的目标追求,把服判息诉作为案结事了的根本标志,既是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的现实需要,也是发挥司法功能、提高司法裁判公信力的必然选择。一、强化质量意识,提高实体裁判能力,筑牢服判息诉基础"实质正义"位于正义价值体系的顶端,只有提高裁判结果的公正性,最大限度地实现实质正义,让诉讼当事人获得及时公正的裁判,才能从源头上做好服判息诉工作。一是要提高裁判正确率。大力实施"审判质效提升"工程,开展  相似文献   

20.
聂树斌案复查再审的艰难并非理论偏误所致,但是为迎合司法实践提出所谓的聂树斌有罪和无罪“四六开”的概率论解释,反倒成为聂案各方各取所需的借口.通过“无证据”概念的引入,案件事实论证的成立与否可以转化为有、无证据的真相判断.对于所谓“证据确实充分”的已决案件,即便是因为真凶出现的偶然情形被认为的是错案,亦需要重新审视曾经的“证据”,这并非是以一个糟糕的论证代替另一个劣质的论证,而是要深入到糟糕的论证细节之中,将曾经的不确实、不充分的、非法获取需要排除乃至虚假和捏造的“旧证据”还原为“无证据”,同时运用“新证据”把“旧证据”证伪为“无证据”,才能跳脱所谓的既有罪又无罪的概率论陷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